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暢銷展
看穿生死,好好告別:國際安寧醫療專家的30個臨終紀實

看穿生死,好好告別:國際安寧醫療專家的30個臨終紀實

With the End in Mind: Dying, Death, and Wisdom in an Age of Denial

  • 定價:550
  • 優惠價:79434
  • 優惠期限:2025年06月22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分享

優惠組合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上頁下頁
 

內容簡介

★《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之書★
★入圍英國惠康圖書獎★
★亞馬遜書店4.6顆星、豆瓣9.3高分評價★

很多人不怕死亡,
恐懼的是對最後一段路的未知。

從30個真實故事看清死亡的樣貌,
你就能活得更好、死得更好。

正因為每一天都在倒數計時,
才讓每一天成為無比貴重的禮物。

  ▌40年經驗傾囊相授,寫給每個家庭的必修課。
  你是否曾注意過,在日常對話中、新聞媒體上,經常會用「走了」、「失去」等暗喻來代替「死亡」?若我們無法說出死亡,又該如何談論死亡?我們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臨終照護,或是在所愛之人臨終之際支持他們?

  身為安寧療護醫師、照顧過無數臨終患者,作者曼尼克斯說:「你永遠不會習慣跟他人的哀慟靠得那麼近。」面對死亡的工作,總令人感到深奧、敬畏,有時也難以承受。

  死亡或許是晦暗的,卻也能在其中看見人類韌性、希望和愛的光點。曼尼克斯醫師透過對生命、死亡及其間隙的深刻思考,描繪出溫柔面對死亡的可能性,也展現了生命結束時意想不到的美麗及尊嚴。

  有時,患者能夠贏得延長的珍貴時光;但有時候,延命可能是殘酷的,死亡才是必要的慈悲。每個人想要的「善終」各不相同,我們都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謝幕並離開這個舞台。

  ▌透過安寧療護領域的親身經歷,曼尼克斯醫師將帶領我們探討:
  .治療原本是為了拯救生命,為何有時會變成延後死亡的干預手段?
  .死亡是你與家人朋友可以討論及發問的事情嗎?
  .你知道所愛之人在臨終時希望獲得何種照護嗎?
  .萬一你突然病危,你的親友會知道你想做哪種治療嗎?
  .你會選擇接受只能延命、但無法恢復生活品質的治療嗎?

  我們都會死,但我們都害怕死亡,而每個人對死亡的恐懼各有不同。現代醫療讓我們變得更健康、更長壽,然而,死亡如今成為我們選擇避開的話題。

  陪伴數千人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曼尼克斯醫師因此親身體會到,面對死亡的準備愈是充足,就愈能減少恐懼,也更加平靜。死亡帶給我們的最重要領悟,是活在當下,帶著感恩與寬恕回顧過去,並專注在真正重要的單純事物。

  ❤ 癌末少女給母親的告別禮
  19歲的癌末女孩瞞著父母,每晚硬撐著身體親手縫製靠枕,作為給母親的告別禮物。她希望在她離世後,母親在最思念她的時候,看見靠枕便能想起她永伴身旁。
  你想要留下什麼傳承?或許是捐贈器官,或許是為所愛之人準備回憶盒。學習直呼死亡的名字,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便能化悲傷為勇氣。

  ❤ 再也用不到的牙刷
  老先生的太太突然過世,三個月後,他將太太的牙刷丟掉時,才真正感覺到她永遠不會回來了。但那些喪慟只是開端,他接下來要花一輩子的時間,用全新的方式與悲傷共存。
  每個人的一生中只有兩天的時間不到24小時,就像書擋一樣夾在人生的兩端:其中一天我們每年都會慶祝,但另一天卻能讓我們真正看清生命的可貴。

  ❤ 活在謊言中的深情夫婦
  一對結縭50年的夫婦,妻子罹癌,丈夫卻不願讓醫師告知她,認為她會承受不住。其實妻子早已知曉病情,卻也選擇隱瞞。他們因為不想讓心愛的人難過,雙雙活在孤獨的謊言中。
  壞消息可能令人卻步,但若不說實話,可能令人感到毫無依靠。鼓起勇氣與所愛之人討論噩耗,才能互相支持,共同面對,分擔悲傷與憂慮。

