作者序
大約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解了放牧牛群的口訣、夫妻相處之道、升天成神的方法⋯⋯,乃至解脫輪迴與成佛的法門,無數的經典包含了幫助眾生的一切學問,這也就是後代流傳、實用的「佛學」;後來彌勒菩薩與很多菩薩們再講述與整理佛學中,有關於心理、物質與業力的教法,而成為現在佛學的一個支脈,亦即「唯識學」。
唯識學盛行至今約一千六百年,認為眾生的心具有八種不同的作用,因此定義心的結構包含了八種「識」,而宇宙萬有都是由識所顯現與認知,這也就是「唯識」兩字的意義;它有別於唯心論所說的「心是宇宙中唯一的實體,身體的一切行為只是心理功能的顯現」,也相異於唯物論主張的「身體是宇宙中唯一的實體,心的精神作用只是腦的生理功能」。
如果從哲學家的觀點來看,你也可以說唯識學是一種哲學或心理學,但是有一點不同,就是它跟任何佛法一樣,只要認識並且實修,一定會得到有用的收穫;若能依照佛法和善知識的引導,實修實證就可以成就解脫;如果認為它只是一門學問,那就是入寶山空手而回了!
一般哲學家思辨的結果,都無法超出八識中前六識的範疇,因為人類的智慧與思想範圍有限,只能到達人的程度,除非他學習並實行佛陀的教導,實際證悟佛性,已認清無窮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宇宙。佛學是使人成佛的方法,不同於神學—神學清楚的劃分人與神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存在,本質上無法轉變,也無法超越。
宇宙中有無數的佛與眾生,佛的理智、情感與能力都已達到最圓滿的境地,佛清楚的告訴我們:「佛法的目的,只是希望一切的人、神等眾生都能回歸本來的真性,跟他一樣成佛,得到永遠的快樂。」佛俱足了大智、大慈與大能,而且佛法是因緣法,不同於神學所講的全能的神,所以佛不能判決我們上天堂或下地獄,只有你自己的所做所為,才能決定你以後要到哪裡。
為了認清這些道理,中國唐朝時的玄奘法師就專程到印度去研究唯識學,並翻譯及編著了很多有名的佛教經論,《西遊記》這本世界著名的小說,即改編自他從中國到印度學習佛法的故事,雖然書中沒有如實描述玄奘法師高尚堅忍的人格與行為,但是書中的主角孫悟空,就顯示出人類的心理狀態—心猿意馬,這裡說的「心」即第六識,像猿猴跳躍,起伏不定;「意」即第七識,如馬奔騰,永不停止的思量執著自我。
傳統的唯識經論有六經十一論,以及本書的主要依據《成唯識論》,這些典籍即使是修習佛法的行者,初讀之下,仍如進入迷宮,因為文義包羅萬象,很難明白。所以本書用淺顯的文字,配合簡單的圖解,有系統的介紹人類的八識,與唯識學的部分教理和佛學名詞,對學佛的行者會有相當的幫助;尤其是注重實修的禪宗與密宗,能藉此知道自己的修行方法所根據的理論,而解行並重!
目前的神經科學研究與前六識有密切的關係,故於書末再以唯識學的理論詮釋幾個科學研究的成果,說明腦部是介於無形前六識與物質世界之間的溝通橋梁,並建立不同腦區和前六識各種功能的關聯性,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研究者進行相關的探討,彰顯佛學與科學的並行不悖。
現代人多以追求男女情愛與物質享受為人生的目標,卻不知幸福快樂的起源,來自於心及行為的轉變,因此我們希望把佛學的智慧介紹給更多人,期盼能破除虛妄,讓人們認識自己的心與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永遠與真正的快樂。
最後,作者對本書初版的疏漏,謹在此致歉!本增訂版中,除了補正,包含的範圍也增廣,大致涵蓋了《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大乘廣五蘊論》,以及《成唯識論》的部份內容,所以我們建議閱讀本書時,於第一章的十幾個佛學名詞較不常見,先看過理解就好,在後面的章節會再次使用與大概說明;內文的各個章節須循序漸進,對內文有充分認識時,再詳細閱讀附錄,只要如此,就會像看圖畫書一樣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