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良好的教育,在於觀念的通達/陳之華(親子教育作家)
記得幾年前,一位在臺師大歐洲研究所任教的長輩,邀我為他班上的研究生做一場專題講座。那天講課結束後,這位長輩很好心地跟我說:「之華,妳兩個小時講了這麼多,速度又快,這樣會讓自己太累了!」
當時,我只是點頭微笑回應了他;這位長輩不論說話或動作都不算快速,與他相較之下,我確實講話快得多。但,為什麼會快?因為我只有這節課可以分享,總希望「不誤人子弟」,能多講一點,就多講些。
不過,一提起說話速度,我大概真的屬於一般人頻率,這在我後來與洪蘭老師同台座談時,就更加確認了自己的想法。有一年,我和洪蘭老師在臺北國際書展一起 出席講座,老師提到自己說話的速度之快,大約一分鐘可說上多少字數,這絕對超越一般人,連她先生曾志朗部長也望塵莫及。洪蘭老師說,自己實在有太多要分享 的,當然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將最多的觀念傳達出去。當時坐在她側邊的我就在心底微微笑,因為想起了自己在臺師大想要快快講、多分享的經驗。
直率、快語、效益,應該是洪蘭老師在許多人心目中的印象,她總能妥善具效能地安排每日的時間,讓自己擁有極高的「產值」與執行力,這是我做晚輩的遠遠不及之處。
若從比較新生世代的視角來看,洪蘭老師可算是充滿「熱血」的代表人物,尤其她在過往十多年來馬不停蹄的在各地分享教育觀念,許多偏鄉學校都有她的足跡, 連我多次在不同地區演講時,都會聽到當地教職人員對於洪蘭老師不辭辛勞上山下海而佩服不已。還有一年,我應邀到馬來西亞演講,竟也聽到當地籌辦活動人員提 起洪蘭老師的熱情與行動力;他們說,老師的行程很忙,但願意專門到大馬演講,一下飛機就趕來講,講完後又趕著走,讓他們好感動。
只要 談起教育觀念,洪蘭老師總能以專長的科學智識加上豐富的人生經驗與觀察,一針見血、直入核心的提出針砭之道。她的專欄與專文,遍佈各大報章雜誌,而後又分 別在不同時期集結成書,我書架上光是遠流出版的洪蘭老師【講理就好】系列,就多達六、七本。這次大陸著名的教育專家尹建莉女士,將洪蘭老師所出版書中的許 多精華文章,彙編成此書,讓我又一次有機會捧讀老師多年來諄諄闡述的好觀念。
洪蘭老師指出了大腦的可塑性,強調「身教、家教、閱讀」的重要性;而我也總是認為,這些理念,正是做父母的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最能掌握的基本功。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我們其實無法主導他們的未來,但卻能讓他們在成長中,看見並學習我們的身影。我們是怎麼樣的人,無論是價值觀、行為模式還是教養方法,都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希望或選擇排斥成為和我們相類似的人。
現在人多數喜歡談「投資」,我覺得生活與教養,應該是一種穩賺不賠的好事業,這是一項明顯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投資報酬現象。但,該如何種?又該如何種得好?這實在一直考驗著父母的神經,衝擊著父母的智慧,讓許多父母長期處於焦慮不堪的困境。
因此,父母親也一起閱讀,就顯得格外重要,透過更多好書、文章,擷取他人的經驗與智慧,再從自身家庭的生活教養中,反思、內化成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有機會站在教養的巨人肩膀上,使子女培育之路,顯得更為從容、智慧,讓自己成為懂得聆聽、引導的開明父母。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培育出好孩子,我也相信「好孩子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教育這門課,有時候確實比登天還難;因為良好的教育,在於觀念的通達,一 旦觀念通達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就會開闊、正確,而教養的方式就會很自然地融入在與孩子一起的生活環境裡,也就能很自然地實踐「生活即教育」的優 質概念。
集結洪蘭老師眾多好文的這本書,確實值得大家一讀再讀,其中的好觀念以及許多提示與分析,一定可以讓父母在陪著孩子成長的教養路上,走得寬心、開心,也會看到令人欣慰、喜悅的成果。
主編的話
這本書的由來和價值/尹建莉
