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剪不斷、理還亂的三條紅線
原生電子推理雜誌《PUZZLE》主編/冬陽
「就算是你現在迷戀的女人,對你來說也不是特別的存在。那種東西打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找遍全世界都不存在,世上根本就沒有紅線這種東西。」──《黎明破曉的街道》中,新谷對好友渡部說的話
「不倫」、「外遇」、「禁忌」這幾個深具挑逗勾引與觸發無邊想像的詞彙,是吸引你拿起東野圭吾懸疑推理小說《黎明破曉的街道》的原因嗎?不不不,請別因此害羞心虛地急忙放下書,推理這個類型有如此多令人髮指的殘暴凶行,僅僅跨越道德邊界的念頭蠢動算得了什麼?但或許此刻你腦海中很快浮現一個好奇探問:這種普遍出現在社會新聞版面、帶點窺伺他人隱私的題材,在善寫犯罪謀殺的東野圭吾筆下,能端出怎樣引人入勝的故事菜色呢?且讓我用「三條紅線」領各位一探究竟。
第一條紅線,是牽起姻緣的紅線。
相傳《續玄怪錄》記載,唐朝有個名叫韋固的男子,年少時於某客棧遇見一位依著月光翻看一本無字天書的面紅白鬚老者,他好奇請教老人讀的是什麼,對方笑答這是一本「鴛鴦譜」,並且指向市場賣菜老婦身旁的三歲小女孩,稱她就是韋固未來的妻子。當時的韋固心生厭惡,嫌棄那女孩其貌不揚又家境貧寒,於是遣家僕暗中行刺。多年後,韋固在新婚之日發現迎娶的美嬌娘眉間始終貼著一朵紙花,原來是用作遮掩額上的一處傷疤,細問才知妻子小時候曾經遭遇匪徒攻擊,對方可能太過慌張而沒下重手,最後只是破了相但沒被奪去性命。這下子韋固才憶起往事,驚嘆老人真的是牽起男女姻緣的神明──這正是「月下老人」的由來,老人隨身布袋裡裝的紅線也成了連結佳偶的象徵。
在日本,也有類似的「紅線傳說」,世俗相信被命運牽絆的男女,手的小指頭上有看不見的紅線相繫,渴求結好姻緣的人們因此前往神社求取紅線、護身符、吊飾,或是在繪有紅線圖樣的繪馬寫下心願。如此浪漫的說法在男女熱戀時分當然顯得迷人心醉,可是當步入婚姻、組成家庭,乃至於如小說中的男主角遇上令他動情的第三者之後,這條紅線是不是倏地搖身一變,成了難以掙脫的束縛?
第二條紅線,是標示道德的紅線。
二○二○年的臺灣,經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做出解釋,判定刑法第二三九條通姦罪違憲(憲法保障性自主權),隔年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同日本一樣僅剩民法拘束及保護婚姻關係且設有損害賠償。雖然通姦除罪化了,一般大眾對於出軌行徑仍多抱持負面態度,認為當事人跨越了道德的紅線,尤其是公眾人物或以高道德標準為形象的人來說,這就是近年來輿論泛用的「人設崩壞」,隨之而來的批判指責在網路傳播速度極快的今日非常容易「炎上」,進而令當事人「社會性死亡」──這在儒家禮教影響下的臺日社會仍保有高度規範力,於文學影視作品上的表現便不止於情慾感官的描寫,其種種心理掙扎與人際衝突必然成為故事亮點。
東野圭吾自陳:「我希望這本小說有趣、甜蜜、悲傷,還帶有一點恐怖。」小說家便是從「越過道德紅線」這一點來盡情發揮,透過男主角渡部第一人稱的陳述,雖然只能描寫出軌的中年男子單向展開或荷爾蒙大爆發或以為浪漫實則幼稚的各項行動,而無法顧及守護婚姻和女兒的妻子有美子、介入家庭的新進派遣員工秋葉的內心感受,卻因此更加凸顯全書彌漫的懸疑不安,逐步帶領讀者墜入「甜美的地獄」。
第三條紅線,是示警犯罪的紅線。
為什麼推理故事多半與犯罪事件有關?為什麼讀者觀眾渴望參與調查並期待真相的揭露和相對應的罪刑?又或者我們以寫實而非虛構的角度來思考,人類社會為什麼需要律法的規範及懲罰?同樣地,有一條紅線劃設在那個地方,既是審罰標準也是警告提醒,越線之後必得付出慘痛代價。在類型書寫的框架之下,這條紅線往往是故事啟動的開關,最常見到的情節發展是已經跨越紅線,其結果可能包含一具以上的屍體、凌亂失序的現場以及不知所蹤的犯罪者,負責調查的警方及偵探需要努力逆推,設法還原事發經過與作案動機。
在《黎明破曉的街道》中,犯罪事件發生在法律追溯期即將屆滿的十五年前,男主角渡部的外遇對象秋葉是全案關鍵人物,秋葉離婚的父親的貼身秘書陳屍家中一樓,人在二樓的她是最可能的嫌疑犯。人是不是當年十六歲少女殺害的?警方是不是因為覓得了新線索而找上渡部刺探訊息?秋葉為何對渡部說,「只要過了三月三十一日(命案追溯期滿日),也許我就能說出種種事情」?
這三條紅線各自連結起兩端的人事物、隔開平靜與紛擾的兩種場域,卻因各種伸縮挪移而掀起波瀾,進一步地因彼此的交纏拉扯產生不預期的劇烈變化,尤其當粉紅泡泡消散後自背脊緩緩爬升的發涼驚懼,偷情夜後黎明破曉的繾綣難捨不再,真相揭發前黎明破曉的暗黑猜想紛湧,是這部小說張力最強的時刻,也是東野大師高強說故事功力的最佳展現──
我點燃你閱讀此書的引線了嗎?請繼續往下翻讀,好好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