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善緣流轉,幸福流傳
謝謝你,翻開這本書,讓我們的緣分更靠近一些。「善緣流轉,幸福流傳」,是我想要透過文字傳遞的核心價值。書中有觀念,也有故事,讀來輕鬆,希望你喜歡。
生命的種種都是自己創造的,沒有人可以代替你過生活。如果用心過每一天,必然有許多感觸。我寫出來的文章,不一定能感動所有人,畢竟每個人的思想與見解不盡相同,但我自己一定要先被感動,否則就不應該放進書中,成為篇章。
我問自己,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是一位很普通的人,經歷生命的悲歡離合,深知「人生苦短,及時行善」的道理。所以,我立志要在有限生命裡,貢獻一己之力給身邊有緣眾生。
年過半百的我,還有什麼期盼呢?就以「利他為己任,奉獻為職責」來當成自我砥礪的信條。願自己持續精進,願自己不退本心,也願大家安好順在,各得所願。
人生旅途是一場修練過程,藉由困難與挑戰、快樂與幸福,反射出自己是怎樣的人。盡情體驗,不留遺憾,是我的生命態度;與人為善,人脈利他,是我的人際信仰。
我明白自己的不足,所以盡量的學習成長;我清楚自己的天賦,所以盡力揮灑熱情;我希望成為朋友的依靠,所以讓自己強大。
紅塵俗世中,保有純樸性格,用微笑迎人,用真誠待人,用專業對人。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快速轉念振作,用感恩取代負向能量,必有佳作,帶來好運。
年紀絕對不是衡量一個人成熟的關鍵。成熟的關鍵與個人閱歷有關,也與每個人經歷事情之後,表現出來的心態有關。正常來說,遇到更多挫折與磨難,會更有經驗與抗壓,造成人的成長與智慧。
但也有例外,如果一個人遇到許多不幸,總是怪罪外在環境與他人,都不想調整自己的態度與做法。那麼有再多的考驗,對他而言都是打擊,根本無法讓他成熟。
經歷人生種種挑戰的人,一定會從中找到經驗法則,再從經驗當中,淬鍊屬於自己的行事作風,最終演變成每個人的人生價值觀。
我問自己,人生追求的是什麼?
半百人生,讓我看見生活的許多酸甜苦辣。我認為,情緒反映人的心理狀態。高興、快樂、難過、悲傷,都是人性的顯現。
世界或許紛擾,讓自己不受干擾,覺察環境,快速轉念,就是自己要練習的功課;樂於用真誠的心、善良的情、美好的行為與人間交流,便是自在;放下執念,學習慈悲,願意原諒別人,有能力就幫助別人,是生活的日常,也是修行的根本。
風雨再大,依舊會雨過天晴。重點是「過」字。一切都會過去,藉由重大事件,學會讓內心看見生命本質,便是關鍵。明心見性,反璞歸真,就是「修行」的意義。
對你來說,生活的體驗是什麼呢?我認為是得到「快樂」。簡單一點,就能得到快樂;知足一點,就能得到快樂;正向一點,就能得到快樂。我的快樂哲學,就建立在「簡單、知足、正向」這三件事上,它們是我生活的基礎、基底,也是基調。
人生乏味嗎?不會,只要多接觸人群。
人生無聊嗎?不會,只要多開口聊天。
人生會有趣,是因為你把生活當遊戲。
人緣會成長,是因為你把緣分當養分。
夢想是行動力的油門,幸福則是逐夢的犒賞。每天問自己,到底要的什麼?有沒有很快樂?每天去做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就不會覺得累,再大的挑戰都願意面對,這就是使命與願景。
「平凡」與「平安」簡單嗎?我覺得很簡單。但沒有歷經滄桑的人生,很難接受平凡;沒有感受病痛的日子,很難體會平安。生活充滿曲折離奇,蜿蜒複雜,才顯平凡與平安的珍貴。
這一本書,我想說的是……
書中分為四大部分,一開始,我想先談談如何「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剖析我的內在思想與核心價值;接著分享「有故事的人」,聊聊與人為善的故事。
哲學家說道:「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大。」我想多加著墨的是「善意是如何使我更強大」,自己如何發揮影響力,與更多人產生善的連結;最後也想闡揚「人生的終極目的」,我們如何利他共好,把每一天活得更有價值。
每個人終究要親自書寫生命旅程,自己體驗世界變化,才知道人生是怎麼一回事。希望我書中的文字能助你一臂之力,讓你找到安頓身心的寄託,成為你的精神食糧。
謝謝遠流出版公司對我的支持與鼓勵。成為作家的第一本書,就是在遠流出版的。
十年前,我毫無作品,也沒有名氣,遠流相信我,陪我走過菜鳥作家的青澀與懵懂,我感念至今。
