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馭電風城:從交通大學的復校到電子所創立,改變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歷史

馭電風城:從交通大學的復校到電子所創立,改變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歷史

  • 定價:580
  • 優惠價:9555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上頁下頁
 

內容簡介

從戰後遷臺的百廢待興,
到研製出臺灣首批電晶體與積體電路,
交通大學的復校運動,如何影響臺灣電子產業的發展
 
  第一臺電視訊號發射機、雷射、電晶體再到積體電路,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在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陸續研發關鍵技術、自製科技產品,成功推動臺灣電子產業的進程。然而原以培育「路、輪、電、郵」等基礎建設人才為主的交通大學,為何在臺灣復校卻是以「電子研究所」起家?政府政策、美援,以及校友,如何牽動復校運動,進而改寫臺灣產業史?
 
  ▎從「交通」轉向「電子」的復校歷程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交大校友便陸續倡議在臺復校;但對於當時的政府而言,臺灣為暫居之地,培育基礎建設人才的需求遠不及收復土地的重要,復校提案便因政府政策、國家財政等因素受阻。
 
  然而,戰後與軍事相關的原子科學發展迅速,連帶帶動各國電子科學領域的發展,與清大的原子研究所相對應的交大電子研究所構想浮現檯面,為復校帶來一線生機。書中透過爬梳此段歷史,呈現「工程師」們的復校計畫是如何與國家政權磨合,並緊扣時代的變遷,最終推動了臺灣第一間電子所。
 
  ▎邁入原子與電子的時代,影響戰後研究的國際力量
  借助聯合國特別基金計畫、美援相對基金,交通大學在電子研究所成立後,除了挹注資源在硬體建設上,也透過校友的引介邀請到多位專家學者授課、建置實驗室等,為交大的研究發展打下基礎。並在一九六二年引進第一部電子計算機;一九六五 年自製雷射,研製第一枚平面電晶體; 一九六六年更成功自製第一顆積體電路,見證臺灣電子產業發展前沿。
 
  本書從機構史角度出發,爬梳檔案文獻、報章雜誌、佐以口述訪談紀錄,重現時代中錯綜複雜的機構與人物關係,釐清遷臺後國民政府、交大校友、美援等多項因素交互影響的復校脈絡,重新探索臺灣電子產業發展最初、也最為關鍵的節點。
 
  ★ 影響臺灣電子產業的關鍵十年 ★
  1956│交大復校籌備委員會以電子研究為方向,積極奔走。
  1958│電子研究所成立,交通大學順利在臺灣復校。
  1961│自製電視訊號發射機,為臺灣電視廣播之始。
  1962│引進、展出臺灣第一部電子計算機。
  1965│自製氦氖氣體雷射,研製臺灣第一批電晶體。
  1966│成功自製臺灣第一顆積體電路。
  1967│電子所改制為工學院,招生學士班及博士班,培養第一批本土工學博士。
 
  從清末的南洋公學,到改寫積體電路產業的交通大學;
  從作育無數路、輪、電、郵之英才,到培養臺灣電子產業第一批領航者;
  交通大學的復校歷史,同步見證了臺灣電子產業的風起。
 
本書特色
 
  •爬梳冷戰時期的機構史,以大學為出發,微觀美援與聯合國如何推進臺灣科學研究。
  •透過第一手訪談與典藏史料交互映證,從工程師與研究者的第一視角,重現臺灣電子科學早期的景況。
  •收錄台灣電子科學界及交大復校重要人物生平,藉由人物歷史,探索遷臺後大學如何在臺落地生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郭力中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與中文雙學士,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對史料蒐集、檔案分析、訪談紀錄以及文稿撰述皆有濃厚興趣。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校史特藏組計畫助理,協助製作校史紀錄片、口述歷史專書、校史主題策展、退休教職員訪談以及發展館校史主題導覽等工作項目。
 
朱富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新聞學組教育學士,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中國商務與亞太研究碩士。歷任《園區生活雜誌》、《大地地理雜誌》、《當代設計雜誌》、《經濟日報》文字採訪編輯,以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特約文編、勞動部產業人才投資方案企業公關班與新聞稿寫作班講師,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校史特藏組計畫助理,著有《從茅寮細孲仔到臺灣創投天王:邱羅火口述歷史》、《順天樂命:阮大年口述歷史》。
 

目錄

校長序 同行致遠 /林奇宏
院長序 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縮影 /王蒞君
館長序 歷史需要被記憶 /黃明居
作者序  工程師的奇蹟 /郭力中

