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這不是科學經典,而是實用生活指南
這本書的目的並非成為某種經典,而是要「有用」。因此,在撰寫本書時我盡可能使用直接了當的文字,並基本上避開科學術語。希望這樣簡潔的風格能擴展本書的讀者群,無論他們是否有任何科技背景。要是我真的做到這一點,本書的讀者將學到大量有關輻射的知識,並發現,這些資訊在許多方面都有相當實際的用途。
大家都喜歡透過故事來學習 。正如演員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所說的:「我學到的一切都來自電影。」雖然這是一本書,而非一部電影,但我也抱持類似的觀點。如果能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無論是透過電影還是書籍的文字,人們都會從中學到一些東西。這就是我在本書中嘗試達成的目標。
本書講述了人與輻射相遇的故事,以及人類如何因為這些經歷改變的故事。因此,這些故事的重點將會放在人的層面,並且以健康為主要出發點。目標是將輻射的技術知識與人類經驗相整合,並消除關於輻射的迷思和誤解。
儘管輻射可能令人害怕,但本書的目的不是要減輕你對輻射的恐懼。恐懼是種非常主觀、受到多種因素驅動的情緒。我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客觀、公正地呈現輻射的種種事實,最後由你來決定哪些方面值得擔心。
本書的另一個目的,是要澄清以下迷思:輻射風險問題太過複雜,遠超普通人的理解能力,因此只能靠輻射「專家」來解答。這種說法可說大錯特錯。但凡有些許智慧的人,即使缺乏任何技術背景,也應該能夠理解導致輻射風險的基本原理,然後自行評估輻射對他們個人和集體構成的威脅有多大。本書旨在讓人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掌控自己面對輻射的命運,並讓人們有能力為個人面對的輻射劑量做出明智決定。
最後,本書也是一場風險溝通的實驗。真正的問題是,我能否不透過大量數字、表格和圖表,也準確且有效地描述輻射的風險。在向公眾表達這些風險的本質時,上述過於量化的方法基本上沒什麼效果 。因此,本書並沒有圖表,並且儘量不使用到數字,而是透過科學歷史來講述遭受各種類型和劑量輻射的人物,以及這些輻射對健康造成的後果,以此讓讀者了解各種威脅的嚴重程度。如此一來,即使我們對背後的科技沒有詳實的了解,也足以確切掌握輻射危害的程度。
這些目標有可能實現嗎?我不認為有什麼理由不行。畢竟,過去就有成功的例子,例如電力。電力是在輻射之前不久發生的創新科技。最初,人們非常擔心電力會對健康構成致命、無形的威脅。然而隨著時間過去,世人開始明白,手電筒電池並不會像掉落的電線一樣危險。即使那些搞不清楚安培(amp)和伏特(volt)差異的人,也明白儘管電力確實存在死亡風險,但這些風險大多都是可控的,我們能在發揮電力的最大優勢時將其風險降到最低。
現今,已經沒有人在談論支持或反對電力。大多數人都明白,電力將繼續存在,我們已經沒有回頭路了。現在所能做的,就只有有效管理電力,盡可能降低它的危害,同時享受它帶來的好處。
但說到輻射時,我們還遠遠沒有達到類似的認知。今日大眾對輻射的反應,多半與一百多年前的人們,最初認識電的反應相同。我們需要提高世人對輻射的理解,直到人們對輻射風險的認識,跟對電力的程度相同為止。輻射,就跟電一樣,是一項長久存在的科技。因此,對輻射的認識越多,我們的生活只會越好。本書致力於增進大眾對輻射的了解,就像當初人們逐漸了解電力一樣。
以上就是關於本書的概述,接下來,你就可以開始探索輻射的世界了。你可能會發現這既有趣又令人愉悅,偶爾也有點可怕。儘管如此,讀到最後你將會學到更多的知識,讓你能夠應對在現代科技社會中遇到的任何輻射問題,因為輻射無處不在。
祝你的閱讀之旅順暢無阻!
推薦序
懂一點科學,生活便多一點安心
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黃士修
人們害怕輻射,就跟大家小時候怕黑、怕鬼一樣,因為輻射看不見,更摸不著。
恐怖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曾說過:「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
你我都不知道黑暗中是否藏著鬼怪,隨時咬人一口。可是,你曾幾何時見過鬼呢?有陰陽眼的朋友,我們另當別論。所幸現代科學昌明,精確測量輻射的儀器,我們倒是有的。
遙想2011年福島核災發生後,曾激起一波反核運動浪潮。然而,本書第15章便有詳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的長年追蹤調查,福島人群暴露到的輻射劑量,僅為3.5 ~4.2毫西弗(mSv)。這個數值,低到讓科學家無法預期將在臨床上觀察到甲狀腺癌的病例的增加。
此外,該劑量甚至遠不及輻射相關職業的安全上限(約50毫西弗)。這個安全上限,又是我們能開始觀測到罹癌機率效應(約100毫西弗)的一半。而所謂的機率效應又有多強呢?本書第8章亦有提及,剛暴露劑量高於100毫西弗的門檻後,每增加1毫西弗,約會增加0.005%的終身罹癌機率。直到接觸1,000 毫西弗以上,才會產生確定性的放射線病效應。
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劑量決定毒性。」
線性無低限假說(LNT,請詳見本書第11 章)的過度保護,加上反核團體的有意誤導,反而造成比核災殺死更多人的災難性決策。包括日本政府的疏散政策,以及多起自殺事件。台灣政府的廢核政策也被政治利益綁架,不斷走向非核家園,背後代價卻是電價高漲、肺腺癌人口上升,背後的集團則賺取鉅額財富,根本不管手上的錢沾滿多少鮮血。美國方面更多次警告,台灣廢核便是「選擇脆弱」。高比例的天然氣政策,將使國防安全澈底崩壞,解放軍或許不用費一兵一卒,只消等待颱風滯留,每年夏天台灣便可能發生斷氣危機。
如果你知道,因福島核災中輻射死亡的人數,是0。
如果你知道,蘭嶼核廢場測出的輻射值,甚至低於台北車站。
如果你知道,刻意攝取大量核食的致癌率,也僅約2,000萬分之一(詳見本書第14 章)。
那麼,我們還需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爭論要不要廢核的反智問題嗎?如果核能真的如此危險,聯合國、美國、歐盟,為何都將核能定義為綠能,並讓科技巨頭和跨國銀行聯合投資呢?
只有多懂一點科學,你我才能保護周遭的家人、孩子不受欺騙,並擁有一個安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