  ◢◤活著是珍貴的,或許當我們心中牢記人生盡頭,才最能領悟這個道理。◢◤

暖心推薦

  朱為民|臺中榮總家庭醫學科主任
  柚子甜|心靈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許伊妃|送行者
  陳志金|ICU醫生
  常佑康|台北慈濟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醫師
  畢柳鶯|醫師、《斷食善終》作者
  郭憲鴻(小冬瓜)|人氣YT頻道「單程旅行社」
  謝宛婷|奇美醫院緩和醫療中心主任
  (以上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國際讚譽

  「這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但同時也是一本關於喜悅的書。並不是所有的書都能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但這本書真的有可能。它會讓你想做得更好,去愛、去生活。它會讓你想變得更有善意,也會讓你珍惜寶貴生命的每一刻。」──《星期日泰晤士報》

  「本書值得與《凝視死亡》和《當呼吸化為空氣》並列,當之無愧。書中的故事,或感人、或感傷,甚至帶有一絲幽默,但也顯示只要有適當的準備、資訊與真誠之心,死亡的痛楚便能大大減輕。閱讀此書,你將能為生命和死亡都做好準備。」──《The Bookseller》雜誌12月選書

  「儘管死亡可能帶來情感上的沉重打擊,卻不一定是無法承受的劇痛;儘管它可能是悲劇的,卻不必是令人害怕的,亦不必是充滿混亂和過度痛苦的終局。曼尼克斯希望我們能夠思索死亡對他人與自我所帶來的意義,並從這個議題中剔除恐懼與排斥。」──妮琪.傑拉德(Nicci Gerrard),英國小說家

  「有時帶有令人不安的細節,讓人欽佩的同理心,再加上幽默感的點綴,曼尼克斯醫師為每一位失去至親或預感大限將至的人,傳授了珍貴的一課。」──《華爾街日報》

  「深具啟發且美麗……這並非一本沉重的書,雖然我潸然淚下,但它並非令人心痛的作品,曼尼克斯巧妙地交織呈現了她的經歷中那些光明與黑暗的元素。對於每一位將面對死亡的人來說,本書無疑是必讀的,而那也正是我們每個人都將經歷的過程。」──凱西.瑞森布克(Cathy Rentzenbrink),英國作家

  「這是我所讀過最美麗的書籍之一。既是回憶錄,也是自助手冊,不僅有實用建議,也有專業人士的信念。曼尼克斯有著無限的惻隱之心,而她的嚴謹態度也是無可挑剔的。」──《Bookforum》雜誌

  「在曼尼克斯充滿深切同理心的著作中,她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深入了解死亡自然過程的啟發之旅。這是一本啟發人心的書,討論了一個永遠難以迴避的話題。」──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凱瑟琳.曼尼克斯是一位擁有超過四十年經驗的安寧療護醫師。她這本無與倫比的書可能會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克莉絲汀娜.帕特森(Christina Patterson),英國新聞工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


  專業安寧療護醫師,認知行為治療師,擁有四十年以上的安寧療護工作經驗。

  她曾在安寧病房、醫院和病人自宅中的安寧療護團隊擔任顧問,1993年創立英國首間專為臨終患者提供服務的認知行為治療診所,幫助人們在臨近死亡時提高生活品質。她的職業生涯常與患有不治之症和處於重症晚期的人為伴,陪伴數千名患者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她也熱衷於公眾教育,並向安寧療護人員提供專業技能培訓。

  《看穿生死,好好告別》是她對四十年工作生涯的總結與思考,出版後獲得廣泛好評,並獲選為《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之書、入圍英國惠康圖書獎(Wellcome Book Prize)。

譯者簡介

蕭美惠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從事新聞及翻譯二十餘年,曾獲吳舜文新聞深度報導獎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金書獎。譯作包括《上位思維》、《影響力領導》、《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最佳狀態》、《用數據讓客人買不停》、《鬆綁你的焦慮習慣》、《成為賈伯斯》等數十本

