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美國復健制度在許多方面失靈了。
這並不是說,從業人員執行的醫療干預沒有用處,或是復健無法發揮效果,而是整個系統從根本上就存在缺陷,導致從業人員、復健目標與病患需求之間出現脫節狀況。
我成為物理治療師,目的是為了幫助民眾。但當我近20年前開始第一份工作、進入一家骨科診所時,我立刻感受到以保險為基礎的醫療制度帶來的限制。我每天必須看診十多名病人、治療時間非常短暫,且病患回診時間間隔太長。在病患完全康復前,他們的保險理賠額度早已耗盡、治療被迫中止。與許多物理治療師同業一樣,我的工作過度勞累,還因為知道病患並未獲得充分照顧而深感挫折。
我必須很遺憾地說,同樣的問題今日依然存在。病患或許有買醫療保險,但很難找到一家把他們健康擺第一的診所。即便真的找到這樣的診所,他們也得等待數個月時間才能看到病。更糟的是,許多病人沒有保險,使得他們因無法負擔自費費用,而連選擇差強人意治療方案的機會都沒有。
以上因素導致民眾僅剩下這幾個選項:
● 什麼事都不做,期待疼痛自動消失或傷害痊癒。
● 尋求替代治療方案並自費就診。
● 嘗試自我管理疼痛。
讓我們逐一檢視這些選項。透過這般檢視,我會概述《從辨傷到解痛》提供的解決方案,並告訴你本書的內容重點、適合對象,以及如何發揮最大效益。
選項1:什麼事都不做
有些傷害與疼痛的症狀會隨著時間逐漸消退;休息一下,避免從事引發問題的行為與活動,症狀就會逐漸好轉。透過這種方式,什麼都不做的策略也能奏效,但僅限於傷害發生後的突然或急性疼痛。
對於大部分的傷害來說,在受傷後的頭幾天,你必須採取一些方式來減輕腫脹、促進血液流動與緩解疼痛,接著再透過動作與運動來重建組織。但大多數人的做法剛好相反,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保護受傷區域(復原初期階段可被接受),但這可能演變成被動的因應策略,導致迴避疼痛的循環不斷持續。當你減少活動,該區域功能退化,再度受傷與發展成慢性疼痛的機率就會增加。
選項2:尋求替代治療
在重視高品質照護的設施裡,由專業物理治療師運用以科學為基礎的方法實施面對面的治療──我們很難找到比這個更好的治療方式。這些物理治療師進行評估、設計復健方案並選擇適合你的運動,同時針對你個人需求與狀況實施徒手治療。如果你受傷嚴重或需要重建手術的話,這可以說是最好的選項。
但假設你的疼痛或受傷沒那麼嚴重且並未危及生命(例如肌腱病變等過度使用損傷、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突然的急性疼痛或慢性疼痛),要是你鄰近的診所遵循了失靈的復健制度,導致親自前往物理治療診所接受治療不是最佳選項,你就只能轉而尋求輔助與替代療法,例如針灸、按摩與整脊等等。這些領域從業人員提供的服務通常不在保險公司理賠範圍內。你經常得自掏腰包支付治療費用,才有可能取得更充足的醫療服務或有效的客製化照護。而這些療法也不是沒有缺點的。
首先,這些服務對於多數人來說遙不可及,因為價格過於昂貴或是在當地無法取得。即便你可以把輔助與替代療法納入考慮選項,你也很難找到什麼療法會重視活動度與阻力訓練,但長期研究顯示,活動度與阻力訓練最有助於緩解疼痛與傷害復健。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中許多療法的商業模式建立在一種陳述之上,那就是為了維持患者健康這些治療必不可少。它們強調回診以便不斷調整治療的重要性,即便這些治療可能毫無必要。醫療照護人員的任務是幫助患者緩解症狀與恢復,而不是讓他們陷入無止境的回診循環。在這樣的模式下,民眾可能會對於治療產生依賴,且對自我管理狀況的能力失去信心。
選項3:自我疼痛管理