這本書要謝謝編輯團隊的用心,包括明雪、祥琳與嬿守,感謝她們提供寶貴的寫作建議與方向。當然更要感恩企劃曼靈,這幾年和她保持聯繫,討論出版議題與架構,讓此書得以問世。
最後,我想要對讀者表達誠摯謝意。書只是載體,我們的心靈相會,才是生命得以繼續向前的最大養分。
推薦文
每一次與吳家德相遇,我們之間只有喜悅
楊斯棓/醫師、《要有一個人》作者
也許你有看出我的心意,這篇文章標題,是向《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The Book of Joy,作者為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一書致敬。
每一次與吳家德相遇,何止喜悅,根本是忘情大笑。
我與能讓我發自內心笑出來的人,才有辦法長期往來;若還要防著這個人,不如永遠斷開。
其實,在認識家德之前,我主動積極的程度,可能只有他的兩、三成。
家德的作品,鼓勵我可以多給陌生人一些機會,與此同時,其實是多給自己一些機會。主動積極,正面迎逆浪,總能衝浪而上。
我出版第二本書《要有一個人》時,在台北舉辦讀友會,邀請了跟我較熟稔的黃國珍老師(黃春明之子)和《安靜是種超能力》作者張瀞仁與我同台。我把這段緣分串在一起,然而,一再「把緣分串在一起」正是吳家德的強項。
這是第六本家德力作,每個篇章開頭勾勒的那段話,都發人深省,俱屬家德魂。
譬如,「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對我來說,如果我為了迎合家母的期待,那無非得畢業後持續行醫,不要去做「有的沒的」(跟看診無關的事情通通叫有的沒的),直到六十五歲退休。我認為,那我就不是我自己生命的主人。
我向MJ學財報、向綠角學資產配置、買下全世界(的一小部分),一整年當中,我花很少的時間,就可以讓自己過去的累積,以穩定的速度滾大。而大部分的時間,我可以花在閱讀我想閱讀的書,偶爾為文行俠,助講仗義。這樣的人生,對我來說,才是「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現在的你,是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如果不是,你覺得要放棄些什麼?要開始做點什麼?你有沒有辦法今天就開始改變?
甚至,「做一個有故事的人」?
有些人看起來口才不凡,但其實是很會傳唱別人的厲害,這當然也是一種厲害。
只是,若談談你自己做過的事,有沒有哪些是獨一無二到足以對公眾分享的?
若有,你就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你應該好好過活,活出好故事。先活出好故事,才能寫好它,講好它。
我認為我跟家德有一個共同點:「我不怕你對我不好!」
為什麼?
因為對我好的人,多到在排隊。
你對我不好,我頂多不理你。我連罵你、跟你計較的時間都省下來,我專心去回應對我好的人。
對我好的人,我尋思要如何「好回去」,我專心回應這些人,我的人生就超級富足。
《從宜蘭海港孩子到英國企業楷模:貨車女孩蔡惠玉的精采人生》的故事主角,是旅英企業家蔡惠玉。她是對我好的人,買了好幾百冊我的書,每一本幾乎都親送給她家鄉的老師、主任、校長。
有一次,我逮到一個機會,就帶她去我喜歡的「陳記百果園」,吃我平常喜歡的水果點心,把她介紹給店家。我、她、店家都珍惜有緣相識,期待下次見面。
我光忙這種事情就忙不完,能量豐沛,樂此不疲,這不就是家德說的「善意使我更強大」?
我沒尋思害人報仇,我專心回應善意,涓滴善意終將帶來源源不絕的善意瀑布。
人生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你有想過,自己的墓誌銘,應該寫些什麼嗎?
大多數的墓誌銘是他人所寫,極少數的墓誌銘是「當事人」生前老早準備好。
你可以今天就寫下你的墓誌銘,每年生日,微調一次,或重寫一次。寫完後的一整年,就照著你自己寫下的墓誌銘來活。
我覺得吳家德就是這樣認真活著的人。
推薦文
寶藏的入口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周思齊百盜百轟的簽名壘板,七萬元。」吳家德在台上話聲一落,台下馬上有另一位來賓舉手。那一天,他透過拍賣兩片紀念壘板,非行少年的「逆風劇團」,在彈盡援絕之際,有了十五萬元的續命丹。
台下許多人都被家德的義行血誠深深感動,包含「觀察」家德多年的我。是的,我對風頭浪尖的名人,總會先打一個問號,要觀察多年後,才能確定這個人是真,還是假的?
