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認識世界:古代與中世紀哲學

認識世界:古代與中世紀哲學

  • 定價:539
  • 優惠價:87469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普萊希特哲學史”系列是德國當今知名哲學家普萊希特為大眾讀者寫作的哲學史。《認識世界》是系列的第一卷,講述古代與中世紀哲學。在他的哲學史系列中,普萊希特力求寫作通俗易懂,避免內容過於專業。作者講述了大量背景故事,使讀者能像讀小說一般讀哲學史。

通過這些故事,普萊希特對哲學思想所處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進行了全面的敘述,將哲學思想所產生的的歷史背景充分展示出來,有助於對哲學思想的理解。在本書中,作者並非如通常的哲學史那樣寫作,而是以問題為中心,著重書寫在哲學史中自始至終最為重要的思想線索,力圖不僅為讀者講述哲學理論,同時激發讀者對哲學問題的思考。
 

作者介紹

理查德·大衛·普萊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

1964年生,哲學家、作家,德語地區蕞傑出的知識份子之一。任呂訥堡洛伊法納大學哲學榮譽教授、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哲學與美學榮譽教授。著有暢銷哲學著作《我是誰?如果有我,有幾個我?》《愛情:一種混亂的感情》《思考動物:動物的權利與人類的界限》《獵人、牧人、批評家:數字社會烏托邦》《人工智慧與生活的意義》以及“普萊希特哲學史”系列等。
 

目錄

導 言 —— 1
雅典學園 —— 9
哲學的非現實魔法
 
古代哲學
 
從前在愛奧尼亞…… —— 23
西方大地的日食—第一位哲學家?—古老的故事—遙望宇宙—信仰製造者—神話的力量
 
萬物的尺度 —— 46
罪責與債務—金錢的本質—畢達哥拉斯—權力集團—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
 
人的本性 —— 68
邏各斯所在—轉世的靈魂—失落的天堂—靈魂的材料—溫和的靈魂—一切皆為質料!
 
流浪漢、他的弟子與雅典公共秩序 —— 92
蘇格拉底之謎—民主之路—實用哲學家—受到危害的秩序—公共審判—柏拉圖—腳本真人秀
 
表像與存在 —— 119
貴族改善世界—可靠的知識可能嗎? —蠟版與鴿子—柏拉圖的神話—世界之非本真化—洞穴圖
 
金錢還是榮譽?柏拉圖的國家 —— 146
對社會的不滿—整理靈魂!—理想國—對國家中的婚姻、家庭與私有制的抨擊—馬格尼西亞,或通往那裡
的路
 
事物的秩序 —— 171
世界靈魂;一窺柏拉圖的宇宙—暗中敵手—上天的產物—亞里斯多德—“存在”意味著什麼?—自然的
秩序—宇宙、猴子、人類—有死的靈魂,不朽的精神
 
適合的道德 —— 206
道德動物學—德性—品性的統一性—幸福,以哲學的方式生活—在民主政治與寡頭政治之間—女人、奴
隸與野蠻人—家庭經濟與金融經濟
 
避世者與懷疑者 —— 232
被管理的世界—嬉皮士與挑釁者—“此後”的一代—懷疑論與懷疑—隨意的隱秘魅力
 
錯誤生活中的正確生活 —— 249
無限的世界,冷漠的諸神—快樂倫理—自我管理—斯多亞派—程式化的世界—做最好的自己!—自然
本能與道德要求
 
合法化與賦魅 —— 279
一種新精神的徵兆—新興大都會—羅馬的崛起,雅典的遺產—變革者的轉變—懷疑天命—摩西,所有哲
學家的老師!—變得神聖!—柏拉圖式城邦中少數人的沉思
 
奥古斯丁或上帝之恩典 —— 313
耶穌、保羅、基督教及其早期門徒—新宗教的形成—懷疑、閱讀與虛構的經歷—債與罪—時間、意識、
愛、啟悟—上帝之國與塵世之國—羅馬的覆滅與慰藉
 
