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元溥/撰文
在你心中,莫札特是什麼形象?
對許多人而言,莫札特,是神童的代名詞。的確,他絕對名列史上最著名的神童,創下的事蹟至今令人津津樂道。但神童只是他人生歷程的一部分。在舉世罕見的音樂天份之外,他也有令人佩服的認真。終其一生,莫札特都在學習各種風格與形式。他知道自己的天份,對俗人不免帶有幾分驕矜與不屑,但在音樂面前,他尊敬偉大前輩的成就,以期在巨人肩膀上瞭望更寬闊的天地。他是天才,更是不斷努力的天才;是神童,更是精益求精的大師。
然而,莫札特是怎樣的大師?許多作曲家的經典作品,成就在於形式與邏輯的嚴謹精確,是智慧與哲理的結晶。莫札特雖然也展現出高超的形式設計與對位功力,但其音樂旨趣卻非動機發展和邏輯推演,而是生動的戲劇效果與內在心理層次。這是他作品深度與內涵的來源,也是其和聲運用常超越時代的原因:他的和聲隨心思而走,不盡然忠於以調性主音思考的規矩,更大量運用半音。和聲愈是轉折多變,其展現的情感也就愈幽微深邃。這位生活態度與行為舉止皆「不成熟」的作曲家,對人世不見得有「特別深刻」的觀察,但在其最佳作品中,任何一絲感受他都能以音樂表達得淋漓盡致,能「自一粒沙中看世界,從一朵野花見天堂」。這就是為何Artur Schnabel 說「莫札特對孩子太簡單,對音樂家太難」,擁有超絕技巧的Sviatoslav Richter,更認為莫札特的作品是「最困難的音樂」。
當我們以上述觀點理解莫札特,再來聽白建宇詮釋,相信可以獲得更多。他的音色純淨而豐富、音響立體,聲部配置宛如管弦樂團,對於不同音域的處理更如鏡頭視角切換,可謂以導演之眼綜觀全局,展現最精湛的演奏技藝。縱使情感刻劃極深,白建宇的演奏絕不流於感傷,而能呈現優雅的秩序之美。他讀譜一絲不苟,掌握作曲家給予的所有指示並給予解釋。不僅細節處理細膩,樂句表現多樣語氣,包括以琴音模擬笑聲與嗚咽,旋律又保有迷人的歌唱性與彈性,速度穩健且不失行進感。更珍貴的,是他能塑造恢弘寬廣的線條,讓小品揮灑出大格局。這不是袖珍玲瓏,放在珠寶盒裡玩賞的莫札特,而是大開大闔,宛如壯麗山水的莫札特。即使是寫給初學者的K. 545,在他指下也於純粹中透出高貴與堅毅,煥發強大的精神力量。
專輯選曲與編排,同樣展現宏偉且前後呼應的結構。白建宇以《B小調慢板》為情感中心,前後安排「D小調/ 大調—F大調」與「G大調—C大調」具和聲對應關係的兩組樂曲。具幻想曲風的《D小調幻想曲》、《B小調慢板》和《C大調前奏與賦格》的〈前奏〉等三段,和理性規矩的兩首奏鳴曲交叉出現,充滿對位筆法的《G大調吉格舞曲》則預告了專輯結尾的賦格。K. 332第一樂章先是宴會結束後的風暴,繼之角色不平靜的內心,白建宇牢牢掌握住莫札特的戲劇感,又在第二樂章順著和聲與調性,帶領聽眾進入難以言喻的心靈旅程。如果細聽本專輯裡的半音階與半音化旋律,便會發現鋼琴家都做了巧妙的和聲處理。當你從開頭的D小調(莫札特最具死亡陰影,其《安魂曲》與《唐喬萬尼》地獄場景的調性),一路聽到最後光芒萬丈的C大調賦格(也是莫札特最後一首交響曲的調性與結尾),我們也就跟著白建宇一起領會莫札特不同凡響的人生。
莫札特之所以至今仍為人歌頌,並非因為他是神童與天才,而是他寫出人性最深刻、最基本、放諸四海皆準的情感。透過白建宇的演奏與洞察力,我們得以深刻且全面地面對這位作曲大師——在你心中,莫札特是什麼形象?聽完這張專輯,相信你會重新認識他。
【曲目】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1 Fantasia in D Minor, K. 397
2 Rondo in D Major, K. 485
3 – 5 Piano Sonata No. 12 in F Major, K. 332
6 Adagio in B Minor, K. 540
7 Gigue in G Major, K. 574
8 – 10 Piano Sonata No. 16 in C Major, K. 545 "Sonata facile"
11 – 12 Prelude & Fugue in C Major, K.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