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
書本的宗教,讀經的民族文/蔡彥仁
宗教經典(scripture)是一本或一組帶有神聖性和權威性的書,它的來源可能得自天啟,也可能是由一個宗教團體的創建者或菁英份子集體撰寫出來。這部經典的地位崇高,在崇拜的場合,它往往是儀式的腳本,成為人間與超越界溝通的媒介,在現實生活領域,它塑造了信仰者的價值觀,成為群體或個人的最高行事依據,導引他們如何解決問題,渡過各式各樣的生命難關。
世界諸大宗教,經常有一本或一組如此性質的神聖經典(canon),我們所熟悉的基督教《聖經》、伊斯蘭教《可蘭經》、佛教的《法華經》、《壇經》、《金剛經》、《心經》等,都是極佳的範例。許多地方性的宗教雖然不具備書寫式的經典(writtenscripture),但總是擁有或短或長的口語經典(oralscripture),透過背誦唸唱,從聲音散發出與書寫經典相同的力量與功能,印度教原始的《吠陀》和各類宗教的咒語皆屬此類。
對我而言,猶太教是一個徹底的經典宗教,它因「經典」奠基而成,也因「經典」獨傲於世,更因「經典」得以延續千百年。這個「經典」的總集名稱,即是猶太教徒們視為生命之寶的《塔木德》(Talmud)。
猶太教徒宣稱,他們的經典由民族救星摩西在西乃山上,接受由神親自頒佈的「十誡」開啟,再增衍成《摩西五經》(Pentateuch),成為後世此一宗教最根本的核心經典,稱為「律法書」(Torah)。猶太人根據《摩西五經》在古代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神權王國」(約公元前1000~586年),結合以耶路撒冷聖殿為主的神職體系和世俗政權,走過分合動盪的王朝更迭階段。在這四百多年期間(部分延續至王朝滅亡之後),猶太社會興起了一批「先知」族群,自稱從神領受了「異象」(visions)或「神諭」(oracles),以批判的態度指責猶太人背離一神信仰,隨從異族的多神或偶像崇拜,以及在階級差異下強欺弱、眾暴寡的社會失序現象。眾先知的聲音集結成「先知書」(Navi’im),構成猶太教經典的另一重要部分。
另一方面,也是在同一歷史時段,猶太人極為重視諸王朝的興衰成敗,史家因此紀錄各統治者在位期間的家國大事,特別偏重其宗教行誼。在庶民社會領域,耆老所累積的智慧格言,或者民間的宗教聖詠和歌謠俗唱,也受到珍惜而被採擷保留。這些傳承的王朝歷史和民間智慧資料,被併合成「一般書」(Ketuvim),構成猶太經典的第三部份。古典的猶太教經典,就是包含「律法書」、「先知書」、「一般書」三部分,成為廣義的《妥拉》聖經,也是後來基督徒們所稱呼的《舊約》。
猶太人宗教信仰的實踐,以耶路撒冷聖殿為中心,在祭司神職體系的主導下,形成一個井然有序、內聚力極強的社群。可是,猶太人在公元前586年之後,外族入侵、王朝崩解、領土喪失、聖殿殘破、祭司流亡,先前構成神權政治的形制蕩然不存,如果猶太人意欲延續其宗教,必須有新的方式以為對應。就具體的物質層面而論,猶太人在「流散」時期(diaspora),能夠隨身攜帶的宗教文物,最重要者唯《妥拉》聖經莫屬。職是之故,依附在土地與聖殿的信仰活動,轉換成以讀經和解經為重心,領銜的祭司退位,知識菁英的文士族群或後世所稱呼的「拉比」(直譯為「我的老師」)取而代之,其地位驟然提升,成為猶太族群新時代的中心人物。
拉比們的專長固然在抄經、讀經與解經,但是為因應猶太人在流散期間所遭遇的各類問題,也實際負起帶領和輔導人民生活的職責。由此代代傳承與積累結果,形成猶太教極為醒目的新現象:第一,由於缺乏中央統一的機制,各地猶太社群由不同的拉比帶領,形成多元發展的局面。第二,拉比們開班授徒,以其學問和個人魅力吸引學生前來,一方面普及《妥拉》知識,另一方面則造成學派林立,相互競合的社群關係。第三,知名拉比不但受到猶太信眾的尊敬,也受到居住國統治者的認可,被視為猶太社群的代言人或實質領袖。即是在此脈絡下,特定拉比對於《妥拉》的註解,或筆傳或口授,皆受到弟子們的尊崇而加以記載背誦,而其個別的言行舉止,則受一般信眾的擁戴而加以模仿,身教和言教互為加乘,相當程度神聖化了拉比的身份,這也是猶太教「口語經典」因人而貴,地位提升的重要原因。