中世紀哲學
 
在教會的陰影下 —— 351
修道士、教皇、聖人—南北方國家的建立—愛留根納,或自由意志—邏輯與信仰—上帝可以證明
嗎?—阿伯拉爾—玫瑰之名
 
創世的意義與目的 —— 383
亞里斯多德歸來!—基督教的時間,物理學的空間—阿爾伯特—湯瑪斯—新的上帝存在證明
 
世界的祛魅 —— 404
對技術的讚美—意識決定存在—意志與個體性—奧卡姆剃刀—沒有什麼是必然的—在我們身上思考的質

 
諸神的黃昏 —— 430
權力的陰暗面—統治的合法性—萬物靜止—被統治者的權利—人身上的神性—新的座標
 
附 錄
 
注 釋 —— 460
選讀文獻 —— 466
 古 代 — 468
 中世紀 — 485
致 謝 —— 492
人物索引 —— 493
內容索引 —— 503
圖片說明 —— 509
譯後記 —— 513
 
 

導言

很高興你拿起這本書。或許你還不知道,你將由此開啟一段多麼漫長而奇妙的哲學之旅。你如果打算沿著适才踏上的這條道路繼續走下去,就將步入變化多端的思想風景之中:從西方哲學的發源地美麗的小亞細亞海岸一直到中世紀後期的修道院和書齋、教堂和大學。接下來的兩卷[ 本書原計劃共三卷,但作者在前兩卷出版後修改了寫作計畫,改為四卷。——編注]將帶領你穿過整個歐洲,直到你今天生活的那個世界。

我將局限於西方哲學,雖然如我們所知,像波斯、中國、印度及其他文化也有其自己重要的哲學史。但如果要寫這些哲學史,則須對其文化有非常準確的認識,並掌握他們的語言。此外這樣一項工程極易變得漫無盡頭。即便僅限於西方,設法不讓讀者在浩瀚的資料中丟失全貌,這亦是一個重大挑戰。

【12】在這裡我不會對你的諸多問題做出肯定或確切的回答。所有重大的哲學問題都是開放的問題,而每一個回答又會立即引發新的問題。偉大的法國懷疑論者和人文主義者蒙田曾說過:“令我們感到幸福的是享受,而不是佔有”,這句話總是適用於那些致力於研究哲學史中多樣的思想、觀念、論證以及推論的人。研究智慧的思想,描述它,理解它,然後進一步思考,這是一項令人享受的精神活動。閱讀是與他人的大腦一道思考,而領悟讀到的內容則是與自我持續的對話。吸引人的,是這一前景,即能夠比之前更加明達地思考世界。

你手中的這本哲學史不是辭典或者百科全書,它也不是關於重要哲學家的歷史。哲學詞典和百科全書並不罕見,很多工具書也非常不錯。此外還有無數關於哲學史的整體描繪,其中不少在這方面相當出色。然而儘管所有這些作品都想要超越時間的限制,他們都不可避免地從其時代的視角來考察哲學史。比如在19世紀初,黑格爾還能夠相信,哲學是一條上升的路線,在他自己的工作中實現完滿的終結。而黑格爾的年輕對手叔本華,已然憤怒地批評這樣一種被徹底詮釋了的哲學史了。閱讀一段被完全評價過的歷史,就像“讓別人咀嚼自己的食物”。

之後的哲學史學家比黑格爾更為謹慎。他們放棄了依據自己的興趣對歷史做完美的整體構思。但是,認為哲學【13】史是向真理持續邁進的歷史這一思想,始終貫穿了其歷史中的大部分時間。在20世紀的進程中,這種樂觀主義才漸漸對於我們變得陌生。哲學思想的前進並必然不意味著真理的揭示與明瞭。今天在我們看來,真理概念在很多方面就已是值得懷疑的。因此,我們在一些地方更聰明,但也因此絕不是智慧的。或許用羅伯特·穆齊爾的話來說:“我們在前行中迷失!” 