 
 

目錄

序言/該是談論死亡的時候了
服用說明

第一部/臨終的模式
.死亡的開端
.正視生命盡頭
.迴光返照的祝福
.死神悄然而至
.最後一次守夜
〔思考時間:臨終的模式〕

第二部/告別的方式
.不是否定死亡,而是肯定活者
.別讓我走
.死亡前的重生
.不害怕自己的恐懼
〔思考時間:告別的方式〕

第三部/死亡的名字
.二手消息
.從指縫中溜走
.禁忌的話題
.當愛化為說不出口的祕密
.我會守著你的每次呼吸
.父母最後的愛
〔思考時間:死亡的名字〕

第四部/眼見不為憑
.生命兩端的寶貴時刻
.請放我走
.請放我走的另一面
.旅行的終點站
.以你希望的方式死去
〔思考時間:眼見不為憑〕

第五部/最後的禮物
.為死亡做準備
.放下牽掛之後
.逝者給生者的饋贈
.孩子的告別禮物
.永不停歇的搖籃曲
〔思考時間:最後的禮物〕

第六部/超越生與死
.相遇在生命邊緣
.心靈的傷,夢都知道
.高齡者的善終
.將每一天當成恩賜
.好人不長命?
〔思考時間:超越生與死〕

結語/當你心中牢記人生盡頭

專業術語名詞解釋
參考資源與有益資訊
書信格式
致謝
作者與譯者簡介


 
 

作者序

該是談論死亡的時候了


  已經花了大半輩子陪伴臨終者,卻還想用更多時間來講述他們的故事,似乎有些奇怪;甚至還寄望讀者會選擇透過書頁來關懷臨終的陌生人,更加顯得狂妄。然而,這正是我下筆時的期望。

  在我的行醫生涯裡,我一直都清楚地意識到,每當我們遇到重大變故時,我們都懷揣著自己的想法與期望。無論是生、死、愛、失去或轉變,每個人都是透過早已知悉的觀點來架構自己的體驗。問題在於,關於生、愛及喪慟(bereavement)均有廣泛討論,死亡本身卻逐漸變成一種禁忌。由於不知道自己將面對什麼,人們轉而從替代體驗中尋找線索:電視、電影、小說、社群媒體與新聞。這些誇大卻又過度簡化的臨終與死亡版本,取代了以往的普遍體驗:觀察生活圈裡的死亡、目睹足夠多的死亡以致能辨認其模式、知曉在活力消退的限制下也能過好生活,甚至對死亡過程產生熟悉感。

  這般的過往智慧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消失無蹤。更好的醫療照護(如抗生素、腎透析與早期化療)、更好的營養、免疫接種及其他發展,已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疾病體驗,這些進步帶來治癒的希望,或者至少延後死亡,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然而,這也造成行為模式的改變,病入膏肓之人被送進醫院治療,而不是在家中等待死去。平均壽命增加,許多生命得到增強與延長。

  然而,這些令人欣喜的醫療進步,僅能在一定程度內拯救我們;一旦超過能讓我們活得「還可以」的界線,便進入了徒勞無功的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科技變成一種新的臨終儀式,象徵著對死亡的否認,凌駕於對死亡的接受與體驗。但死亡率仍是百分之百,生命最後時日的模式與我們死去的方式,也沒有改變。不同的是,我們喪失了以往對整個過程的熟悉感,不再擁有從前那一套幫助我們應對死亡的詞彙及禮儀―那時人們還承認死亡是必然之事。如今我們不再是死在親切熟悉的房間裡,被所愛之人環繞,而是死在救護車上、急診室與加護病房裡,生命維持儀器隔開了我們與所愛之人。

  本書講述的皆為真實事件,每一例均真實發生在過去四十年內某段時間的某個人身上。為了保護個人隱私,他們的名字均已更改,他們的工作、甚至性別或種族也已抽換。由於這些是故事,而不是病史,有時會將數人的經歷交織在一個人的敘述中,以描繪臨終旅程的各個層面。書中的許多情況或許會似曾相識,因為即便我們別過頭,死亡仍是無可避免的,這些故事將與許多人自身的經歷相似。