序曲
晚清變局的曙光(一八九六─一九一一)
烽火下向學不倦(一九一二─一九四九)
領航現代化建設

第一章  新枝初萌:艱困的復校
交大雖舊,其命維新
一封來自美國的電報
預算和目標的攻防戰

第二章 根植風城:電子研究所的奠基
風馳電掣的開場
我們的電子年
研究與課程藍圖

第三章  桃李燦漫:電子所與研究生教育
覓良師煞費苦心
得英才而教育之
往事並不如煙

第四章 廣傳新知:引領臺灣跨入新紀元
錢公南與他眼中的未來
電信電子訓練研究中心
啟電腦教育之先河

第五章 曙光初綻:交大電子所領航科技創新
小發明與大貢獻
開啟臺灣電視新紀元
打造護國神山
改變世界那道光

尾聲 餘波意猶未盡
交大工學院重生
電子產業的磐石

附錄
附錄一:交通大學校史與電子研究所年表
附錄二:人物專訪節選
附錄三:交大復校籌備委員會委員生平

參考書目
 

館長序
 
歷史需要被記憶
黃明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
 
  自一九五八年國立交通大學以電子研究所之名在臺灣復校(二〇二一年與國立陽明大學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來,其九年間的發展史,不僅描繪出於新竹風城草創辦學的軌跡,更是日後成為臺灣電子產業人才搖籃的關鍵,郭南宏與鄧啟福兩位校長,亦是電子研究所的首屆學生。有感於校史之重,圖書館長期投入、耕耘校史研究與訪談工作,執行「卸任校長口述歷史訪談專書計畫」,自二〇一八年起陸續出版郭南宏、鄧啟福、阮大年、吳重雨、吳妍華等五位校長的口述歷史,帶領讀者伴隨領航者身姿,見證學校成長茁壯之路。
 
  本書則以機構史的觀點出發,邀請讀者重回歷史現場──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除翔實記載電子研究所初創時期的影響與變遷,亦從最初交通大學校友會的倡議復校談起,看見電子研究所在國家政策與資源的限制下,如何開創嶄新的學術天地。書中不僅梳理了復校及朝向電子研究領域發展的歷史脈絡,也記錄師生如何突破硬體與技術的限制,完成各項創新研究,為日後臺灣電子產業的發展立下堅實基礎。
 
  電子研究所是陽明交通大學校制的源頭,而爬梳、記錄這段電子研究所時期的歷史,亦是陽明交通大學表現其「飲水思源」宗旨的具體實踐。為呈現此段校史的多元樣貌,校史特藏組也拍攝各種人物和主題紀錄片,藉由徵集大量影音資料、文件或文物,製作影片,運用影音媒體的方式推廣,以因應新時代的閱聽人興趣。在相同的精神下,希望帶給讀者一場繪聲繪影的閱讀饗宴。
 
  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對交通大學在臺灣復校歷史的回顧,亦是對電子研究所發展史、電子產業史的致敬;更期望能藉由這段篳路藍縷的歷程,帶給讀者一些啟發,讓歷史,成為知識探索的基石。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612125
  • 叢書系列:歷史與傳記系列
  • 規格:平裝 / 456頁 / 14.8 x 21 x 2.2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打造護國神山
 
一九六〇年代的交大電子所,相繼達成自製電晶體和積體電路的重大成就,但成功絕非一蹴可及。其中最關鍵的成功因素雖是聯合國外籍專家的技術指導,實際上更少不了交大校友對電子所的發展憧憬、特別基金計畫之宗旨,以及交大電子所既有的研究資源相應配合。
 
技術指導的層面,居功闕偉者無疑是特別基金計畫敦聘的本國籍旅美專家──張瑞夫。張瑞夫,四川樂山人,一九二六年生,一九四二年就讀於樂山中學,一九四七年九月考入重慶無線電學校。一九四九年隨校遷臺後,就讀於省立工學院(今成大),一九五三年畢業後留美,一九六一年取得美國普渡大學博士。
 
留美期間,張瑞夫獲聘為貝爾實驗室研究員,從事平面式電晶體研究。一九六四年受聯合國特別基金計畫邀請,回臺擔任電信電子訓練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除協助交大自製電晶體之外,張瑞夫還受成大電機系系主任周肇西邀請,回其母校介紹電晶體,從而啟發成大電機系規畫新的研究領域。
 
張瑞夫是因為何種契機與交大校友們產生聯繫,從而被引介進入交大電子所主持的電信電子訓練研究中心?當前雖缺乏一手資料明確指證背後的人際網路運作情形,推測應和朱蘭成及同在貝爾實驗室任職的施敏有所關聯(朱蘭成引薦施敏至交大講學,特別基金計畫結束之後致力協助交大發展半導體技術,培育全國第一位工學博士張俊彥)。
 
張瑞夫返臺後,主要協助交大電子所從事自製電晶體計畫,所方特別於校門口旁的機械工場內隔間,設立了半導體實驗室。除張瑞夫外,此計畫並由教授李恆鉞、副教授溫鼎勳共同指導,還有甫自電子所畢業的講師張俊彥、郭雙發加入該研發團隊。此外,亦有若干技工協助製造工作,如湯敏雄、吳清斌、夏禮中等人。只是技術指導的重責大任雖由張瑞夫扛下,但他未有實際製作設備的經驗,因此張俊彥、郭雙發二位講師,需從無到有設計並建造矽平面電晶體製程設備;更有甚者,關於半導體的學科知識更須從頭打下根基。

最近瀏覽商品

 
"上頁" "下頁"

相關活動

  • 【語言學習】職場高效成長術:越級打怪技能get、職場能力level up!電子書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民間信仰展
  • 母親節暖心書展
  • 角川百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