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輻射大解謎:從核食、核電、核彈,到X光與手機電磁波,安心生活必了解的生存常識!

輻射大解謎:從核食、核電、核彈,到X光與手機電磁波,安心生活必了解的生存常識!

Strange Glow: The Story of Radiation

  • 定價:680
  • 優惠價:79537
  • 優惠期限:2025年05月0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上頁下頁
 

內容簡介

  對輻射有千百疑問?本書幫你大解謎!
 
  美國物理學會年度科學寫作獎得主、《史密森尼雜誌》年度最佳科學書籍
  美國出版商協會歷史、醫學與科技年度散文獎得主;《電報》2016年度50大書籍排行榜第6名
  《選擇》2016年優秀學術著作;《物理世界》2016年年度十大好書
 
  ⚠ 電影《奧本海默》中的「曼哈頓計畫」,背後安全程序竟有重大瑕疵? 
  ⚠ 乳房X光檢查是否會增加罹癌風險?把手機放在褲子口袋裡會導致不孕?
  ⚠ 一直滑手機讓你得腦癌?在福島核災發生後,吃海鮮還安全嗎?
  
  本書作者,喬治城大學輻射安全委員會主席、曾在國家輻射防護委員會任職的首席專家--提摩西.約根森,
  將複雜的輻射科學,化為生動的故事,帶領讀者穿越輻射的歷史長河,
  從X光的發現到世紀核災,從科學家的研究探索到日常生活的輻射暴露,結合了趣味性和易讀性,
  透過提供知識和理解,絕對消除你聽到輻射的恐慌與不解。
  
  ●輻射無所不在,光也是一種輻射!
  從醫療診斷、核電,到日常用品,輻射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無孔不入。
  其中哪些你該擔心,例如X光檢查、行李掃描儀到底致不致癌?
  哪些又只是以訛傳訛、自己嚇自己,像是「電磁波敏感症」?
  此外,你也許會震驚地得知:人體自己就會不斷發出輻射!
 
  ●永恆的兩面難題,我們如何使用輻射?
  輻射既能致癌,也能治癌。放射線治療難道不會有後遺症?
  當核電廠出意外,會不會像核彈一樣大爆炸?(劇透:其實很難)
  福島核災已過去十幾年,現在吃海鮮超級安全,真的嗎?
  為了食衣住行的安心,我們都得懂一點輻射。
 
  ●世界結束的方式:核彈打來怎麼辦?
  自曼哈頓計畫後,人類親手打造出足以毀滅世界的武器。
  若有朝一日核彈落下,老百姓該怎麼短時間內評估風險?
  就算挺過第一波轟炸,倖存的人們該怎麼自保?
  美國為了「世界和平」,曾讓十幾顆待命核彈滿世界亂飛,又釀出多少災難?
 
  全方位輻射詳解,破除 99% 恐懼迷思!
  50 則科普故事 ╳ 日常風險評估最完整指引
  專家、政府官員、市井小民,人人都必讀!
   
本書特色
 
  第一本融合歷史故事、生活常識,與自保方法的輻射科普書籍。
  50 則科普故事 ╳ 日常風險評估最完整指引
  專家、政府官員、市井小民,人人都必讀!
 
國內推薦
 
  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
 
國際推薦
 
  「敘事科學的極佳典範……一部震撼人心的科學探究作品。」──科克斯星級書評(Kirkus, Starred Reviews)
 
  「本書是人類與輻射之間的故事──從我們可以看到的可見光開始,持續講到無線電波、原子彈、手機、氡氣、微波爐、行李掃描儀、福島核電廠事故等……作者巧妙地避免使用圖表和數字,而是用引人入勝的情節完成本書。」──南希.索坎(Nancy Szokan),《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對抗非理性恐懼的唯一解藥,便是知識,本書無疑將這一點傳授給了我們。」──《獨立報》(Independent)
 
  「一部敘事有力的歷史,將詳細的科學和統計數據,以及先驅的個人生活融為一體。」──安德魯.羅賓遜(Andrew Robinson),《電訊報》(The Telegraph)
 
  「讀起來令人十分愉快。本書簡單、簡潔的內容,絕對有助於消除與輻射有關的謎團或誤解。」──鄧俊(Jun Deng),《物理世界》(Chemistry World)
 
  「關於輻射風險公正、易懂的資訊相當難取得,本書正好補上了這一空缺。」──《科學》雜誌(Science)
 