吳家德是真的,他的新書《與人為善的幸福哲學》,講的也都是真的。
吳家德信佛,他的人生是在行動中入世修行。他不僅熱愛工作,也熱心公益,用演講與更多人廣結善緣。從成大安寧病房服務、佛光山南台別院當社教義工、募款援助偏鄉運動員、為安得烈食物銀行義賣桌曆、周末為獨立書店助講,到為重傷的音樂人辦演唱會圓夢。他真的在一呼百應的行動中,幫了好多需要的人。
吳家德很真實,但也很平凡:平凡的出生、平凡的外型、平凡的學歷,卻活成了不凡的品牌。吳家德總是不斷告訴自己,我們終究會成為過去,當好好把握現在,讓未來也成為一個美麗的過去。因此,吳家德總是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有緣眾生,持續實踐熱情、與人為善,終於在金融界、餐飲業,或是慈善事業,成就無可替代的品牌。
許多人羨慕他的不凡,想擁有他的能力。吳家德就將他鍛鍊這些能力的心法,都記錄在這一本充滿故事的新書中,例如:
人脈是數量,人緣是質量。
修行,就是「修理自己的不行」。
我會犯錯,但練習做對。
只要臣服,人生不苦;只要轉念,人生不難。
做人就是做品牌,把人的本分做好了,品牌就會愈來愈有價值。
……
家德對我很好,無所求的對人好,所以我超級愛他(哈哈)!並且,當家德想做任何好事時,我總是會和家德全世界的朋友一樣,說一聲:「一句話,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若朋友們都和我一樣,被他的樂觀感染,成為「正向人際網」的一員,因此想效法吳家德,結合「能力、興趣、生命價值觀」等三個要素,讓熱情成就有意義的一生,那一定要讀讀這本書。
吳家德是寶藏。這本書,便是寶藏的入口。
跨界名人感動分享
無憂花學堂推廣「觀功念恩」,走入社會與公部門。固定講師群約五到六位,阿德就是其中的一位。在營隊當中,他分享「熱情驅動世界」,博得滿堂彩之餘,學員也熱情了起來,我就是其中一位。
有一回,他提問,經營人脈的目的是什麼?學員的回答都與利己有關,獨獨阿德的答案是「經營人脈的終極目的是利他」。當時,我腦子裡鐘聲大響。這樣熱情的傢伙,如此「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真實人物,特此推薦這個人,這本書。
江宏志/「無憂花學堂」創辦人
家德哥不是在幫助別人,就是在前往幫助別人的路上。
我被他那毫無保留的「利他精神」深深吸引。當我深陷挫折時,他溫暖的伸出援手,讓我體會到——真正的人脈,是施比受更有福。
他常說:「主動積極,人生大吉。」利他帶來奇蹟與幸運,懂得付出才是真正的快樂。這些話,他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真的用生命去實踐,也讓我找到了通往幸福的途徑。原來,改變,從來不是等待時機,而是主動創造機會。
他總是微笑待人,熱愛生活,勇於挑戰。無論面對日理萬機的工作,或是與人相處,他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他還說:「懂得做人很重要!對人感興趣,生活才會有趣。」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吳家德的Style。他不僅能輕鬆化解矛盾,更贏得了他人真正的尊重與信任。
如果曾經和我一樣,對未來感到迷茫,對人生充滿疑問,那麼,請打開這本書吧。家德哥不會給你標準答案,但他會以溫暖的微笑對你說:「來,我告訴你,希望這能幫到你……」然後,在你感動得熱淚盈眶的剎那,便會明白——人生,該往哪裡走了。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家德說:「心定事圓。」這也是我的處世態度。心能靜定,通常可以讓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更加和諧,接下來應對世事與關係的無常,方能生出智慧與慈悲。
家德在這本書談「利他」,則是我對「合作」概念的重要延伸。不管是要成就自己或他人,以合作而非犧牲或剝削的態度來面對,可以走得比較長遠。
成為自己喜歡的人,敢於做夢,積極實踐,能激發熱情應對困境,這是與自己合作;在人我關係中走向共好,這是與他人合作。