有關猶太經典如何由《妥拉》增衍至公元400~500年期間編定的《塔木德》,讀者需要自行參閱本書作者的詳細解釋。一言以蔽之,中世紀早期猶太經典的編纂集成,皆是在上述猶太人的歷史劇烈變遷下應變的結果。由此觀之,一部或一組經典的產生,必然是信仰社群、文本(text)、歷史脈絡三者的互動產物。因此,我們如果企圖瞭解《塔木德》,就得先熟悉猶太人中古以前的歷史演變,然後再進入經典本身,探究其中的微言大義。
必須提出的是,拉比們承先啟後,上承以《妥拉》為主的悠久傳統,下欲開展新局面以符應多元世界的挑戰,其衝擊之大、職責之重可想而知,但是也因此種挑戰與回應的過程,藉由不斷的腦力激盪,重新詮釋《妥拉》的宗教知識活動,造就了今日猶太教仍然屹立不搖,生機盎然。
坊間有關猶太教或猶太人的書刊,多以實用為取向,不是浮光掠影,即是刻板扭曲,少能帶領讀者掌握猶太傳統的精義神髓。今朱怡康先生下苦功夫,翻譯此本冷門但極為重要的《塔木德精要》,而啟示出版社願意鼎力出版,也算是為猶太教核心知識領域的開拓,彌補了些許的缺憾,祈祝讀者們能因讀此書而受益無窮。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專任教授)
專文推薦
為世界帶來盼望的是生命,而非死亡文/曾宗盛
猶太教的經典眾多,其中最重要的兩部是雙重妥拉:塔納赫(Tanakh,亦即希伯來聖經)的妥拉(摩西五經)和塔木德。前者為成文律法,後者是口傳律法,兩者構成猶太文化的根基,同時也成為生命泉源。尤其塔木德是包含兩百五十萬字的經典巨作,內容浩瀚廣博,舉凡宗教、歷史、文學、哲學、法律、飲食、節期與習俗,無所不包,觸及各個生活層面,如包羅萬象的大海洋。
遺憾的是,近年在坊間發行有關塔木德的華文譯作,若非論及猶太奇聞軼事,就是討論如何經商致富,涉略的層面相當有限,對於塔木德的整體內容則少有著墨,未能讓讀者一窺其豐富而多樣的全貌。而《塔木德精要》一書的出版,適時給予讀者一個方便入門的機會,可以對塔木德博大精深的內容有整體而基本的認識,從此可見本書的重要性。
來自以色列的亞丁.史坦薩茲(Adin Steinsaltz,1937-)是著述甚豐的拉比、學者和教師,也是舉世聞名的塔木德研究權威。他畢生的重要學術成就之一是將塔木德的(亞蘭文)內容全數譯成希伯來文出版,後者又被譯成多國語文發行,獲得國際各界讚譽。在眾多作品中,史坦薩茲著作的《塔木德精要》一書,妙筆生花地介紹塔木德的形成歷史、內容架構,以及研究方法。作者融合廣博的知識,將龐雜的塔木德巨著,用平易生動的文字,以故事和實例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地說明各段的內容摘要與特色,讓讀者一覽塔木德的精華,同時引導讀者認識猶太人如何看待人與上主、與他者、與這世界的關係,以及他們如何形塑出展現塔木德精神的生活態度。
◆本書內容概要
本書內容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塔木德形成的歷史(第一章到十二章),將塔木德時代的生活做簡要的歷史回顧。主要時間涵蓋米示拿時期和塔木德時期,亦即公元前第一世紀到公元第六世紀。其中《巴比倫塔木德》較《耶路撒冷塔木德》更受到後代青睞,成為主要版本。史坦薩茲如數家珍般地介紹各代宗師的思想特色與貢獻,並以許多有趣的小故事生動呈現先賢生活的時代,讓人耳目一新。
透過歷代宗師承先起後的闡述、傳承與編輯,最終完成百萬言巨著。換言之,塔木德的完成集結了數百年猶太智者嘔心瀝血的智慧結晶。同時,「塔木德未曾完結」,它向未來開放。作者也提到,塔木德在完成之後,以不同抄本流傳歐亞各地,在政經多變的情勢中,歷經一段艱辛曲折的歷史。尤其中世紀以後到近代,塔木德的出版遭受歐洲各地政治與宗教的壓迫、刁難與嚴格審查,甚至被迫刪改,所幸最終免於摧毀而保存下來,流傳後世,造福猶太民族與世界文明。