  「輻射的發現為新時代開啟大門,也帶來人類最大的道德挑戰。這本清晰易懂的書中解釋了輻射的機制,講述那些幫助揭示輻射的人物故事,並謹慎評估輻射如何繼續影響人類和社會。」——湯姆・佐爾納(Tom Zoellner),《鈾:戰爭、能源與改變世界的岩石》(Uranium: War, Energy, and the Rock That Shaped the World)作者
 
  「本書意外地讓人感到安心。」——潘尼・拉古德(Penny Le Couteur),《拿破崙的鈕扣》(Napoleon's Buttons: How Seventeen Molecules Changed History)共同作者
 
  「本書十分容易理解,並提供了大量關於輻射的資訊。讓讀者能夠對各種輻射暴露做出合理的判斷。無論對專家還是一般讀者,書中匯集的知識既浩瀚且充滿洞察力。」——丹羽太貫,福島縣立醫科大學特命教授
 
  「一部優秀的歷史書籍,更是對輻射風險評估的巧妙闡釋。」——大衛・奈(David E. Nye),《科技之重》(Technology Matters: Questions to Live With)作者
 
  「本書的歷史敘述是一場引人入勝且富有娛樂性的嘗試,讓我們對生活在輻射之海的安全性感到更加安心。」——凱特・布朗(Kate Brown),《鈽托邦:核家族、原子城市以及蘇聯和美國的鈽災難》(Plutopia: Nuclear Families, Atom Cities, and the Great Soviet and American Plutonium Disasters)作者
 
  「我不知道還有哪本書,能夠如此全面地審視輻射這個主題。」——威廉・摩根(William F. Morgan),前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輻射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提摩西.約根森(Timothy Jorgensen)   
 
  華盛頓特區喬治城大學放射醫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健康物理和輻射防護研究生項目主任,專長為輻射生物學、癌症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約根森教授獲得國家公共衛生審查員委員會(NBPHE)的公共衛生委員會認證,並曾在國家輻射防護委員會 (NCRP) 任職。他目前擔任喬治城大學輻射安全委員會主席,定居於馬里蘭州羅克維爾。
 
繪者簡介
 
林子茜 Chien
 
  教育文化類出版社美編設計,獨立接案中
  聯繫請洽:chien1916@gmail.com
 
譯者簡介
 
王惟芬
 
  臺大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曾在巴黎半工半讀,一邊於索邦法式文明課程修習法文,一邊翻譯寫作偶爾還兼中文家教。曾經謀生處: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臺大海洋所與臺大醫學院。譯著涵蓋科普、科學史、生態保育、藝術史、美術、環境科學及傳記文學等英法書籍與影片。
 
  譯者信箱:weifen.wang@gmail.com 
 

目錄

推薦序:懂一點科學,生活便多一點安心/黃士修
前言:這不是科學經典,而是實用生活指南
序章 看不見的,最可怕?
 
第一部 從神祕波紋,和詭異螢光開始
第1章 看見輻射,擁抱輻射
第2章 無所不在的放射性
第3章 核分裂,極限的吹毛求疵
 
第二部 是死因也是救命神器?輻射與健康的糾葛
第4章 陷入險境:輻射與職業病
第5章 能致癌,也能治癌
第6章 活命的關鍵:距離
第7章 暴風雪警告:輻射塵壓境
第8章 直到找到數據,我們才有證據
第9章 劫後餘生,該不該擔心突變
第10章 輻射的傷害,直指DNA
  
第三部 食品、電力、行動網路,哪些輻射值得你擔心?

第11章 你家的房子,防氡氣嗎?
第12章 X光檢查,反而讓人生病?
第13章 讓腦袋壞掉的,真的是手機電磁波?
第14章 病從口入!核食的安全性怎麼核實?
第15章 電廠核災,一發不可收拾
第16章 保證互相毀滅!地緣政治的核威脅
 
結語:你有聽過N射線嗎?
謝辭
全書註釋與參考資料
 
 

作者序
 
這不是科學經典,而是實用生活指南
 
  這本書的目的並非成為某種經典,而是要「有用」。因此,在撰寫本書時我盡可能使用直接了當的文字,並基本上避開科學術語。希望這樣簡潔的風格能擴展本書的讀者群,無論他們是否有任何科技背景。要是我真的做到這一點,本書的讀者將學到大量有關輻射的知識,並發現,這些資訊在許多方面都有相當實際的用途。
 
  大家都喜歡透過故事來學習 。正如演員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所說的:「我學到的一切都來自電影。」雖然這是一本書,而非一部電影,但我也抱持類似的觀點。如果能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無論是透過電影還是書籍的文字,人們都會從中學到一些東西。這就是我在本書中嘗試達成的目標。
 