書寫哲學史的一個特別的困難就在於,我們今天已經爭論得足夠頻繁的那個問題,即,哲學到底是什麼。對於一些人來說哲學是一門精確的科學(也就是那些語言邏輯學),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則毋寧有些類似於思想技藝,即一種技藝,它思考美麗而又睿智的語句。兩種觀點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因為在這兩種彼此爭論的見解背後隱藏著差異極大的觀點,即在哲學中究竟隱含或應當隱含多少科學或自由風格(Freistil)。哲學論證的說服力在邏輯上是否類似於自然科學?或者哲學是更為審美化的,像藝術一樣?

這二者都有其論據以及傳統。在它們的創立者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看來,哲學是關於正確生活的追問。為了過這樣一種生活,我必須懂得很多。而我只有通過一個有充分根據的,並由此為“真”的觀點才能獲得確切的知識。因此,在古典傳統中哲學有些類似於關於知識的科學。亞里斯多德將邏輯推論引進哲學並借此建立了科學思考的前提。直至19世紀,幾乎所有哲學家都追隨這兩位偉大的希臘哲人,將他們的專業視為科學或者淩駕於所有其他學科之上的超科學。【14】所有其他特殊科學都棲居於哲學這片屋簷下,哲學應當協助它們——由此才能正確地理解哲學自身。

其中一種情況是,到黑格爾時代為止的幾乎所有哲學家都有如下出發點,即存在唯一一種哲學(die Philosophie),就如同也存在唯一一種數學(die Mathematik)和唯一一種物理學(die Physik)一樣。黑格爾在這種程度上寫哲學史——那基本是最早的哲學史作之一——,即仿佛這棟思想建築客觀地存在於世界上。整個建築的黏合劑是被稱為理性(Vernunft)的建築材料。由此,康得與黑格爾等偉大的哲學家相信,理性也是超時間的、客觀的。因此,哲學家的全部工作就在於,以理性的方式洞悉世界,以此促成永恆的真理大白於天下。

今天對於我們而言,對唯一一種哲學和唯一一種理性(die Vernunft)的這種信仰已變得陌生。最晚是在20世紀初,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唯一一種理性並不存在。康得所說的“理性的普遍源泉”,已經揮發成眾多個別的水源地。如果誰要努力實現某種程度上的理性,也只能在字面上實踐。他不僅得遵從一種邏輯,還要遵循一種語法。並且他要使用一種語言,這種語言並非永恆不變,而是受文化限制和浸染的。而只要人們願意,哲學應當成為科學的要求也能在這些變化的跡象中得以保持。只是哲學現在已不再是關於知識的科學,而是關於那些符合邏輯或者不合邏輯的命題的科學,通過這些命題人們確立起關於這個世界的看法。誠然,這樣的一門科學不再解釋,而只是描述。這就是影響巨大的分析哲學在弗雷格和維特根斯坦之後所走的道路。

與之相反的觀點是,哲學思想是思想的藝術。它在對黑格爾的批判中脫穎而出。叔本華,還有尼采懷著沖天之怒摧毀了對唯一一種理性的信仰以及所有建基於其上的哲學。【15】在19世紀的進程中,我們越來越多地處理的是世界觀,而非世界建築(Weltgebäuden)。哲學家不再是認識這個世界,而是向它投去非常主觀性之光。他權衡、評價、爭論、使問題尖銳化,並且對世界和生活強化了一種特別倫理學的或者美學的立場。與此同時,在藝術中也發生了同樣的事。藝術也不再呈現客觀的可見之物,而是使主觀之物可見。