洪蘭教授在臺灣知名度很高。從學術地位來講,她是認知神經科學方面的權威,擔任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同時在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任 職。但她的「出名」也許更多地是由於她對社會事務的參與。她在行政院、教育部及各相關民間機構擔任二十多種社會職務,這些職務於她來說不是僅掛個頭銜,而 是意味著一項工作、一種責任。她把自己的專業研究和學識,還原為對現實生活的具體關注、具體指導,為推動教育的進步不遺餘力,在臺灣社會,尤其在教育界, 有相當的影響力。
洪蘭教授的工作量驚人:在兩所大學任教,先後主持過十多個大型課題研究,迄今發表學術論文六十多篇,出版譯作超過五 十本;經常到世界各地開會、發表演講,往來於大陸和臺灣兩地,進行文化交流,在臺灣本土亦不時地深入各地進行調研,到中小學演講,對教師和家長進行培訓。 此外,她還針對各時期社會上出現的教育問題,每月給十家報紙雜誌寫專欄文章。
有限的時間如何容納這麼大的工作量?洪教授給我講了兩件 小事:一是她任教的大學新辦公樓啟用時,校方讓她選一間辦公室,她選了離洗手間最近的;因為廁所不得不上,但是花在走到廁所的時間卻是可以節省的。二是為 了節省清理廚房的時間,她早上總是蒸饅頭吃。她把時間節儉到了極致,所以,這些年下來,僅她給報紙雜誌專欄所寫的文章,就結集出版了十多本書。
我和洪教授第一次見面是在二○一一年夏天,臺北。我們未曾謀面時,就彼此讀過對方的作品。雖然我們研究的專業領域不同,但寫作的著眼點都在教育上,服務 的落腳點都在現實生活中,而且我們從彼此的作品中找到共有的觀點,獲得了共鳴。所以我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在臺灣出版發行時,洪蘭教授寫了熱情洋溢的推 薦語,給予高度評價,甚至為每篇文章寫了點評。而我在讀她的書時,亦覺光華爍爍,時有讚歎和心動。
教育學是一門邊界模糊的學問,心理 學是一門尚且幼稚的科學,它們研究的層面主要在「思想」和「現象」上;所以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解釋有時會力不從心。比如社會上流傳的「右腦開發」,從手段來 看,教育學和心理學可以判斷其欺騙性,但為什麼是欺騙,則拿不出實證。洪教授則恰好用她的腦神經科學證明了這一判斷的正確,這種「佐證」力,經常在她的專 欄文章中體現出來。她就像一位淵博的嚮導,以專業知識引導大家避開陷阱,安全地踏上正確教育的大道。
洪蘭教授是一位正直勇敢的學者,她努力向公眾傳播有關大腦的知識,把科學教育思想傳播給公眾。她敢於批判現實,不怕得罪相關利益集團,從她的文章中處處可看到她在用科學為真理和民眾說話,看到她的無私無畏。
走進任何一家書店,都可以看到洪蘭教授的這些教育科普書總在醒目的地方陳列。它們通俗易懂,集科學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臺灣非常受歡迎。我在一本又一本 地翻閱這些書時,常有珠玉晶瑩、翠華生香之感。正確的價值觀總是相通的,而一種價值觀在得到科學的支撐時,更具說服力。似乎,洪蘭教授在用她所有的科學實 驗、學識和生活經驗,佐證著我的作品中的基本觀點。於是,我逐漸產生把她的作品介紹給大陸讀者的想法。
臺灣當代教育模式比大陸走得略 早幾步,大陸當下的教育環境,和前些年臺灣的情況何其相似。臺灣社會有過的一些教育迷茫,大陸的人們正在經歷。市面上有太多有關教育的陷阱,許多人陷入迷 茫卻不自知;而一些謬誤百出、空洞無物的育兒書更把大家搞得暈頭轉向,一錯再錯。科學總是相通的,教育科學也一樣,只有科學的東西才是美的,才是有力的。 她的書對臺灣民眾有用,也一定會對大陸民眾有用。
但如果把臺灣版本直接搬來在大陸出版,顯然不適宜。這麼多本書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是 個具有挑戰性的閱讀數量;而且,洪教授的這些書大多是由她寫給不同的報紙雜誌的專欄稿結集而成,因專欄對字數有要求,所以書中的文章大多比較短。這使她的 這些書綜合起來看有兩個問題:一是不少文章常顯得分析不夠深入,淺嘗輒止;二是內容時有重複,讀起來感覺冗餘。於是我想,可不可以做一部選本,把這些文章 進行新的梳理和整合?猶如把多條珠串拆開了,挑選出一部分精品珠,然後串成最好的一條。
這個想法源於一種激情,所以有些天真。真正面 對這項工作,才發現此項工作的不易──比我想像的複雜得多。要從手中十多本洪教授的書中選出一本來,如何恰好挑選出公眾需要的?該用何種邏輯串起它們?分 散於不同篇章中的段落,又如何有機地銜接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在不能改變原有文字的情況下,如何整合出好的閱讀口感……很多問題擺在面前,幾乎令我望而卻 步。
