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茶餘飯後聽故事
自己喜歡飲食,與香港飲食相關的,都希望能多了解,多出分力,當下就答應為《香港飲食遊蹤》寫些文字。後來越想越覺得不妥當,自己何德何能為他人寫序呢?只好一如以往,抱持學習姿態拜讀。
收到書稿後發現,本書的作者有好幾位,各有身分,經驗不一,從文化、飲食、粵語方面,述說香港種種常見、常吃、常說的生活元素。看幾位作者的整理和行文,自己就像跟著好友,上午在茶樓飲茶,下午去「茶記」「食晏」,再去「半島」下午茶,夜晚去大牌檔食小炒,宵夜也可吃碗蛇羹。跟隨幾位好友,邊飲邊食,邊食邊談,餐桌故事多,怎麼能錯過?《香港飲食遊蹤》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好友相聚,你一言,我一語,真心交流,絕無戲場,說話可能聽漏,著作可以重溫。
《香港飲食遊蹤》的文章題目,經作者搜尋資料,加以述說,有根有據,清楚易明,加上豐富的剪報與照片,確是「有圖有真相」,要看文章,要找食肆,通通幫到你。香港的飲食文化,有些延續至今,有些已成往事,書中都有提到。我也是邊看邊學習,聽家樑講酒樓風月,漢棠補充大牌檔發展,志堅細說筵席的沒落,朗懷分享「細蓉」的典故。《香港飲食遊蹤》帶領大家遊過去與現在,穿梭飲食與文化,從閱讀到品嚐,再回頭細味香港獨特的飲食文化。大家不妨像我一樣,提書打開,一齊坐低,「飲啖茶,食個包」,細聽香港的飲食故事。
蕭欣浩
2023年6月前言
推薦序
《香港飲食遊蹤》一書自出版以來,喜獲廣大讀者的喜愛和關注,並入選香港教育城第21屆「十本好讀」中學組教師推薦第一位、中學生最愛書籍第七位,實在榮幸之至。此外,書中涉及史料繁多,內容包羅甚廣,我等雖力求去偽存真,但掛萬漏一之處實在難免。幸得各方人士不吝賜教,助我等修正書中不足之處,增訂重要的掌故趣聞,特別是讀者陳小姐來函提供菠蘿包面世的重要資料,令內容精益求精,也是作者與讀者之間難能可貴的交流和互動。因此,這次《香港飲食遊蹤(增訂版)》面世,正是大好良機,讓我等裨補闕漏,再加上近期搜集到的新資料,為香港飲食史再添新章。
其實,撰寫和增訂《香港飲食遊蹤》的過程,可說是一場爭分奪秒的時間競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緊迫感。從下筆至成書期間,屹立近一世紀、名滿香江的蓮香樓因不敵疫情而倒閉;經營超過50載、以乾炒牛河聞名的花園街富記粥品光榮結業;60年老字號、米芝蓮推介的糕點店深水埗坤記,因店主年事已高而宣佈結業;擁有90年歷史的中環雲咸街老派港式西餐廳占美廚房,在疫情期間宣佈結束;被譽為香港最古老的中式糖水店源記甜品專家,結束了它167年的光輝歲月。各式著名食肆,一間接一間倒下,回憶中的美味一去不復返,對於熱愛香港歷史的人士,對於喜歡各式懷舊美食的老饕來說,不勝唏噓。當然,本書內容也因此不斷改動,「與時並進」,數易其稿,開展一場與時間的競賽。因是之故,筆者只能保證在交稿之際,書中食肆尚在經營,惟望讀者可及早按此書所示,按圖索驥,尋訪書中食店,否則遲了出動,與美食緣慳一面,只可說一句「無可奈何」!
