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科學作為探索:超越現象的科學形上學》裡的觀念都已在我的各種著作中醞釀許久,然而它是一本全新創作的哲學論著,每一章內容沒有事先以論文的形式在期刊發表過,因此也不是採取典型論文的書寫形式(從檢討既有的問題和觀點出發,再批判並據以建立自己的論點)。本書直接針對科哲的核心大問題「科學是什麼」,採取形上學的觀點或視角,並從這個視角投射出一個理論架構,再賦予這個骨架血肉,搭建成實質的建築——具有實質內涵的科學形上學理論,並提供一個獨特觀點下的通用的科學形象(general image of science)。
在我看來,科學哲學的核心任務是提供一個通用的科學形象。我所仰望並效法的「典範」是波柏(Karl Popper 1959)《科學發現的邏輯》(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納格爾(Ernest Nagel 1961)《科學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Problems in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孔恩(Thomas Kuhn 1970)《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費耶阿本(Paul Feyerabend 1975)《反對方法》(Against Methods)、范弗拉森(Bas van Fraassen 1980)《科學形象》(The Scientific Image)、哈金(Ian Hacking 1983)《表徵與干預》(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吉爾瑞(Ronald Giere 1988)《說明科學》(Explaining Science: A Cognitive Approach)、蘭吉諾(Helen Longino 1990)《科學作為社會知識》(Science as Social Knowledge: Values and Objectivity in Scientific Inquiry)等等具深度又易讀的經典著作,它們也都提供了一幅觀點獨特但又能回答「科學是什麼」的通用科學形象。
然而,當代科學已經發展得太龐大了,擁有大量的學門領域(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心理科學、社會科學等等),以及學門領域之下的分科學科,它們分別探討不同種類的對象,限制自己在一定的範圍內,鎖定相對小的問題,使用多種多樣的科學方法,並提出十分細緻的說明和發展出操控對象的能力。面對這麼龐雜的科學,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如何提煉出一幅通用的科學形象呢?這是十分艱困的任務,因此當代大多數科學哲學家鎖定一個特別的議題深入研究,希望能提出一個局部的卻透徹的理論以理解科學的某學科(如物理學或生物學)甚至某理論(如演化論或量子力學),但這樣的理論不是通用的形象。
儘管任務艱困,有雄心的科學哲學家始終想嘗試為科學提供一幅通用形象。雖說是通用形象,但它與局部形象一樣都必定出自獨特的觀點和視角。這裡的「觀點」和「視角」與繪圖常用的「透視法」(perspective)概念是相同的。畫家使用透視法從某個獨特的視角出發去觀看一個事物如一棟巍峨巨構,而且盡可能把所有看得到的梁柱搭配布置都描繪出來。儘管如此,出於單一視角的透視法總會有看不到的地方,因為被觀看與被描繪的對象是立體複雜的,而且總與觀看者有一定的距離,因此被描繪出的建築形象不可避免地只是它的一個側面。我們當然可以變更觀點、視角和距離,以便看到該建物的不同側面和細部,但這會產生角度轉變後逸出視線的部分,原先視角看得到的細節在新視角之下隱沒了。多元視角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觀照與描繪被觀看對象的各個側面,代價卻是需要繪出更多更多的圖像並加以整合。固然我們可以整合既有的觀點,但也可以探索新的視角——這是一種哲學探索。
不像科學家置身於科學內部,科學哲學家從外部觀看與研究科學活動,他們的立場和位置就像是使用透視法描繪一個立體建築的繪師,從外在觀點和視角來觀看他的對象。科學哲學家不可避免地要採取一個獨特的觀點,把他從這個觀點之下盡可能看到或推論出的東西展現出來,以便提供一幅獨特的通用科學形象。因此,過去的科學哲學家從邏輯、科學方法、科學史、理論與實驗、認知科學、價值、科學實作等等獨特觀點切入,都為科學提供了十分獨特但卻又互補的科學形象。然而,科學哲學家的工作不只是觀看,他們對科學的多數主張或立論是推論出來的,源自他們採取的觀點。不同的觀點就會推出不同、甚至不相容的主張和立論。這也是為什麼過去的科學哲學理論經常互不相容、互相批判、互相對立。然而,這並不是壞事。科學過於龐大,觀照的視角太多,沒有人能提供所有觀點和視角的全圖,獨特的觀點也可能導出錯誤延伸。
科學哲學採用的路向或進路(approach)也就是一種觀點或視角。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科學哲學少有從形上學的路向或視角去探討「科學是什麼」的著作,因為科學哲學傳統一直相信「方法」是科學之所以為科學的關鍵——這個欠缺成為本書的動機之一。我希望彌補這個欠缺,寫出一本能夠從形上學的視角全面檢視科學,並從獨特觀點為科學提供通用形象的著作,而不只是討論某一特定局部或議題。可以這麼說,我在本書發展了一套科學形上學的理論。
由於形上學的路向,我在本書也大膽與傳統形上學、當代分析形上學、時空哲學、心智(靈)哲學等對話,這些主題都屬於形上學。雖然我盡可能地討論了一些我認為重要的文獻,我卻從未寫過上述各領域的專業論文。如果各領域的專家感到我的討論過度簡化,我在此尋求諒解(excuse me):因為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形上學存有範疇架構——可稱為科學形上學或科學存有論——去討論存有、範疇、時空、心智等概念,並使用科學哲學的概念與實際的科學實例。我使用的概念和實例與主流的討論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過度進入既有的討論架構內,與主流的概念互相爭辯,會使得本書的可讀性大幅降低。為了顧及嚴謹與精確,我在腳註中引用並交代傳統的哲學觀點,使讀者可以進行比較。在這樣的構思之下,本書的寫作形式是正文論述我的觀點和概念,腳註引用並討論相關的文獻和其他哲學家的觀點。我希望透過這樣的安排,能夠激勵形上學哲學家們正視科學哲學揭露的世界觀。
最後,我想對一些幫助本書完成的朋友表達謝意。首先感謝三位匿名審查人的審查意見和提問,他們注意到本書初稿有一些論述過於簡略、概念解釋不夠清晰、文獻交代有所不足的地方,他們的提問督促我補充了許多先前未曾寫入的內容,使得本書更為完善、更令人滿意。其次感謝多年來在科學哲學上互相對話、一起奮鬥的夥伴們如楊倍昌、蔡孟利、趙相科、嚴如玉、嚴偉哲、葉筱凡、區曣中、李國揚、王一奇、侯維之、蔡政宏等人,他們或讀過本書初稿並提供有價值的回饋,或者在其他議題上互相討論、互相激勵,或者協助我參與國際會議或對推動科哲有所付出,種種或大或小的行動都對本書的誕生有所貢獻。再來,我感謝投入寫作《華文哲學百科》的詞條作者和編者們,你們的付出,為本書這種創作的現身鋪平了道路,使得本書與其他哲學次領域的對話更為便利,更能直接針對核心概念與議題發言,而不必花費大量篇幅到相關文獻背景上。本書大約從2021年開始寫作,其間我的學生和助理們,有陳立昇、曾雅榮、洪松、宋文心、許銘軒、李宗軒等人,幫忙打字,協助我聽演講、參與會議和與其他學者溝通對話,我也衷心感謝他們的協助。本書是國科會專書寫作計畫「撒向世界的概念之網:科學如何探索真實」(NSTC111-2410-H-194-060-MY2)的成果,在此也感謝國科會的補助。最後感謝臺大出版中心的郭千綾編輯的用心和付出,才能讓本書以高品質順利出版,其他沒有提到但一路走來曾幫助過我的朋友們,我也在此一併表達感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