很期待這本書,能與讀者分享討論!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多數情況下,我們常會讓別人的批判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與價值,覺得只有被他人認可才算重要。但其實,真正的價值應該來自於自己——這不僅是展現自信的基礎,也是個人成長和突破的關鍵。畢竟,不做決定,就等於讓別人決定你的一切。
在學校或工作場所,我經常會看到許多年輕人和剛進入職場的新人,因為別人的不支持、否定而開始動搖,甚至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價值和行事原則。更讓人遺憾的是,很多人對「主動」和「熱情」的理解不夠正確,選擇被動等待,忽略了機會其實應該要靠自己創造。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你解開這些疑惑。
它將帶你重新思考這些問題,幫助你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並學會如何實現真正的成長,為自己創造機會。當你真正相信自己時,世界會為你開路,而機會,永遠屬於那些準備好的人。
這本書,非常有趣且易讀,推薦給你。
洪瀞/成功大學教授、《先降噪,再聚焦》作者
細品此書,看到家德老師在自己二○二四年的年度十大目標,最後一項是「宣誓我的餘生就是幫助人」。
我的直覺,這不是誓言。在我心目中這位「全台灣最熱情的男人」,他的生命本身就是「利他」兩個字的代言。
不管是籌募善款、獻身公益,又或是透過文章、Podcast傳遞正能量、善知識,以及不吝為身旁好友、弱勢團體站台,甚至是和陌生人聊天,都可以讓他人感受到溫暖言語與真心關懷。
在書裡,您可以看到點點滴滴,家德老師自然流露的生活哲學。就像他說「修行」,就是「修理自己的不行」,在幽默的文字裡,我看見他把別人放在前,把自己放在後的虛懷若谷與謙沖自勉。
誠摯邀請您,收納品味這本好書。跟著家德老師一起與人為善、走進幸福。
郝旭烈/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
江湖上傳說家德哥是極度熱情、樂於助人的人,我想「做生意不就要這樣」,然後繼續躲回我內向者穴居的殼裡。
直到某次大型演講,第一次見到他,正確來說,是見到站滿舞台的人群感謝他。我被布道大會般陣仗嚇傻的同時,也被他的真心和為人著想的心嚇到。面對哭著謝謝他的人,他事後告訴我的竟然是:「其實我比較怕他回想起那段艱難的時間,怕他又難過了。」他從頭到尾都是真心想幫忙,連感謝都不重要!
這樣的人,所做的每件事,都讓人難以想像。這本書對我來講像是亞馬遜叢林冒險記,或火星遊記一樣,因為裡面每件事我這輩子都做不到。在大學畢業典禮演講、在高鐵上介紹自己的Podcast、在計程車上與陌生人聊天……如果不是透過家德哥的行動和文字,總是遠離人群的我,一輩子都不會看到這些風景。現在我也像在亞馬遜叢林喝過下午茶,或是在火星欣賞過宇宙的美好一樣,謝謝家德哥。
張瀞仁/《安靜是種超能力》作者
人際互動是我的弱項,恰好是家德哥的強項。我默默向他學習,已經三年多。透過他的著作,來熟悉他的思維、他與人互動的行為,我發覺自己進步了許多。
他每一次開口前,內心是怎麼想的?第一句話會怎麼說?如何接話、問話、回話?在他的每一本著作中,都有滿滿的故事與啟發。此書是他在利他共好、自我內心修練的集大成之作。若你也想要提升自己人際關係、提升心性,就從此書開始。
愛瑞克/TMBA共同創辦人、《內在原力》系列作者
我第一次出書時,家德哥說:「士毅,你的新書分享會,我幫你主持。當天我會當一個好配角,讓你成為最佳男主角。」
分享會當天,家德哥忙進忙出,招呼全場,為我精彩開場,然後就退到旁邊,看我在台上發光。眼見聽眾幸福歡喜,而他在一旁滿足微笑。那個當下,他不是集團總經理,不是暢銷作家。在他心中,誰是主角、誰是配角不重要,重要的是將美好的力量傳遞給社會。
家德哥,一個有能力當主角的人,卻總是願意為了身邊的人隨時當配角。當時他所為我做的一切,讓我充滿感動與感謝,至今依然在我心中難以忘懷。從家德哥身上看見,人與人之間很奇妙,有時你退得愈旁邊,卻愈走進別人的心裡面。
楊士毅/剪紙藝術家
從小到大,我們總被教導要競爭,老師說:「不要輸給別人!」社會告訴我們:「你要比別人更強!」於是,我們習慣了比較,甚至無形中把別人當成對手。但這樣,真的讓我們變得更好嗎?