事實上,更令人憂心的是,不少知名食府、歷史名店、特色食肆,觸目所見,或店主夥計年事已高,或位處快將重建的舊樓,或因經濟因素和時代洪流而門可羅雀,恐怕早晚會傳來結業的「噩耗」。幸好,否極泰來,蓮香樓已有人接手經營,一度停業的美都餐室重新營運,而本書的出現,正是要為這些艱苦經營的舊式食肆,為香港飲食業的歷史,為每一款港人珍而重之的美食,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追本溯源,留下歷史記錄。
除了為歷史回憶留下記錄,本書的寫作亦望辨識眾多香港飲食史上的訛誤。此書最初的構思,只是進行資料整合和梳理,將網上和坊間找來的材料,來一個「大雜燴」式的綜合和鋪陳。豈料讀到網上浩如煙海的飲食史資料後,發現錯漏之處竟然不少,互相矛盾和有違常識者實比比皆是;至於名家學者的著作,亦有不少可以深究之處。有見及此,筆者惟有改弦易轍,以「史料」為本,大量搜羅原始資料,上至歷代典籍、詩詞文章,近至中外名人的回憶錄和書信,旁及報章雜誌的專欄、新聞與廣告,以及官方文件及報告等,力求「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然後校勘比對,還原香港飲食史真貌。以香港第一間酒樓杏花樓為例,對於其開業年份,坊間有1846、1847和1848年三種說法,香港著名掌故專家魯金在《港人生活望後鏡》就以1848年的說法為準。筆者有幸在1929年8月10日的《華僑日報》中,找到杏花樓83週年的廣告,引證其成立年份應是1846年,算是為香港飲食史做了一些添枝加葉的工作。
至於其他飲食史史料上的辨識工作,本書亦盡力為之,力求實事求是。且舉例子一二如下:
.一則1879年《德臣西報》有關雪糕小販深夜叫賣的法庭新聞,將雪糕在香港出現的歷史提早了數十年。
.中環蘭香閣茶餐廳於1955年4月3日在《工商晚報》的開幕廣告,推翻了香港第一間茶餐廳蘭香閣成立於1946年的說法。
.民國名人徐鑄成在1932年於香港吃揚州炒飯的軼事,無意間引證了昔日江南一帶只有雞蛋炒飯,其做法與香港和廣州流行加入蝦仁及叉燒的揚州炒飯截然不同。
.港人至愛的小食蛋散,原來已有千年歷史,古代稱為「饊子」,連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介紹。
.香港人慣用「鱔稿」形容傳媒的宣傳稿件,據說源自《工商日報》編輯為南園酒家劏大鱔刊登宣傳稿。究竟這些鱔稿是否真的在《工商日報》出現過?「鱔稿」的典故是否真有其事?
.港人熟悉的墨西哥包,坊間傳聞由一間位於上海街的「麥西哥」餐廳所創製,究竟在現實中,這間餐廳又是否存在?
以上例子只屬冰山一角,香港飲食史上有待發掘、辨識和引證的地方,實在多不勝數。筆者不敢說已找到百分之一百肯定的答案,畢竟飲食史資料如汗牛充棟,現就所能接觸的提出個人思考和疑問,旨在引起有識之士後續研究,並為進一步的探索提供方向。
最後,本書之所以能夠成功面世,實有賴另外三位作者區志堅博士、曾漢棠博士、黃朗懷先生的合作,區志堅撰寫第一章盆菜和包辦筵席兩篇,曾漢棠與我合著第一章西菜東傳、西餐中國化、從冰室到茶餐廳三篇,黃朗懷與我合著第三章打冷、燉冬菇、炒魷魚、食軟飯、食白果、蛋散、賣大包等七篇;曾先生和黃先生也同時協助搜集部分材料和拍攝照片。此外,得飲食史名家蕭欣浩博士在百忙中為本書賜序,香港史專家陳志華先生相助提供書中一些照片,而三聯書店梁偉基先生對此書出版的鼎力支持,編輯朱卓詠小姐的悉心協助,張艷玲小姐及溫佩芳小姐居間聯繫,亦是功不可沒,筆者在此一併衷誠致謝。
黃家樑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