  本書講述了人與輻射相遇的故事,以及人類如何因為這些經歷改變的故事。因此,這些故事的重點將會放在人的層面,並且以健康為主要出發點。目標是將輻射的技術知識與人類經驗相整合,並消除關於輻射的迷思和誤解。
 
  儘管輻射可能令人害怕,但本書的目的不是要減輕你對輻射的恐懼。恐懼是種非常主觀、受到多種因素驅動的情緒。我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客觀、公正地呈現輻射的種種事實,最後由你來決定哪些方面值得擔心。
 
  本書的另一個目的,是要澄清以下迷思:輻射風險問題太過複雜,遠超普通人的理解能力,因此只能靠輻射「專家」來解答。這種說法可說大錯特錯。但凡有些許智慧的人,即使缺乏任何技術背景,也應該能夠理解導致輻射風險的基本原理,然後自行評估輻射對他們個人和集體構成的威脅有多大。本書旨在讓人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掌控自己面對輻射的命運,並讓人們有能力為個人面對的輻射劑量做出明智決定。
 
  最後,本書也是一場風險溝通的實驗。真正的問題是,我能否不透過大量數字、表格和圖表,也準確且有效地描述輻射的風險。在向公眾表達這些風險的本質時,上述過於量化的方法基本上沒什麼效果 。因此,本書並沒有圖表,並且儘量不使用到數字,而是透過科學歷史來講述遭受各種類型和劑量輻射的人物,以及這些輻射對健康造成的後果,以此讓讀者了解各種威脅的嚴重程度。如此一來,即使我們對背後的科技沒有詳實的了解,也足以確切掌握輻射危害的程度。
 
  這些目標有可能實現嗎?我不認為有什麼理由不行。畢竟,過去就有成功的例子,例如電力。電力是在輻射之前不久發生的創新科技。最初,人們非常擔心電力會對健康構成致命、無形的威脅。然而隨著時間過去,世人開始明白,手電筒電池並不會像掉落的電線一樣危險。即使那些搞不清楚安培(amp)和伏特(volt)差異的人,也明白儘管電力確實存在死亡風險,但這些風險大多都是可控的,我們能在發揮電力的最大優勢時將其風險降到最低。
 
  現今,已經沒有人在談論支持或反對電力。大多數人都明白,電力將繼續存在,我們已經沒有回頭路了。現在所能做的,就只有有效管理電力,盡可能降低它的危害,同時享受它帶來的好處。
 
  但說到輻射時,我們還遠遠沒有達到類似的認知。今日大眾對輻射的反應,多半與一百多年前的人們,最初認識電的反應相同。我們需要提高世人對輻射的理解,直到人們對輻射風險的認識,跟對電力的程度相同為止。輻射,就跟電一樣,是一項長久存在的科技。因此,對輻射的認識越多,我們的生活只會越好。本書致力於增進大眾對輻射的了解,就像當初人們逐漸了解電力一樣。
 
  以上就是關於本書的概述,接下來,你就可以開始探索輻射的世界了。你可能會發現這既有趣又令人愉悅,偶爾也有點可怕。儘管如此,讀到最後你將會學到更多的知識,讓你能夠應對在現代科技社會中遇到的任何輻射問題,因為輻射無處不在。
祝你的閱讀之旅順暢無阻!
 
推薦序
 
懂一點科學,生活便多一點安心
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黃士修
 
  人們害怕輻射,就跟大家小時候怕黑、怕鬼一樣,因為輻射看不見,更摸不著。
 
  恐怖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曾說過:「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
 
  你我都不知道黑暗中是否藏著鬼怪,隨時咬人一口。可是,你曾幾何時見過鬼呢?有陰陽眼的朋友,我們另當別論。所幸現代科學昌明,精確測量輻射的儀器,我們倒是有的。
 
  遙想2011年福島核災發生後,曾激起一波反核運動浪潮。然而,本書第15章便有詳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的長年追蹤調查,福島人群暴露到的輻射劑量,僅為3.5 ~4.2毫西弗(mSv)。這個數值,低到讓科學家無法預期將在臨床上觀察到甲狀腺癌的病例的增加。
 
  此外,該劑量甚至遠不及輻射相關職業的安全上限(約50毫西弗)。這個安全上限,又是我們能開始觀測到罹癌機率效應(約100毫西弗)的一半。而所謂的機率效應又有多強呢?本書第8章亦有提及,剛暴露劑量高於100毫西弗的門檻後,每增加1毫西弗,約會增加0.005%的終身罹癌機率。直到接觸1,000 毫西弗以上,才會產生確定性的放射線病效應。
 
