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幸福必然來自於自我的體會
這是一本成功的哲學書,因為它的書名很特別。今天、明天與昨天,這些再熟悉不過的名詞,讓我們很自然地感覺,明天的昨天,不就是今天嗎?如果沒有今天,那麼這些天,又是什麼呢?
這是典型的哲學問題,但千萬不要以為哲學問題是憑空杜撰的偽問題。哲學問題的功能,並不在於解決生活的疑慮,而在於刺激我們信以為真的「理性」。就提出問題而言,本書是非常成功的。
通常哲學書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歷史的,另一種是發問的。歷史的寫法讓我們沉浸於先賢智慧當中,卻不免質疑這些智慧在今日的用處是什麼?問題的寫法,固然讓我們感受到生活周遭的各種疑惑,但又因為缺乏脈絡,無從掌握這些問題的重要性。本書做了一個完美的結合,讓我們沉浸於歷史中的同時,又享受到問題所組成的脈絡。
歷史中的哲學家,不斷地討論亙古不移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中,包含了我們最在乎的真理、善惡以及與美醜相關的議題。同時,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科學理性興起,讓我們從唯物論的角度,思考人的權利、自由、意識以及存在等等。
在這個結合歷史與發問的組合中,本書卻很巧妙地形成一個頗具系統性的結構。在這個結構中,讀者從人人最關心的幸福出發,歷經真、善、美三方面的討論,看到哲學家們如何在這些永恆價值中穿梭。然後,作者以三組概念,結合個人內在與外顯於世的方式,將所有從古代到今天所出現的哲學問題,做了整理。這三組概念分別是自由與正義、大腦與上帝以及邏輯與時空。
在自由與正義的對比當中,我們無可避免地面對個人與群體要如何相處的問題。個人生而自由,但處處活在與他人共處的限制之中。每個人都渴望自由意志,並享受無束縛感的同時,卻又不得不面對與他人共享有限空間的事實。於是乎,自由與正義的調和,成為生活中面對他者的主要問題。
其次,在科學理性的影響下,唯物論當道,認為人類認知的唯一來源就是我們的大腦,其餘像意識、直覺、良知等,均為虛設。但是,當這個論述武斷地否定宗教信仰時,我們又必須承認信仰為許多人提供生活經驗的事實。縱使有再多的物理解釋,都無法回拒這些事實,讓宗教論述在哲學領域中依然佔據重要地位,甚至連上帝存在的證明,依然受人青睞。
最後,就是邏輯與時空之間的關係。邏輯來自於我們語言的結構,而時空就是我們用言語描述世界的架構。從表面上來看,邏輯與時空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但它們都與語言息息相關,也都是語言包含的內容。如果沒有語言,我們不會有邏輯,更不會有那些像時間與空間這種繁複的名詞,描述這些既複雜又抽象的概念。因為有了語言,所以邏輯成為我們判斷思路的依據,而時空是我們用來理解生活的基礎。
讀完此書,我深深覺得,作者的文字平易,不引經據典,也不賣弄術語,真誠地應用善於發問的行文風格。在這些哲學問題當中,讀者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學習哲學的目的,其實就是練習發問的過程。這也無怪乎,作者在最後一章,像結論一般地探討自我的問題。在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自己」的引導下,這本書,很完整地帶領我們從幸福的討論開始,一路朝向自我的理解;最終,幸福必然來自於自我的體會。
我誠摯地推薦此書予所有想要踏入哲學殿堂的人!
苑舉正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求真: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作者)
推薦序二
當你開始這樣做,你便踏上哲學之路
有一個哲學笑話是這樣的:
一個害羞的男生,沒交過女朋友,在某次約會前夕,向他老爸請教和女生聊天的祕訣。
老爸說:「聊天嘛,其實很簡單,既然你們約吃飯,一開始就先聊吃的,接下來可以聊聊對方的家人,表達你對她的好奇和關心。」
「那聊完家人之後呢?」男生問。
「聊完家人以後喔,」老爸說:「那就可以聊比較深入的東西啦,跟她聊點哲學好了。」
到了餐廳,男生記得老爸的叮嚀,先聊吃的。於是開口問女生:「你喜歡吃草莓嗎?」女生搖搖頭。接著,男生試圖聊家人:「那,你有哥哥嗎?」女生還是搖搖頭。
好吧,那就來聊哲學好了。男生開口:
「那如果你有哥哥的話,他會喜歡吃草莓嗎?」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笑話的時候,只覺得真是莫名其妙。但是後來學到了相關的哲學討論,才了解這種討論「違反事實的假設情境」的有趣之處:沒有事實可以直接參考,那我們該如何決定這些說法的真假呢?
《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這個書名,也透露出類似的有趣困惑,只是更加直接。「時間存在嗎?」、「今天、昨天、明天的差別是什麼?」這些問題抽象得讓你不知從何思考起嗎?在這種情況下,或許一些具體的假設性情境可以協助你釐清思路。
當哲學家面對很抽象的問題,他們應對這些問題的方式之一,是使用假設性的情境來協助思考、分析直覺、區辨好的答案和壞的答案。
在倫理學當中,你會遇到像是「如果你是醫生,你有五個病人快掛了,因為他們各自缺少一個器官……」這類假設性情境,在形上學、知識論和心靈哲學,你也會各自遇到跟阿基里斯與烏龜、銅板與救生機器人和中文房間有關的假設性情境。哲學家把這些精心設計的假設性情境稱為「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藉由在腦中建構「實驗」,來測試哲學理論是否符合我們對於相關概念的理解。
易夫斯‧波沙特的《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蒐集歷史上有名的思想實驗,把它們分門別類。在「幸福」、「自由」、「心智和大腦」等分類底下,你可以看到各個由不同哲學家提出來、擁護不同立場的思想實驗,穿越幾百年時空,在同一個議題底下打對臺。
作為哲學普及書,《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的說明和論證密度非常高,作者幾乎不花時間討論和當前主題或思想實驗沒有直接相關的背景和鋪陳,文章中的每一字句,都是為了引領讀者認識思想實驗、及從它延伸出來的論證或說明。對於好奇和喜愛思考的讀者來說,可以從中得到舒暢不中斷的滿足。
同時,這本書雖然不自居為哲學概論課本,也不保障涵蓋所有主要的哲學立場,但是在各主題底下,作者依然提出足夠的理論供讀者「參觀選購」。這些理論可能彼此矛盾、無法同時為真,但卻又各自能言之成理(特別是當伴隨著有說服力的思想實驗出現的時候)。喜歡挑戰概念與邏輯的讀者,可以從這些互相衝突的說明,理出自己能接受的範圍,並反思自身對於該議題的想法。
當你開始這樣做,你便踏上哲學之路。
朱家安
(本文作者致力於臺灣的哲學普及,著有輕鬆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人稱「哲學雞蛋糕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