直到我接觸「共好」,才發現成功不是靠打敗別人,而是透過互相幫助,一起變得更好!
吳家德老師就是最好的示範。他不只提倡共好,更用行動把不同領域的人連結起來,讓合作的價值遠遠超越競爭。他讓我明白:「世界不是零和遊戲,而是我們一起成長、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每一次我閱讀到好書,都有一種不能只有我看到的感覺,於是我開始在YouTube說書,把好書的內容分享給更多人,讓知識傳播出去,出版社和作者受益,讀者也提升自己。這就是共好——只要我們願意分享,每個人都能變得更好。
曾經,我在整理這條路上單打獨鬥,直到遇見經紀人Cole,我們連結更多可能,發現同行不是敵人,而是可以一起成長的夥伴。當我選擇用善意對待別人,回收的也是善意。
成功不應該是孤軍奮戰,而是與人同行。願意分享、願意合作,世界會回饋更多可能,讓我們一起走得更遠、更輕鬆、更快樂。
廖心筠/收納專家、《姐整理的是人生》作者
人生一定要有幾個典範,當你卡關時,腦海裡會浮現他,然後想著:「如果是他,會怎麼做呢?」沒錯,家德就是那個不時會在我腦海裡浮現的典範。
當我冒出與人計較的念頭時,我會想起家德以熱情的笑容對他人說:「沒關係啦!」當我只想到自己過得好時,我會想起家德不時在臉書發起捐款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當我覺得讚美很麻煩時,我會想起家德當初是怎麼支持和稱許我的作品。想到這裡,難關也就煙消雲散了。原來這就是與人為善的幸福。為他人好,真的會讓自己活得更好!
歐陽立中/「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家德在網路上號召臉友幫助他人,是一呼百諾的天使。
在員工眼中,是即知即行的號令將軍。
在大股東眼中,是有為有守的專業經理人。
在朋友眼中,是願意隨時隨地想到他人的好大哥。
在太太眼中,是願意將他奉獻給群眾的好老公。
在子女眼中,是大家說爸爸有多好,子女都會點頭的模範父親。
在我眼中,是他要我做什麼,我永遠都會說好的好搭檔。
台灣有一種好人,他叫吳家德。
謝文憲/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
我的好朋友吳家德再次出版新書,是一場關於人生的深刻對話,也是一面映照自我的明鏡。他以細膩的筆觸,帶領讀者回望自身經歷的種種事件,無論是順境或逆境,皆是心靈修練的契機。他也提醒我們,人生的關鍵不在於遭遇什麼,而在於如何覺察、轉化,進而讓自己從「不行」走向「行動」。
家德的文字蘊含智慧與溫度,他不只是思考人生,更積極與世界對話。無論是在車程中與陌生人展開的真誠交流,或是透過Podcast傳遞知識與熱情,都展現出他對生命的深度參與。他的書不只是一本心靈指南,更是一場對讀者的邀請。陪伴你在人生的風雨中,活出堅定而圓滿的自己。
讀這本書,你將找到生活的智慧,感受一位智者的真摯分享,也或許會在某一個瞬間,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新的方向。
羅紹和/安得烈慈善協會執行長
認識作者吳家德先生多年,是創業路上溫暖的兄長,也是請益公司經營的前輩。每次碰面總是能被熱情與關懷感染而有滿滿的能量。這本書充滿了對「利他精神」的深刻詮釋與實踐,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用行動為他人帶來正向影響。透過自身經歷,娓娓道來助人與成就他人的價值,不只是理念,更是他身體力行的生活哲學。
我深刻體會到家德兄不僅是一位商業領域的實踐者,更是一位傳遞善念的行動家。或許你沒有機會碰見他,但相信你仍能透過書中的文字,感受到他那些待人的溫度,也能在這些故事中重新思考人生看待事情的態度。這些故事充滿真誠,沒有說教,只有純粹的分享。我特別喜歡書中說:「認真生活,就是故事。」
書中的這些人物、期待,都能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種子,你我其實都活在許多日常的故事當中,而身邊努力生活的每一位,都是令人感動與激勵的主角。
龔建嘉/「鮮乳坊」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