  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劑量決定毒性。」
 
  線性無低限假說(LNT,請詳見本書第11 章)的過度保護,加上反核團體的有意誤導,反而造成比核災殺死更多人的災難性決策。包括日本政府的疏散政策,以及多起自殺事件。台灣政府的廢核政策也被政治利益綁架,不斷走向非核家園,背後代價卻是電價高漲、肺腺癌人口上升,背後的集團則賺取鉅額財富,根本不管手上的錢沾滿多少鮮血。美國方面更多次警告,台灣廢核便是「選擇脆弱」。高比例的天然氣政策,將使國防安全澈底崩壞,解放軍或許不用費一兵一卒,只消等待颱風滯留,每年夏天台灣便可能發生斷氣危機。
 
  如果你知道,因福島核災中輻射死亡的人數,是0。
  如果你知道,蘭嶼核廢場測出的輻射值,甚至低於台北車站。
  如果你知道,刻意攝取大量核食的致癌率,也僅約2,000萬分之一(詳見本書第14 章)。
 
  那麼,我們還需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爭論要不要廢核的反智問題嗎?如果核能真的如此危險,聯合國、美國、歐盟,為何都將核能定義為綠能,並讓科技巨頭和跨國銀行聯合投資呢?
 
  只有多懂一點科學,你我才能保護周遭的家人、孩子不受欺騙,並擁有一個安心的未來。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585812
  • 叢書系列:PopSci
  • 規格:平裝 / 560頁 / 17 x 23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愛迪生的疏忽與代價
 
有趣的是,愛迪生的電磁輻射事業並沒有隨著發明燈泡而結束。在倫琴發現X 射線,以及這種射線對螢幕影響的三週後,愛迪生也開始研究一項他稱之為「螢光鏡」的醫學發明。這項設備是將螢幕與克魯克斯管結合,並能夠看見患者內部結構的實時影像 。
 
1896 年5 月,愛迪生在紐約市中央皇宮酒店(Grand Central Palace Hotel)舉行的全國電氣博覽會(National Electric Exposition)上展示了他的螢光鏡 。實證明,這是一種十分有用的醫療設備,至今都仍被廣泛使用。1901年9 月5 日,時任美國總統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在水牛城遇刺,腹部中彈兩槍,他的醫生便請愛迪生送來一部螢光鏡,並指導他們透過手術取出子彈。
 
愛迪生立即送來螢光鏡和兩名操作人員 ,可惜並未派上用場,因為在場的外科醫生都認為,將子彈留在原處遠比取出來更安全。麥金利隨後病情惡化,最終於9 月14 日去世,技術人員遂將未使用的螢光鏡帶回愛迪生在紐澤西州的實驗室。儘管螢光鏡沒能挽救麥金利的生命,但愛迪生的另一臺設備多少幫他伸張了正義。同年10 月19 日,刺殺麥金利的萊昂.弗蘭克.佐爾戈什(Leon Frank Czolgosz)在電椅上被處決身亡。
 
儘管愛迪生曾對交流電的危險表示擔憂,但他顯然對X射線沒有這樣的顧慮。與倫琴不同,他在X 射線實驗期間,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保護自己免於大量射線的傷害。此外,他的助手克拉倫斯.麥迪遜.達利(Clarence Madison Dally)也時常自願以自己的雙手作為螢光鏡成像的對象。當一隻手被光束嚴重灼傷時,他就會換另一隻手,好讓受傷的手復原。
 
不幸的是,這種不明智的做法還是讓他付出沉重的代價。達利最終因為嚴重的手部潰瘍失去了右手的四根手指,左手則被截肢。不久後,他手部的癌症擴散到手臂,於是手臂也被截肢。然而,這些手術全都無濟於事。癌細胞已一步步擴散到達利的胸部,最終導致他在1904 年10 月去世 。
 
愛迪生本人也未能倖免於難。由於長期透過觀察器的螢幕觀測實驗,他的眼睛暴露在高劑量的X 射線輻射下,讓他幾乎失明。受到這個經歷的創傷後,愛迪生就此放棄了任何與X射線有關的研究。後來有人問及這項研究時,他總會回答:「別跟我談X 射線,我怕死那玩意了!」

百貨商品推薦

上頁下頁

最近瀏覽商品

 
"上頁" "下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商業新視野:洞悉商機,提升核心競爭力,一手掌握每月最新商業趨勢!_1月新上檔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暢銷展(止)
  • 大雁_截止領券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