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菩提「影」現中
追劇,是時下年輕人的最愛;追劇追到連課也不上,是這時代老師們最頭疼的事。現在人手一機,不管有事沒事,大家總會玩一回手機;相形之下,單調又枯燥的課程,要吸引學生的上課興趣,實屬不易。肩負傳道、授業、解惑之神聖使命的老師,若沒有吞劍、跳火圈等十八般武藝,著實難以吸引學生關注的眼神!
李老師在佛學課程中以電影輔助教學,使艱澀的佛學變得生動而有趣,是深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也是學生搶先報名的熱門課程。電影與佛法的碰撞,使愛看電影的人看到了電影中未見的深度,品嘗到菩提法味如何在喜怒哀樂的生命中滋潤流動;而不看電影的人也因李老師巧妙的運用電影情節,使深奧難懂的佛法義理豁然開解,乃至因此而活懂了佛法。
李老師以佛法解析電影,談笑之間就風生水起,看似信手拈來,其實背後蘊含了深厚的功力和靈動的慧悟。佛學底蘊不夠深厚,道不出以單一經論來詮解電影;參悟的慧力不夠靈透,講不透電影中的深厚法味。李老師說,他是因讀古德疏解《華嚴經》的表法意涵,才有此慧悟。而專研《華嚴經》的我,研讀古德註疏多年,都未能有此慧悟,著實甘拜下風。
人生如戲,空花水月一場,若能從人生這場大戲參悟出其中的菩提法味,當電影落幕之時,就不枉做這場大戲的頭號主角了。古偈有云︰「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華嚴經行願品疏鈔》)李老師能看透每場「電」光雲「影」的菩提法味,不正是體現了「菩提影現中」?
這本跨界書寫的新書,實屬難得,可從五方面略談其貢獻︰
1. 開拓佛學影評的新境界:李老師首創以佛經與電影的互詮方式撰寫專欄,他講電影,鮮少挑選明顯具有佛學性質的影視作品,大多是從時下的主流電影著眼,積極疏通佛法與世間法的形式隔閡。若非精通佛學思想與熟悉電影情境,斷然無法完成古典佛經與世間電影的雙向對話。
2. 啟發佛經文藝創作想像:一般大眾總以為佛典艱澀難懂,與現代人有著天壤之別的距離。李老師結合佛典詮解電影的創意,可啟發讀者運用佛典再行文藝創作的發想空間,令人感受到佛典的經文法義是可以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來呈顯。
3. 電影輔助佛經推廣教學:李老師以百部的影視作品結合佛經思想,推廣佛學經教,首先從《楞嚴經新詮》的十部電影,到本書三十四部電影,包含系列子題,有:生死學七部、般若八部、《法華經》五部、《華嚴經》十四部(其中善財參訪有九部)。
此外,李老師曾發表四篇有關佛經與影視的學術論文,其中探討《金剛經》、《心經》、《華嚴經》都各採用了二十多部影視作品,蒐羅影音資料的難度之高,遠超乎以網路搜尋文字資料,所以這幾篇論文的創作格外難能可貴。
4. 匯集老少咸宜動畫電影:本書的動畫電影占十五部之多,讓喜歡卡通、動畫的影迷大飽眼福。其中有迪士尼、皮克斯、夢工廠的《獅子王》、《冰雪奇緣》系列、《尋龍使者:拉雅》、《魔法滿屋》、《星願》、《可可夜總會》、《元素方城市》、《功夫熊貓》系列,尚有美國超英系列的《蜘蛛人:新宇宙》,日本的《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哆啦A夢》系列、《天氣之子》、《龍與雀斑公主》、《鈴芽之旅》、《名偵探柯南》系列。另還有由動畫改編的五部真人版電影:迪士尼的《小飛象》、《阿拉丁》、《黑魔女》系列、《花木蘭》,日本的《神劍闖江湖》系列。
5. 運用新科幻或超英電影:現代新奇前衛的科幻電影發達,深受年輕族群喜歡,本書有五部美國科幻超級英雄電影:《復仇者聯盟》系列、《魔比斯》、《雷神索爾》系列、《蜘蛛人:新宇宙》、《神力女超人》系列,另有:《阿凡達》系列、《A.I.創世者》。此外,李老師尚有結合華嚴境界與科幻電影的專題論文。
如何活出佛法,是佛法現代化最重要的課題,李老師從佛經看電影,走出佛教現代化的一條新穎之路,在教學上獲得廣大的回響之後,也希望更多人都能受惠,法鼓文化出版這本好書,願大家都能看懂人生中有佛法,佛法就在生活之中。
陳琪瑛
華嚴專宗研究所教師
二○二五年一月七日
自序
一步一境一花新
於華梵大學與法鼓山、華嚴專宗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等諸多佛教機構任教近二十年以來,同時致力佛學的研究和推廣,努力從事佛經的現代詮釋。授課中經常在想︰如何把古典深奧的佛經思想,以現代人容易領受的方式講解出來?這應該是現代弘經者的共同心聲吧!
