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1
這樣的童年,我喜歡! 文∕ 資深語文老師 沈惠芳
許多父母急著替心肝寶貝安排各種才藝班,想要用金錢為孩子們鋪陳一個不留白的童年。這種看似充實的學習計畫,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其實負荷過重,只想打呵欠。
於是有的孩子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不想思考、不會思考,久而久之對學習麻木了。有的孩子能承受知識的槍林彈雨,但是逐漸冷卻了人與人、心與心的交流,不懂得欣賞與感恩。
和這些孩子比起來,「大聲公」與他的一群好搭檔顯然能獲得較多的「快樂指數」。他們的日子不但不水深火熱,還因為有一股傻勁兒,有一顆關愛自然、關懷人群的心,而過得十分閒雲野鶴呢!
我喜歡李潼傳達的「為快樂而快樂」的情懷,在沙灘上和著海潮引吭高歌;在山腰上仰望夜空看星星;在日光岩的平頂上眺望風景……一個個遠離電腦、英文拘束的世界,這裡不談數學,不論國語,只有似小實大,似無還有的美妙天地。而這個天地,只屬於找到它的人。
我也喜歡書裡的孩子義無反顧地流露天性。常常會沒事找事、無事生事,讓小事變大事。例如全班絞盡腦汁編織起碧綠綠的竹葉蟬送給即將調校的老師,害得老師捧著一籃子蟬,感動得快哭出來了;為了解決同學的困境,大聲公和好友東奔西跑爭取業績助人,竟然產生了驚世駭俗之作;一些男生使出渾身解數為走廊上的女生評分,當他們被發現時,差點無路可逃;足球賽時因為看不破白手套的誘惑,而落入陷阱輸球……當然啦!走在成長路上的孩子,怎麼會有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舉動,只有過來人最明白了。
我更喜歡書中順乎自然、此起彼落的環保意識,沒有標語,不用教導,在微妙的時刻自自然然浮現,卻又讓人有石破天驚的感覺。花圃裡有一棵美美的桂花樹,那是流浪狗阿山死於難產時,大聲公默默為牠種下的。當大家惡作劇踢沙到母龜背上時,空氣中迴蕩著大聲公制止的怒吼,後來他甚至低聲下氣請求同伴讓龜蛋平安孵化。在自由學習的快樂之下,相信他們已經懂得了什麼是愛與尊重。
沒錯,你我與生俱來就有學習的原動力與無比的好奇心。如果身邊的大人不常「下訂單」將時間訂走,規定每一分鐘學這個、學那個;那麼我們就可以像書裡的孩子一樣,在探索中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自然的成長。也像釀酒一樣,經過一段時間,悄悄地發酵之後便會香醇!
當然,如果我們的思考力一路駛進黑洞,做機械化的吸收,那麼來不及咀嚼、消化就吞下的「知識」,可能會像膨風的氣球一樣,一戳即破。李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山水星空的美感環境,抖落一個個令人拍案叫絕的詼諧對白。在五分鐘之內讓我們由好奇、驚訝、爆笑、感動之餘,不由得羡慕起這樣無拘無礙、純樸天真的生活。看完這本書的人,心裡多半會升起渴望,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加入「大聲公」班上的行列。相信有不少人在一氣呵成看完這本書以後,會瞇眼微笑,當下一躍而起,高喊:「這樣的朋友,我愛!這樣的童年,我喜歡!」
這本書像一塊燒得紅咚咚的木炭,熱度夠,不會發出嚇人的火焰,卻讓人覺得親切而溫暖。隨著劇情澎湃起伏的文字,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透過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李潼高竿地彎下身來,讓自己變成一座樓梯。當我們沿著一層層的臺階往上爬時,發現不但輕鬆俏皮的語句隨處可見,如數家珍;一則則略帶幽默的故事更是含藏複雜的情意,於是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勇氣、什麼叫創造、什麼叫自在、什麼叫情誼。
李潼將大自然作為背景巧妙地嵌進故事中,這也是這本書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只有身在大自然中,才能寫出對大自然最深沉的感情,而我們對大自然的感情,或許就會在一回回閱讀《大聲公》中被叫喚出來。《大聲公》引發的共鳴是可以預期的。
沒有呼天搶地的激情;也沒有誇張的掰笑,有的只是時而波瀾壯闊,時而柔情溫潤。這本書如此,李潼的人也不如此嗎?
