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借鑑不遠:台灣人必讀的《新加坡大戰略》
莊仁傑(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新加坡大戰略》作者洪清源教授,是擅長亞洲與東南亞現代外交史的學者,並且著作等身。如有關注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研究著作,想必對洪教授討論後冷戰時代東南亞國際關係的《東南亞的當代新秩序》(八旗出版)一書並不陌生。這一本《新加坡大戰略》則是結合洪教授所關注的另一課題:李光耀與新加坡,討論新加坡建國至今的外交、國防、民防與經濟建設,以及新加坡政治菁英如何思考這些事情。更有趣的是,此書雖從政治學的大戰略思維切入,但又跳脫政治學的質性研究方法,改由史學方法進行研究。這也反映新加坡的政治學研究強調史學方法的性質。
雖然《新加坡大戰略》是學術書籍,但是並無任何艱深拗口的專業詞彙。一般大眾可輕鬆跟隨作者所說的故事,看見新加坡政治菁英們如何思考新加坡的國家利益,並解決各種相關的外交、國防、民防與經濟事務。因此,這本書不但適合學者閱讀,更適合想要了解新加坡的一般讀者閱讀;更加重要的是,這是一本台灣人必須閱讀的書。
為何台灣人要閱讀這本書?因為台灣現今所面對一些問題,剛好新加坡也曾遭遇過。因此台灣可參考新加坡的經驗,找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新加坡和台灣有類似的地理環境和位置。新台兩國的近鄰不但相對強大且都不懷好意。建國初期,印尼反對馬來西亞成立,並曾出兵攻擊新加坡。即使新加坡隨後退出馬來西亞並獨立建國,印尼仍對新加坡不友善。馬來西亞雖然相對友好,但軍事上有所提防。此外,新加坡必須面對冷戰雙方陣營,並避免倒向其中一方(但在必要時必須堅守底線),以避免成為大國的眼中釘(但偏向自由陣營)。同時,新加坡雖然是全球貿易的重要節點,但是缺乏腹地無法自給自足。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新加坡要如何生存下來?並且如何不被強鄰強國們欺負?比對台灣今天的情況,這不只是新加坡要面對的問題,更是台灣的問題。
雖然情況惡劣,但是新加坡依靠外交、國防、民防和經濟手段,成為獨當一面的小強國。新加坡非常清楚自己很小,因此在外交上和鄰國打好關係,並採取不結盟政策,也厚植軍力並大力發展經濟。讓周圍的國家不願與新加坡為敵,並成為世界經濟和大國們需要仰賴與往來的對象。
新加坡不但是全球貿易節點,近年來不但繼續積極發展精密工業——如飛機引擎和半導體,更大力發展AI產業。新加坡透過經濟合作,把自己的繁榮輸出至與新加坡鄰近的新山(馬來西亞)和巴淡島(印尼),一起打拚賺錢;也藉此與印尼和馬來西亞保持良好關係(三邊是經濟合作而非依賴)。這不但擺脫地理限制,更成為周圍國家的經濟發展火車頭。
但新加坡並非一味討好鄰居。新加坡自建國以來積極建設國防。建國初期的預算中有百分之三十用於軍事;並且施行徵兵制,規定全國成年男性公民在進入大學前必須接受軍事訓練。除了購入許多先進的軍事裝備與科技以彌補人數上的不足,同時積極自主研發軍事科技,不依賴他者的供給,例如新加坡軍隊的步槍即為自主研發的成果之一。這不但讓新加坡成為東南亞的軍事強國,也讓「武裝到牙齒」成為新加坡的最佳寫照。
除了經濟與軍事,政府透過強化新加坡社會與心理素質,讓國家民防力量可以應對各種天災人禍和危機(民防絕對不只是應對戰爭而已)。至今,全面防衛(Total Defence)不只是新加坡全體國民耳熟能詳,連以前常看新加坡電視的筆者也能馬上想起相關資訊。
新加坡在外交、國防、民防和經濟上如何制定目標、怎樣達成等,都是當今台灣政府和民間很好的學習對象(但絕對不是模仿雙語教育)。台灣近年來走上新加坡曾走過的路,積極自主研發軍事科技(潛艦國造)、強化經濟(獨步全球的半導體工業)、強化民防(民間開始關注民防)與積極外交(強化與美國等國家的關係),但近來卻在這些事項中遭受挫折。希望台灣可以克服挫折,並從洪教授的書中得到啟發,建設一個更加強大且韌性的台灣。這將是台灣的幸運,更是世界的幸運。
推薦序