由自己主導的疼痛與傷害管理是《復健科學》的核心重點。本書目標是讓你以主動因應的策略(認知教育、動作與運動)聰明地面對問題。透過認知教育,你將學會如何辨識與處理可能影響疼痛經驗的因素。動作與運動則能幫助你打破疼痛循環、改善組織能力,並增強對於身體系統的信心,最終提升我們運用自身能力克服疼痛的信念。
當你學會如何自我管理疼痛,並避免過度依賴藥物、手術或被動療法時,身心就能獲得力量與韌性。問題在於:多數人不太了解身心與症狀的關聯,或是該採取那些改善措施。大家不知道該相信誰,以及如何過濾資訊以制定正確的治療計畫。於是大家陷入困境,不斷更換計畫卻毫無進展。
我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
成為你自己的物理治療師
本書目的是將科學知識化繁為簡,讓所有人都能理解,並提供因應常見肌肉骨骼問題的逐步策略。主要針對兩大族群:
● 想了解如何自行治療骨科疼痛與傷害的人
● 醫療與非醫療從業人員(包括醫生、物理治療師與私人教練等),想要擴展自己的知識、將實證為本的策略傳授給客戶或病患,並尋求可供參考與執行的簡易治療方法與計畫。
為了方便閱讀,我將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疼痛」與「第二部分:傷害」聚焦於認知教育。了解疼痛的定義、運作原理與各種類型,能夠讓我們理解那些緩解與預防急性及慢性疼痛的策略的目的與意義。同樣的道理適用於傷害。傷害可分成許多類型,每一種傷害復原時間均不同,會影響你該如何進行復健。若你了解疼痛,就能復原得更快。你了解哪個部位受傷與需要多久時間復原,就不太可能加劇傷害,且能夠加快復原速度。了解情況可以讓你更遵從復健計劃,而遵從能幫助你堅持下去,遵從與堅持對於復原來說至關重要。
第一與第二部分也解釋了疼痛與傷害的差異,而這也是我將它們分開討論的原因。疼痛與傷害通常有關係,因為受傷可能造成急性疼痛,但即使組織沒有受損,你也可能感到疼痛(慢性疼痛便是如此)。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疼痛不是由受傷引起,那你可能需要改善生活型態等其他觸發因素(詳見第四章)。
「第三部分:復健」提供了全面的復健方案,涵蓋身體各大區域與關節最常見的疼痛與傷害(詳見第十一章的身體區域圖)。每個方案都包括一項動作與運動計畫,根據疼痛症狀、復原階段與功能性能力分為三個階段,類似有執照的物理治療師為你量身訂作的治療計畫。
想立刻解決特定的疼痛或傷害,請前往第三部分,找到與你的症狀或診斷相符的方案,然後照著復健運動計畫執行。記得閱讀第三部分的介紹章節,這能幫助你理解方案組成方式與如何從這些運動獲得最大助益。
我也想要提醒一點,那就是:即便你沒有疼痛或受傷,也能從這些運動計畫獲得好處。無論你的目標是解決身體的弱點、以特定動作改善活動度或活動範圍,或是強化特定身體部位,此三階段運動計畫都能產生助益。只要翻到你想改善或維持的身體區域的章節,然後遵循特定計畫,或是從中挑選運動來設計你自己的計畫。
請記住,你在復健方案裡做的運動,與維持及改善身體健康用的運動是相同的。
如果你決定直接跳到第三部分閱讀,也沒有什麼關係。你不需要了解疼痛與傷害背後的科學原理,也能獲得這些計畫提供的好處。雖然我相信理解科學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可以加速復原、防止傷病復發,並提高復健效率),但這些方案確實是本書精華所在。當你認真遵循,這些復建方案就是通往復原的最快捷徑。但我發現到,當患者體會到它們的好處後,通常會對背後科學更感興趣,而這些知識就在第一與第二部分等待著你探尋。
我們的醫療體系設計宗旨是以藥物與手術干預來治療症狀,且復健制度不一定能提供最佳照護,因此掌握自己健康的重要性更勝於以往,而這正是《復健科學》能夠派上用場的地方。透過認知教育與三階段復健計畫,本書將賦予你自我管理常見肌肉骨骼問題的能力,並讓你開始按照自己的方式消除疼痛與傷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