第二部分介紹塔木德的架構與內容(第十三章到廿八章),主要包含六卷書,分別為〈種子卷〉、〈節日卷〉、〈婦人卷〉、〈損害卷〉、〈神聖事物卷〉和〈潔淨卷〉,共有六十三篇,分段為五百一十七章。史坦薩茲以不同主題貫穿塔木德各卷書的內容大要,帶領讀者穿越迷宮般的書林,逐章介紹宗教禮儀的重要面向、婚姻、女性地位、法律、飲食與風俗,甚至神祕主義。
這些內容不只反映古代猶太人的思想觀念及生活模式,同時也深刻影響後代猶太人的信仰、文化傳統與日常生活,直到今日這傳統仍鮮活地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生生不息。例如猶太人的宗教禮儀、飲食傳統、安息日和節日慶典,從古至今仍然隨著四季變化,實行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族群中。換言之,透過作者精心鋪陳的內容,讀者不難體會塔木德從過去到現今深深形塑猶太人的生活,讓歷史傳統、變遷轉化與現代應用交融成活潑生動的生命之河。
最後,本書第三部分介紹塔木德的思考方式,以及解釋這部經典的不同方法(第廿九章到卅七章)。學者們從塔木德研究中整理出不同的解釋方法,在米大示以外,塔木德先賢還以範式為思考工具(避免抽象分析),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運用各種不同可能的方式,提出周全的解釋,追求真理。有時先賢投入大量心血討論某些古怪而天馬行空的問題,看似荒誕不經、沒有實用價值,其實這是為了發掘問題的內在價值,顯示認真研究的精神。有趣的是,過去看似無價值的問題探討,千年之後在當代卻成為熱門問題,例如人工受孕。
整體而言,後代興起的研究塔木德方法,可概要分成傾向整體思考的賽法迪傳統和注重窮究細節的阿胥肯納齊傳統,而後者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取得優勢。此外,後續不同學派運用交互問答形式或其他方法來探究塔木德,各顯專長,形成百花齊放的特色。在此多元並存的情況下,最終研究的基本方法仍不離討論與分析塔木德。
◆本書可帶給讀者哪些啟發?
《塔木德精要》一書不只對於宗教信徒(例如猶太教徒、基督徒)有意義,對一般讀者也有極大助益。首先,讀者從本書最大的收穫是認識塔木德的博大精深,了解基本知識與觀念,激勵讀者更進一步深入探討其他豐富的相關內容。與此相關,它也引導讀者認識塔木德裡影響現代猶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事實上這也牽動著今日世界的脈動,這是猶太文化的魅力之處。
換言之,塔木德的重要性不只是律法,而是生命與生活寶藏。讀者透過本書認識猶太人的歷史、宗教與文化,並了解他們如何以生命和熱情來持守信仰傳統,代代相傳,並且實踐於日常生活中。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帶給世人許多鼓舞,尤其對於那些在世界強權下喘息的弱小民族,這精神賦予生命的盼望與力量。
再者,面對不斷變動的時局,現代社會如何一方面持守美善傳統於不墜,而另一方面也透過調適與改變而繼續生生不息?這過程充滿掙扎,面對內部壓力與外來多方挑戰,需要大無畏勇氣與智慧方法,讓文化在傳統與創新之中繼續傳承下去。讀者可以從這本書闡述的內容得到一些靈感與啟發。
第三,本書鼓勵讀者培養深入了解他者與展現敬意的態度。在當今多元而競爭的社會裡,各種觀點與論述百鳥爭鳴,各個意圖尋找可以發聲與生存的空間。而強勢者經常忽略或漠視弱勢聲音,甚至弱肉強食,造成許多壓迫與不幸。因此,要建造一個多元而健康的社會,培養一種對他者及其文化的認識、尊重、甚至是欣賞的態度,創造各方生存共榮的空間,尤其重要。
最後,塔木德繼承妥拉的理念,堅信人具有上帝的形象,人類可以參與世界的創造,投入改造生存環境,將之提升為更美的生活世界(例如參考本書廿八章)。這種積極的精神鼓舞飽受各樣負面現實摧殘的世人,抱持希望,繼續勇敢前進,在死亡的陰影下開創無窮的生機。正如塔木德的歷代賢者一再強調的,能為這世界帶來盼望的是生命,而非死亡。
(本文作者為台灣神學院舊約學副教授、台灣大學共教中心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