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記得小學五年級暑假結束,從台北外婆家返回豐原,和一群同學在田間小路抓田螺,滿載而歸之餘,我不自覺地說出這輩子的第一個預言:「十年之後,豐原就會和台北一樣進步。」小朋友們沒去過台北,他們也不了解什麼叫進步,但從臉上能讀出他們的相信。
至今豐原的人口還是十幾萬,沒發生太大變化,當初的兒話,只是想顯掰自己去過台北。很遺憾的,我也沒成為預言大師,卻成為一名系統科學家,從趨勢變化、設計系統、結構組織到循環再生,成為我一生的志業。
何謂系統科學?命題如下──當你手上有一筆預算,要如何掌握投資分配,才能將回報率達到最優──Optimal Computing Budget Allocation。我的論文是將一連串的複雜問題數學化,導出一目了然的數學公式,這比不上愛因斯坦E=MC平方偉大,但對最優化的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後來這個命題又衍生出子題如下:在眾多可以選擇的組合(比如過千種的投資組合),與其窮盡找出最優的組合,還不如找出若干個組合,只要其中包括最優的就好。這個想法看來一般,但目前AI演算的基本邏輯正是如此,先求方向再求精,優化和模擬(simulation)並行。沒想到就這麼一個簡單的概念,所能省下的算力至少數千倍以上,如今看來,不亦「減法」乎?
畢業之後,到IBM諮詢部門上班,在一個大型軟體公司轉型的項目認識了世民兄。後來有緣與世民在二○一五年,志向遠大的成立了一家專門打造「學以致用」的公司,致力於個人核心力(思維力、學習力、表達力)的提升,實現思維和行為模式的改變。
初心是因感時代變化得太快,到底現代人該學些什麼?還是不學什麼呢?心想如能把戰略顧問的那套手法,降維到面對職場的青年都能使用,也許是門又做好事又賺錢的商業機會。但夢想很豐滿,事實很骨感,人生總是先算加法,乘法,少用減法,以為那是不好的表徵。
當年第四季度,公司開緊急會議,世民告知公司銀彈將盡,我心裡也有很多的躊躇問號,我倆都是第一次創業,怎麼就幾個月近幾百萬沉海?公司走到「策略轉折點」的兩難之地,曾經的遠大夢想,看來就要灰飛煙滅。謝謝世民兄的減法思維,轉了個彎,不再求一味的加班,把覺睡足,把體力培養好,把營養吃好,大腦才能夠進行高層次的戰略思維,才讓公司起死回生。
記得他當初語重心長地說,只要目標價值存在,無須馬上實現,要有心理準備,要打一場長期抗戰,這才有二○一七年《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一書橫空出世。二○一八年,公司開始營利。如今讀《減法》一書,方知當中的來龍去脈。
仔細想來人生何處不「減」呢?在老東家服務時,當我是合夥人級別時,一名和我同期進入職場的美國名校博士仍然沒升經理,他做過很多不同類別的專案,經驗極其豐富。有天老闆通知他,今年度的職等考核還是一般,不能升經理,他當場落淚。
老闆給的理由是你好像什麼都會,但又什麼都不專。當我們討論升遷時,你的名字在初選階段名列三甲,但到最後關頭,相互競爭位子時,沒人可以講出你的關鍵能力。你的什麼都懂,便成了弱點,而你又頻頻表現,到處充斥著說你只會打醬油的同事。
這一番話石破天驚,從此之後,他修正態度,專心只做能源項目,成了李小龍都害怕的人,一飛衝天,幾年後,成了上市公司的大領導。這正是書上所提的,所謂「減法」,就是以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創造力,做最少的關鍵要事,贏得競爭優勢。
相同的,「減法」也適用在運動場域。我是個NBA球迷,尤其是勇士隊的比賽,每一場電視轉播都要趕上,真的不行時,就看手機上的文字轉播,連開會時也停不下來。不過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當柯瑞(Steve Curry)上場的時間在三十分鐘上下,勇士的勝率幾乎是鑽石等級,若再加上另一法則:超過十個球員得分時,便是碾壓對手的王冠表徵。若整個賽季,柯瑞平均上場時間為三十一分鐘上下,那勇士可以奪冠的機率就相對高出一些,因為在NBA長時間高強度的賽季,不能場場都把弓拉滿,否則進入到季後賽也會後續無力。
「減法」也讓我想起一本書,是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推薦閱讀二十本書單的其中之一──Intel傳奇CEO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在一九九六年出版的《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中文翻成《10倍速時代》,這是影響我至深的書。那時,我仍在賓大的實驗室進行著看似永無止盡的數學推導,每天腦子都在做「加法」,塞不了葛洛夫的真知卓見。之後二十年,多次參研,影響我至深。
九○年代,是混亂與變化加速的時代,機遇與危機並存,商機不斷湧現,卻又瞬息消失,互聯網剛剛叩門這個世界,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的五力分析遭遇巨大的挑戰,相關的規範制度處於不得不的改變,那是個十倍速時代。葛洛夫提出一個關鍵性的概念──「策略轉折點」,教導我們預測變局,創造轉機,針對所有的受薪階級與企業家,提出一套全面性的策略性思維模式。
三十年後的今天,在生成式AI及地緣政治「疊代產出」之際,世局之變何止十倍,我也因為工作關係,接觸到非常多的前沿技術和跨國商機,雖然有個AI助手,可以幫我寫多國語言郵件,但時間還是不夠用,這是個「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為重要的時代。我的初中導師李上林先生曾苦心叮嚀「學海無涯,唯勤是岸」,但時間永遠不足,以前信奉的是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中所提到方法,但此書的「333時間管理法」,確實是個更高效的解方,精不可言。
如今的我,遠遠已過了想要成為百分之五工作精英的年紀,把時間花在傳承比學習更為重要,如果YouCore「學以致用」的方法可以在台灣落地,幫助台灣學子將思維、學習、表底層能力的基礎打得更好,探索人生的奧祕,習得系統科學之妙,才是此書對台灣的最大善意。
台灣新東向全球產學研聯盟協進會 執行長
陳孝昌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