「大謀」與「小忍」,觀其如何兼蓄:《新加坡大戰略》的研讀價值
黃宗鼎(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天下雜誌獨評「印太安全劄記」專欄作家)
新加坡,位居太平洋及印度洋兩洋匯合之處,既屬美軍航艦進出第一島鏈的「咽喉點」(choke point),亦是中國「麻六甲困境」的第一線觀察者,與台灣同為美中印太交鋒之下最易感受衝擊的區域成員。
台灣對於新加坡關注程度的加深,與台灣愈發體認自身是個小國的客觀現實有關。儘管比起建國於一九六五年的新加坡,中華民國的字號要老得多,但若是在小國圈裡排資論輩,新加坡實屬巨頭。這不僅僅是因為新加坡自一九九二年起,即長年擔任聯合國「小國論壇」(FOSS)主席國之故,也並非是因為像印尼前總統哈比比(B. J. Habibie)般,嘲諷新加坡比「多巴湖」(Lake Toba)內的小島還小的歧視性言論,但其音量愈發虛微之故,而是因為新加坡由蕞爾小戶而躍居國家「勝利組」之間,其賴以求存的那些獨門絕技。
洪清源所著的《新加坡大戰略》,即在「揭露」這個東南亞小國走跳江湖的要訣。之所以說「揭露」,是因為與多數東南亞國家一樣,基於外交國防事涉機敏,檔案並無強制解密義務,使得這類以國家大戰略為題旨的專門著作,實屬鳳毛麟角,這也是本書的第一個值得研讀的價值所在。
新加坡近半世紀之對外安全事務,極其浩繁,所幸洪清源以大戰略架構全書經緯,終於讓讀者能夠輕巧地領略新加坡闖蕩世局的要訣。這些要訣包括:有效管控與馬來西亞、印尼兩個主要鄰國之間的分歧與敵意;避免陷入「華人孤島」情境或遭「泛馬來主義」圍堵;穩步由「防衛依賴」走向「防衛自主」與「科技防衛」;時刻認清經貿與防衛之間的高度「互賴關係」;堅信發展「新加坡武裝部隊」乃涵養國家意識與認同感之要法;從一九八○年初即努力推廣「全面防衛」公眾教育;透過「多元文化主義」來壯大內部團結;在包含越柬戰爭、俄烏戰爭上持續訴求新加坡「反侵略」之信念;為擴大經濟腹地務須加強對鄰國之認識(我稱之「友」土斯有財);透過簽署自貿協定等方式開展區域以外的經濟連結;強化東協與大國互動關係及新加坡之紐帶角色(如為辜汪會、馬習會提供舞台);重視協商承諾與國際規範;以最佳軍事實力因應無法預料的「瘋狂政權」;在關注美中互動基礎上調節新美及新中關係等等。要瞭解新加坡如何具體把握這些要訣,乃本書第二個研讀價值之所在。
洪清源所標榜之「大」戰略,一面賅括「大」戰略作為外交防衛最高指導原則之本質,一面凸顯「大」戰略具有高度戰術彈性及精準動態平衡之格局,就筆者來看,前者可謂之「大謀」,後者可謂之「小忍」,而在兼蓄「大謀」與「小忍」之下,方成就了新加坡的大戰略。大戰略必出自大政治家,除了台灣讀者熟知的李光耀,其他如拉惹勒南(S. Rajaratnam)、吳慶瑞、吳作棟、李顯龍皆為新加坡大戰略的守門人,惟最值得關注的其實是他們掌舵人的角色。新加坡掌舵人們為了避免國家衝撞政治險礁,或為國家長遠利益做出短期犧牲,必須操作中華民國政府在冷戰時期慣用的「大局外交」。所謂「大局外交」並非單純因勢利導之判斷,其尚且涉及了一國核心價值或基本國策之扭曲。譬如說,儘管「不結盟政策」是新加坡獨立以來之外交信條,但在建國伊始,還無法自我防衛的時候,新加坡必須容忍英國基地這樣的必要之惡;又新加坡在冷戰期間即令支持美軍於東南亞之存在,藉以抑制共產主義,卻又須要批判美國越戰之舉,據以保守新加坡在不結盟國家之間的信譽;比如新加坡雖清楚意識到中國以意識形態顛覆或操控周邊小國之威脅,但仍避免批判北京,並將中國視作其對抗馬來民族主義的一支保護傘;又如新加坡在冷戰時期雖支持中共加入聯合國,但又不願因否認台灣自決權利而創下危險先例。總之,有助於捕捉各時期新加坡掌舵人的抉擇思維,乃本書另一個研讀價值之所在。
元朝胡祗遹〈木蘭花慢.話興亡千古〉詞有云:「看捭闔縱橫,東強西弱,一轉危機。」說的正是處於印太之交,與美中強權等距交好,跳脫憂患出身,而位列「勝利組」的新加坡。儘管台灣比之新加坡,面對更具敵意與威脅的鄰居,也因承認問題而在外交上難以施展,惟關乎如何兼蓄「大謀」與「小忍」,如何在最高外交防衛指導原則之下,保持高度戰術彈性及精準動態平衡,筆者以為《新加坡大戰略》足可給予我們許多的觸發與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