叔本華和尼采的哲學用文學的筆觸精心構思,試圖以美學的方式讓讀者沉迷其中。在18世紀的法國哲學中我們就已遇到同樣的情形,即以散文式的代替科學式的。盧梭、狄德羅或者伏爾泰不囿於體系思考;他們創造了思想雕塑、思想形象或者“哲學論斷”(Philosopheme),以取代原先的那些哲學。就如藝術形成了很多風格和主義,那些世界觀哲學也與此相似。人們不再建造一座大樓,而是凸顯一種思想風格,而世界觀就成了標誌。這種傳統沿襲至今,尤其是在其發源地,法國。

無論將哲學視作科學還是思想的藝術——在這兩種情況下人們會對這一問題產生大相徑庭的觀點,即研究哲學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意義的。在分析哲學家看來,研究哲學史是相當多餘的。如前文所提到的,分析哲學家將他們的職業視為一門科學,是可以與那些具體科學相類比的。而眾所周知,這些具體科學深入聚焦於當下的問題與知識狀況。一個未來的醫生為什麼要學習一堆醫學史?大概除了【16】自牛頓以來一直還具有適用性的萬有引力定律之外,一個物理學家還必須瞭解多少文藝復興時期或者巴羅克時期物理學的謬誤和推論?

以這樣一種觀點看來,哲學史也呈現為理論和假說的集合,這與今天影響廣泛的語言分析式哲學研究之情形不再完全吻合。我在大學期間對哲學史也不是特別感興趣。我並不樂意成為史學家,而是想“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我不想埋首於哲學文獻中的各色歷史,而是要探尋超越時間的真理:歷史是辯證的進程嗎?人們能以邏輯的方式論證人權嗎?是否存在諸如真理或者正義之類的東西,它們在這個世界上能否行得通?

教授們研究這些宏偉的問題,而一般而言大部分時候都只觸及邊緣。在德國大學的課程表上有大量關於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康得、黑格爾、尼采等等的講授課和研討課,這展示了一幅完全不同的圖景。看起來,在這裡歷史明確支配著當下。由此人們可以推斷,很多教授顯然不持這一觀點,即在哲學史中,先賢的哲學並不會隨著一位新的思想者的出現而消亡,變得毫無意義。“哲學”更多地呈現為一種關於超越時間之價值的文化寶庫。這是一種哲學學習者首先應該堅持鑽研的東西,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掌握哲學知識。

我的方式要對兩種要求均加以考慮。這本書不是哲學,也非簡單地就是哲學史。借用康得的表述,它是“哲學問題探討史”(philosophierend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此外它要盡可能地通俗易懂,並且披上大段故事敘述的外衣。一方面,所講述的【17】哲學家和他們的思想應當在時代背景中介紹和討論。如果沒有政治、社會史和經濟史的提示,很多思想和觀念就會顯得很深奧。哲學家的生平不會在書中從頭到尾地展示。哲學思想並不是從真空中形成的,也不是在後人與先賢之間進行討論的空間中產生的。比如說,古希臘並非首要地由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構成,而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只是以某種方式存在著。毋寧反過來說,人們的生活和思考受到社會和經濟狀況的影響,而哲學是以某種方式存在著的。

與此相反,對於歷史狀況和時代基調的單純陳述的確無法令讀者滿意。幾乎所有古代世界的問題都仍還是我們的問題:什麼是好的生活?什麼是真理?是否有正義?如果有,它如何可能?生命是否有意義?人在自然和宇宙中居於何種地位?是否有上帝?如此等等。這些問題如同一條紅線貫穿了對人類歷史的反思。如果人們想要恰當地評價這些反思,就非如此不可,即從今天的視角出發,將過去哲學家的觀點分類、評價並區分其優劣。因此,正是在這個發展交匯點上,過去的理論與今天的思想之間的連線總是不斷地被引出。