  由於我的整個生涯大多從事緩和療護(palliative care)工作,大多數的故事難免與那些會接觸到緩和療護專家的人有關。這一般意味著他們身上棘手的生理症狀已獲得治療,且通常控制得當,情緒症狀亦得到妥善處理。緩和療護並不僅僅關乎死亡:人們在生病的任何階段,無論診斷結果為何,只要是有所需求時,都應該要能獲得良好的症狀管理。這正是緩和醫學專業的廣泛職責所在。然而,我們接觸的患者大多數已走到了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我們因而能了解到,當人們知道自己即將死亡的時候是如何生活。這部分的體驗正是我試圖透過本書故事所要傳達的:臨終之人仍在努力好好過生活,和我們其他人並無二致。

  總的來說,我將我的眼睛與耳朵、我的病床邊視角、我參與的對話,以及我對事情的看法提供給讀者。若有什麼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鑑,那是故事裡的主角們所給予的饋贈。若有錯誤,則由我全責負擔。

  該是談論死亡的時候了。這就是我推動這場重要對話的方式。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192880
  •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死亡的開端

我十八歲時第一次看見死人,那是我就讀醫學院的第一學期。他是男性,因心臟病突發,死於救護車送醫途中。護理人員為他進行了搶救措施卻無效,我那時候跟的急診部醫生被叫到救護車內驗明死亡,接著工作人員將遺體送到醫院太平間。那是一個陰鬱的十二月夜晚,濕漉漉的醫院前庭在街燈下泛著橙光;對比之下,救護車內異常明亮。死者四十幾歲,胸膛厚實,額頭寬闊,雙眼緊閉,但眉毛挑高,狀似驚訝。醫生用光照他的眼睛,聽他的胸部是否有心跳或呼吸聲;他檢視死者心跳最後時刻的心電圖照片,然後向救護車人員點了點頭。他們將這項檢查的時間記錄為宣告死亡的時間。

他們紛紛下了車,我走在最後一個。那名男性仰躺著,襯衫解開,胸口貼著心電圖電極貼片,右臂插著點滴注射器。他看上去就像睡著似的。他可能隨時都會醒來,對吧?或許我們應該在他耳邊喊叫;或許我們應該大力搖晃他;他一定會醒來。「快來!」醫生回頭叫我,「我們還有很多事要為活著的人做。將他留給救護車人員。」

我遲疑了。或許他錯了。如果我在這裡站得夠久,就會看到這個男人吸進下一口氣。他看起來不像死了。他不可能死了。

此時醫師注意到我的遲疑,他又登上救護車。「這是第一次,是嗎?好吧,拿出你的聽診器,放在他的心臟上。」我在白袍口袋裡摸索(是的,我們當時穿白袍),取出我又新又亮的未來職業工具,線都纏繞在聽頭上了。我把聽診器聽頭的鐘面放在心臟應該跳動的地方。我聽到救護車人員模糊的說話聲,向別人說他的咖啡要加糖──卻聽不到心跳聲。觀察力敏銳的醫師拿起我的聽診器聽頭翻轉過來──以便接收病人的聲音,而不是外界噪音──再放回心臟上。現在,我的耳裡一片寂靜。我從未如此清楚地聽到寂靜,也沒有如此專注地聽過。這時我注意到這名男性有些慘白,嘴脣深紫,舌頭伸出,也是暗色。沒錯,他死了。剛死不久,還在學如何當個死人。「謝謝你,」我對這位臉色慘白的男性說。我們離開救護車,穿過橙光下的雨水回到急診室。

百貨商品推薦

上頁下頁

最近瀏覽商品

 
"上頁" "下頁"

相關活動

  • 【每日e書99元】嚴選暢銷電子書,天天更新、天天都有新發現!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BL春展
  • 母親節療癒繪本展
  • 動植物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