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文/陳錦輝
知道旅行地點的故事是一種樂趣。以京都為例,到一座寺廟,可以純粹欣賞建築之美,或者沉浸在古典的氣氛中。但是如果了解它的歷史及故事,相信會有不同的觀感。
「『故事』讓我們跳脫時間的限制,神遊古今往來之中,更增添旅行的樂趣。」
說得真好,不是嗎?
對於想到日本一遊的旅人而言,京都恐怕是多數人的首選。如果你從未去過卻心嚮往之;如果你正摩拳擦掌準備前往;如果你曾造訪又意猶未盡;如果你是迷京都的京都迷……都請記得這個名字:林明德。
做為屹立一千兩百餘年的古都,歷史的記憶、古典的氛圍無疑是京都最令人著迷的特質。如果你不滿足於到此一遊、拍照留念,而是貪求更多樂趣、奢望更多感動的旅人,必定會喜歡林明德的娓娓述說--沒有用力過猛的形容堆砌,不見口沫橫飛的添枝加葉,平順敘事中自有一股暗伏的吸引力,你很容易就中了他無形無色無臭的迷魂香。講古的文字與今日的寫真恰如其份融合於一,讀著讀著,想像力就這麼活了過來,翩然起飛。
一張尋常得幾乎找不到焦點的京都街景照片,讓人為之一愣;看到圖片說明後才打從心底笑出來:「山陰舊道沓掛。往右是西山街道,可以到備中,往前則是京都。過了這裡,就回不了頭了。」右轉,還是直走?明智光秀這一步踏出,整個日本戰國歷史就此改寫。你趕緊再細看一次照片,終於發現一面寫著「山陰舊道沓掛」的路牌,這種表現手法正是林明德高妙之處,一則故事讓現時現地從此變得更有景深。
「知道本能寺之變的過程,舊本能寺前的街道變得不再是一般的小路。時空回到四百年前,你可以想像當日明智光秀大軍殺聲震天衝入本能寺的模樣,你可能看到織田信長在烈火中含恨退入內室、最後引刀自裁的影像。……」
說得真好,不是嗎?
把這本書當成歷史讀本?當然可以。將這本書視為旅人遊伴?有何不可。或深入或淺出,或談古或觀今,不同的心思,卻可能從本書中得到一樣的滿足。
如果不想或沒有機會出國,你會感謝他寫了這麼好看的一本書。如果打算首度拜訪京都,你應該會把它列入旅遊必備物品清單中。如果去過一次又意猶未盡,你已經為再訪京都做好「內行看門道」的充分準備了。只是啊,如果兩三年總想出一次國,你或許會恨林明德:世界這麼大,這麼多想去的地方,偏偏因為他,讓你覺得好像非再去一趟京都不可。怎麼會這樣?--你中毒了嘛!
未來,你甚至可能更恨林明德,因為不久後你將發現,他又講了更多京都的故事,讓你更加執迷不悟。
自序
廬山寺與哲學之道
寺町通在京都御苑附近的這段是條人煙稀少的小路。說它人煙稀少,是因為路上幾乎見不到住家,行人很少。偶而會有車子,呼嘯經過,似乎不願留下什麼。你會以為到了郊外,雖然還在京都市內。
第一次到京都,我沿著寺町通,來到了廬山寺。到的候時是初春早上十點多,寺門大開,進去四處逛逛,竟不見一人。最顯目的是門口的一塊招牌,寫著「源氏物語執筆地 紫氏部邸宅址」。
在京都,「探頭寺」很多,街頭巷尾,處處寺院神社。每次走到一間寺院前,常會駐足探頭,不知道要不要進去參觀參觀。但是到了廬山寺,我毫不猶豫走了進去。為什麼?大部分是來自它的故事。如果不是源氏物語的作著紫氏部曾駐足於此,如果不是我知道了這件事,那麼廬山寺可能會像京都其他眾多寺院一樣,從不會出現在我的旅遊地圖上。
哲學之道也一樣。哲學之道旁的疏水分線是琵琶湖疏水工程之一。春日繁花盛開,遊走其中,為人生一大享受。但是這番美景恐怕還不及西田幾多郎等人的影響。京都大學的西田大師和他的夥伴們有空沒空就到這條小路上沉思,造就了小路的盛名。雖然大部分外國人不了解西田幾多郎的成就,但是沒有他,哲學之道就不是哲學之道,哲學之道也不過是京都市內一條美麗的溪邊小路而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用來形容廬山寺及哲學之道,恰如其分。
知道旅行地點的故事是一種樂趣。以京都為例,到一座寺廟,可以純粹欣賞建築之美,或者沈浸在古典的氣氛中。但是如果了解它的歷史及故事,相信會有不同的觀感。
知道本能寺之變的過程,舊本能寺前的街道,不再是一般的小路。時空回到四百年前,你可以想像當日明智光秀大軍殺聲振天衝入本能寺的樣子,你可能看到織田信長在烈火中含恨退入本能寺內室,最後引刀自裁的情景。遊廬山寺,你可以想像紫氏部在屋簷下振筆寫下她的千古名著。當撫摸著蛤御門的彈痕時,你或許會隱隱感覺背後吞噬京都市街的衝天火光。
「故事」讓我們跳脫時間的限制,神遊古今往來之中,更增添旅行的樂趣。這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但是京都故事實在太多,寫不盡,只能擇要述之。
在本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可以在京都找到對應的地點,你可以依照本書探究故事發生的地點,或者,看完本書後把它放在一邊,等到了那個地點,再回想這個故事。二種方法都可以增加旅行的深度。
書中陳述的故事,多為史實所載。史實未定部分,儘量呈現不同的說法,供讀者自行判斷。至於傳說的部分也會讓讀者知那是傳說。
當然,也可以不用那麼嚴肅,旅行就旅行,放鬆心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