推薦2
他的嗓音依然嘹亮 文∕ 國語日報總編輯 馮季眉
你會有一些時刻,想起小時候的事,對吧?我也一樣。
我會想起我的小學老師和同學,想起四年級的王老師請我們去她家參加耶誕派對;六年級的楊老師如何修理那些過動男生,想起放學回家的路上蟬聲大作的夏日午後,想起一些好笑的事、滑稽的臉……我在這些回憶裡,不設防地掉回童年,掉回野性而真實的那個我。
會經常「掉回去」,我想一定是因為那裡有一些我不想失去的東西。
偏偏,長大的過程,就是一路找東西、一路掉東西。有些東西,我能記得。有些東西,掉了,也不再記得了;而且假如沒有人提醒,可能就此永遠失去了。
在閱讀的過程裡,有時候,我的心會被碰撞攪動;然後,很奇妙的,一些已經不見許久的東西,會慢慢自心底,像漩渦般轉呀轉的,轉出來。
讀李潼寫的東西,就常有這種「東被撞一下,西被撞一下」的感覺。也因此我感到忌妒,他怎麼都記得那些長大以後就應該淡忘甚至失去的東西呢?
好比《大聲公》這本書的主角「大聲公」這個小孩吧!他會因為拾到寫著「救我」字樣的紙飛機,硬是衝上高樓要去「救人」,多麼見義勇為!他有話直說,都不會「假仙」,一點也不虛偽!他敢跳出來保護剛在沙灘產卵的海龜,不受無聊分子的侵擾,多麼俠肝義膽!碰上和他們搶著撿貝殼的小娃兒,他先是忍不住要顯一顯大哥哥的厲害與威風,逗得小娃兒著急不已,這才偷塞一些貝殼給小娃兒,多麼孩子氣的「愛現」,卻又不忘「幫助弱小」。
這個「大聲公」,他的身上有我們的縮影,也有我們曾經具有,或是曾經希冀擁有的性情與特質。他讓我想起,我小時候也曾經對弱小充滿強烈的同情心,對小動物滿懷愛心;他也讓我想起,應該挺身而出卻做了縮頭烏龜的某些時刻,因而在他面前難免有些自慚形穢哩。
這個「大聲公」,不管是他光彩的時刻,或是不光彩的時刻,我在每一個時刻裡,看到自己、聽到自己;看到我的童年夥伴,聽到他們。送一份貼心的禮物,給我們喜愛、卻又分離在即的老師;討厭「畢業紀念冊」這種故意要表現團體感情的東西;這些事,這些感覺,多麼熟悉!然後,在這些感情的、心動的過程裡,我們會發覺,其實不必假裝「不在乎」。對「人」有愛,對「萬物」有情,是本真,也是生命美好的質地;就讓它表露出來也無妨!而且,不要一路長大、一路丟了它。
你看!我被「大聲公」用力撞了一下,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從童年的回憶與感覺中泅回來。我不禁想到:六○年代,我在臺北某個純樸如鄉間的郊區童年;八○年代,「大聲公」在山明水秀的宜蘭的童年;以及現在E世代兒童由電視與電腦相伴的童年,是多麼不同啊!
我小時候的夏夜,坐在葡萄藤下乘涼,螢火蟲在庭樹間淘氣的忽明忽滅。
「大聲公」的童年,上山下海,露營、看星星。
而E世代的兒童,或許是坐在冷氣房上網。他們有我們童年意想不到的生活,可是他們卻很難能體驗到我們曾擁有的生活型態與樂趣。那是一種集體記憶,不應該失去。
所以,我更加覺得,有李潼這樣充滿入世情懷的人,實在很寶貴。因為有這樣充沛的熱情,所以他能記得的特別多,失去的特別少,能夠掏出來與人分享的東西也特別多。
他和我們分享「大聲公」這群孩子的種種,使得我們的記憶加溫,重新想起來——生活就該是這樣的真實、熱情,這樣的接近生命的本質。
一九八七年,李潼的筆下誕生了「大聲公」這個孩子。多年後,展卷再讀,只覺得,他的身影還是這般鮮明,他的嗓音依然這般嘹亮。這種感覺,十分接近本書尾聲,吳老師為孩子們在畢業紀念冊上提筆寫下的:「時光,請你停留在這裡!」而我撫卷的手,也彷彿真實的觸著生命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