此外,人們很容易陷入這樣的危險中,即將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巴羅克時期和啟蒙時期的哲學家視為某個特定的哲學流派或者思想學派的代表。然而如前文提到的,按照他們的自我理解,絕非如此。他們不像後來的哲學家那樣,努力強化自己的標籤、自己的歷史身份,而是圍繞世界整體而努力。柏拉圖既不屬於柏拉【18】圖學派也不是一個柏拉圖主義者。笛卡爾不為笛卡爾主義鍛槍鑄劍,而是為探索這個世界費心勞力,別無他選。對於一本哲學史的作者而言,這就意味著,要萬分謹慎地避免對歷史做出歸類、貼上標籤。分類學者那編目的眼光常常極為輕易地就掩蓋了,他真正想要揭示的。

每一段歷史描述中最困難的問題始終是選擇與評價。鑒於整個寫作計畫的篇幅限制,這一計畫將分為三卷。[ 作者之後將計畫改為四卷。——編注]這樣一部哲學史是不完滿的,而且它也不想完滿!相反,我總是一再地決定挑選特定的視角。書寫歷史意味著選擇並置入關聯之中。而這些評價自然是高度主觀的,哪怕評價的意圖並非如此。任何一種普遍化對事實的個體性而言都是不公平的,對於思想和理念的個體性也是如此。因此,在此呈現的哲學史僅僅是一種(eine)哲學史。就如同所有其他的歷史一樣,它不可避免地有所粗疏、忽略。

對這段哲學史最重要的認識興趣也不在於對所有重要的哲學家進行盡可能完整的闡明。沒人知道到底誰才是最重要的哲學家,這就是問題的開始。因此有這樣的哲學家,由於他們時至今日在哲學史中還保持著重要性,因此他們看起來很重要。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哲學家,他們曾經一度對哲學很重要,但是今天很少受到關注。另外還有一些哲學家和討論,他們在古代哲學史上僅受少許關注,但是以今天的觀點看來它們很有啟發性並且極為有趣。還有,人們尤其應該想到那些在他們的時代完全無足輕重的哲學家,比如叔本華,【19】以及尼采。後者今天被看作在其時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但是他巨大的聲望是在其死後才獲得的。而一些哲學家的情況則剛好相反,時代精神曾賦予他們巨大的重要性,但是今天他們已失去了影響力。我們又該如何對待那些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哲學思想家,比如馬克思、弗雷格或者盧曼,按照他們的自我理解他們根本不是哲學家。

這種情況就要求,哲學史不能完全按照編年的方式講述那些被選出的哲學家。一些個別問題總是會被著重加以評價和說明。而這整部著作可被視為一種連載小說,它談及的是那些始終同樣重要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具有其常新的時代外衣。

無論如何這樣一種“歷史”總是一次令人棘手的冒險。人們過於倉促,就像那些遊客,他們在多明尼加共和國的海灘上、在豪華度假村的柵欄後度假,而後聲稱已經認識了這個國家。因而最終人們應當謙虛道,他們並沒有書寫哲學史,而只是在傳承的狹小道路上留下一個新的腳印,這個傳承形成了那樣一些圖景,時至今日我們將之與那些時代對應起來。

親愛的讀者們,如果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哲學向你呈現的並非只是的知識領域甚或“專業”,那麼這部哲學史的任務就算達成了。因為所有哲學最終都不只是專業知識的獲取。在20世紀之前,大部分偉大的思想家都不是專業人士,也不是哲學教授。維特根斯坦說:“哲學不是理論,而是行動。”這種行動讓我們對生活和共同生活中經常出現疑問的假設和斷言更為敏感。你的目標不再像以前那樣是唯一一種真理(die Wahrheit)。熱愛真理的人不會吹噓自己佔有了真理!【20】你的目標是擴展我們思考和生活的範圍。做哲學是對我們思考工具的磨礪,其寄希望於,我們能稍微更自覺地體驗到我們存在的有限時間。而這可能也僅僅是,去理解我們尚未理解的東西。
 
理查德·大衛·普萊希特
科隆, 2015年7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7208167513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6k / 19 x 26 x 2.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變革背後的隱藏力量,現代世界的關鍵時刻,文學│史地│哲學 精選滿799現折79。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30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心理與哲學
  • 滿799現折79
  • 言情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