二○一四至二○一七年受邀在法鼓山《人生》雜誌撰寫「楞嚴導讀」專欄,我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導讀經義,但自覺仍不夠生動活潑,於是開始搭配電影闡釋經文,其中運用了十部電影,將深奧的經義以更靈活、現代的方式呈現出來,二○一八年法鼓山付梓出版:《楞嚴經新詮》。
以電影詮經受到諸多回響與肯定之後,《人生》雜誌遂邀我主筆「電影與人生」的專欄。本書便是二○一七至二○二四年電影專欄的三十四篇影評結集修訂而成。
在此期間,另曾發表四篇有關佛經與影視的學術論文,於華梵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第三屆佛教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從《金剛經》看影視作品中「空境」的展現〉、〈從《華嚴經》看科幻電影中「無礙」境界的展現〉,東方人文思想學術研討會發表〈般若的安心之道──以《心經》在影視中的援用表現為例〉,另於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華嚴經.覺林菩薩偈》新詮──從傳統判教與當代影藝詮釋〉。
筆者撰寫佛學影評,不是隨意而為,而是以「活學活用佛經佛法」為創作理念:
1. 佛經與電影的對話:或許有人會問:「佛經是出世間法,如何能用世間電影講解佛法?」誠然電影雖然多屬世間法,但佛經其實是「世出世法」,不離世間又出世間,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經中就常見佛先說屬於世間法的故事情境,然後才用佛法解讀故事中譬喻類比的法義。同樣,運用佛經與電影的互相詮釋,讓佛經的智慧在電影情節之間靈動遊走,佛法因電影而更貼近世人生活;而電影也在佛學視野的拓展下,開出深刻而超俗的意境,以佛法深化世間法,呈顯出生活佛法化的美妙。在佛經與電影對話的精神下,各篇影評常以經文為開頭,而佛學與電影的比例各半,交互呈顯。
2. 電影是世界的櫥窗:電影是現代世界的文化櫥窗,普及性高,影響力大,如《阿凡達》、《冰雪奇緣》,上映後均掀起全球旋風熱潮。有鑑於此,撰稿期間優先選擇當時上映叫好又叫座的院線經典級電影,例如迪士尼經典動畫電影、科幻大片超英系列,期望以「佛教經典與經典電影的對話」結合古典佛經與時下的大眾文化,用流行的優質電影引導年輕人樂於親近佛法。
3. 好電影必有好佛法:真理無處不在,觸目皆道,只要秉持好電影其中必有好佛法的信念,反覆參究選定的電影,創作理念、劇情發展、敘事模式、拍攝手法、特寫鏡頭、人物性格、場景布置,總能從中發現呼應佛法的精闢內涵。
4. 單一經論為主配套:撰寫方式常是以一部經典、一段經文或一套佛學理論,做為一篇佛學影評的架構,而不是就電影劇情隨機談論佛法的「散打」方式。經論與電影一對一的配套,有利於推廣特定經典與佛學理論的教學;當然,如此一來勢必大大提高撰稿的難度,曾經查閱上千筆資料,只為寫好一篇影評。不過只要工夫下得深,總會柳暗花明、靈光乍現。
本書的產生,感謝法鼓山《人生》雜誌歷時七年三十四期的刊載,法鼓文化的悉心編輯,以及任教學校、道場師生的支持鼓勵,並感恩父母、內人、所有親朋好友的愛護照應。
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佛學組教師
李治華
二○二五年一月一日
於桃園成章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