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九月。距離去年我們一家人啟程赴美,剛好過了整整一年。我很高興,這本書是在相隔一年,在我與老公各自回到工作崗位,孩子也都回到原本學校就讀,一切生活回到常軌後一段時間,才正式出版。寫書的過程,讓我更清楚檢視去年這趟旅程,對一家人帶來的意義。
回台後,不斷有人問我:「去這一趟,孩子的收穫是什麼?」「有什麼改變嗎?」答案或許令人有點失望:「我的孩子並沒有因為短短幾個月的西方教育突然改頭換面,長大了、獨立了,或聰明了……。」
教養,是一條漫漫長路。它不會因為父母一句話、一個動作,就突然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也不會因為參加一個夏令營,或出去旅行一趟回來,就出現脫胎換骨的改變。這原本也不是我們所期望的。
我想,對於一個家庭,一趟旅程真正的意義,應該在於父母的生活態度與對孩子的愛,透過異地環境的洗禮,與零距離的緊密互動,能更清楚地傳遞給孩子。
不久前,女兒突然對我說:
「媽媽,我告訴妳一件事,但妳要答應我專心聽,不可以只是『嗯哼嗯哼』地回答。」
「什麼『嗯哼嗯哼』?我會這樣嗎?」
「會啊!前幾天……,還有一次……。」女兒指證歷歷,讓我啞口無言,我只得乖乖答應,保證這次絕不再犯。
隔了幾天,女兒又對我說:「媽媽,妳最近『進步』了,我跟妳說話時,妳沒有再嗯哼嗯哼,只是有時候會不說話,沒回答我的問題。」
我一直很喜歡和孩子聊天,深入他們異想天開的世界裡,聽他們的童言童語。一群大人小孩在一起時,我通常比較注意孩子的聲音;朋友聚餐,當大人小孩分桌而坐,我對孩子桌的興趣也往往超過在大人桌上把酒言歡。我是多麼享受和孩子們共處的時光!因此女兒一連幾次的指控,讓我感到訝異與羞愧。
這段時間,我工作家庭多頭燒,基金會推動的「濱海小學堂」籌備工作千頭萬緒;兒童學校的職業體驗夏令營,老師們愈規劃愈投入,課程內容不斷升級,讓大家疲於奔命;在這同時,新書進入收尾階段,求好心切的出版編輯「軟硬兼施」,總希望從作者這裡「壓榨」出更精采的東西。偏偏回台後,家中一直找不到穩定的家務幫手,老公的角色也只是「聊備一格」。每天周旋在成堆的公事與家務之間,雖然投注在孩子身上的時間並未縮減,但難免出現力不從心的疲態。女兒不知道,之前「嗯哼嗯哼」,代表的是忙裡偷閒的「敷衍」,後來,可能媽媽腦袋裡充塞的惱人瑣事又更多了,所謂「不說話」,代表的其實是「完全忽略」,罪加一等!
這時,我總忍不住懷念起去年在華盛頓的日子。雖然不管飛到哪裡,「打理一個家」的工作從來都不會輕鬆,但當我們從庸碌的生活常軌中暫時抽離,轉換個時空,往往較容易看清自己生命的優先順序是什麼。
然而,寫這本書,我一直有個擔憂。很不希望讀者誤以為我在主張:所謂全心陪伴,是非得準備一筆「資金」,拋下眼前一切,跑到天涯海角,一家人膩在一起渡假享樂。我真正想傳達的是,人生其實有很多選項。有個朋友幾年前因金融海嘯被迫放無薪假,待在家裡陪女兒,沒想到他深深愛上這個「新工作」,決定炒老闆魷魚,回家專心當奶爸;另有朋友因工作異動,一家人從台北鬧區搬到後山定居,從此發現人生新天地;還有個朋友追隨台商老公舉家搬遷到對岸住了兩年,孩子因此獲得一段不同的教育經驗。我想說的是,人生的機運或許無法安排,但機會絕對可以自己創造。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轉個念,以「家庭」為核心,以「孩子」為前提,緣著自己的機運,去營造這樣的機會?
說到人生選項,我那善變的老公,最近又在他的人生路上,做了一次無奈的選擇,我雖尊重,卻很難贊同。真多虧華府那段一家人朝夕相處的日子,讓我相信,那個愛我、愛孩子的老公並未遠離,只是又暫時「消失」一下。原來,這一百二十天的養分,不只灌溉著孩子的成長,也滋養著我們夫妻的互信指數。
這本書在此時出版,還有另一個意義。再過兩天,就是老公五十四歲生日。我願以此書,做為他年過半百後的生日賀禮。我打算從此把這本書放在他床頭,每天提醒:老公,別忘了你曾經對家人許下的承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