此項工作之艱難、耗時之長,大大超過我的想像。之所以堅持做下來,有對出版社及洪蘭教授承諾的因素,最關鍵的原因,是我很想把它們介紹給大陸的讀者。教育有太多的迷茫和誤區,在這個茫然慌張的年代,洪蘭教授也許能讓你更從容鎮定些。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這個書名,是出版社的編輯們反覆斟酌後,經洪蘭教授認可確定的,它提煉出這本書的思想基礎。「三分天注定」並非暗示 教育在兒童面前的束手無策,而是強調關注人和人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為後天教育能夠發揮作用提供了平臺和基礎,同時也向教育提出了每個孩子的個性必須得 到尊重的需求。「七分靠教育」,則說明教育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教育有強大的功能,可以對兒童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七分是人能把握的,所以教育可以大 有作為。當然,這不是一個嚴格的、可量化的比例,而是一種形象的比喻。
我不敢說現在這部選本真的選出了洪蘭教授那數量眾多的教育科普 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時間有限,工作難免粗糙,諸多遺憾,令我不安。但這本書至少在家長遇到的一些很現實的問題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在一些可能出現的誤 區上,給出了提醒;在一些觀念上,提供了高度的引導。我相信它對公眾一定是有用的。選編工作的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諒解,也請洪教授多多包涵。
感謝洪蘭教授對選編工作的支持。
感謝長江文藝出版社,他們對待這部書稿如此認真,所做的工作令人敬佩。
感謝我的同學、朋友張春媚,她為本書做了許多煩瑣的案頭工作,在此特向她致謝。
謝謝大家,祝福大家!
二○一二年九月北京
作者序
教育的成功從改變父母的觀念開始/洪蘭
從來沒有一個世代像這個世代的父母這麼焦慮,不知該怎麼教孩子;也從來沒有一個世代像這個世代的孩子這麼大膽,敢跟父母嗆聲。
現代的孩子心中不爽,上網串聯一下,幾個人集體離家出走。現在的臺灣交通便利,離家出走已經不是在附近走走,而是一怒就上高鐵,從臺灣北流浪到臺灣南;臺灣到處有網咖,鑽進去,三天三夜不出來,連警察都找不到;每個轉角都有便利商店,冷的飯團、熱的便當,只要有錢,根本餓不著。現在的孩子是翅膀雖沒硬,但是敢單飛,只要有手機,天下都去得。
反觀我們那個世代,父母每天從天亮做到天黑,胼手胝足還難以維持一家溫飽,五歲的姐姐要揹三歲的妹妹,一年級的小學生要搬個凳子站在灶前煮豬食。我們對父母肯養育我們,萬分感激,對有學校可上、有書可念,感恩不已,鉛筆短到握不住了,綁個樹枝繼續用,哪裡敢抱怨教室沒冷氣?現在回頭看,貧窮教育教出了骨氣,教出了責任心。所以黃春明說:「艱苦的生活使每一個人都變得能幹,臺灣沒有無用之人。」在我們成長的時代,不但要使自己活下去,還要使別人也活得下去,我們創造了臺灣奇蹟。
現在大家孩子普遍生的少,心肝寶貝們從小到大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富裕的生活使孩子少了一些生活的體驗,也對自己沒有期許,覺得生活不過是如此,更沒有責任感,世界少我一個好像不怎麼樣。一個跨國公司人資部的經理曾說:我不怕你沒技術,我只怕你不肯學。他們公司對新進人員有六個月的在職訓練,但是心態(mentality)和態度(attitude)訓練不來,因此員工流動率很高,一旦加班辛苦了,便回家去吃父母。這現象變成了臺灣目前一大社會問題。
在演化上,習慣是人類生存之道,因為習慣成自然就不必花力氣去想怎麼做,這個大腦資源就可釋放出來處理更重要的東西。亞里斯多德說:「我們重複做什麼,就成為怎樣的人。」每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卓越不是天才而是習慣的成果。因此好習慣要從小養成,我們的大腦像個草原,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一條小徑走久了,路就形成了,習慣就出現了,下次碰到同樣情況,想都不想,就做出該行為來。做的越多次,神經迴路越大條,最後變成自動化的歷程,只要情境的提示一出現,行為就自動啟動了。
但是要改變一個舊有的習慣可是需要十倍的力氣,同時還無法全部戒掉,因為從動物實驗中看到,壞習慣會三不五時「自然回復」(spontaneous recovery),所以說,好的開始絕對是成功的一半。做過縫紉(本想說裁縫,後來一想,現在的孩子哪裡知道什麼叫裁縫,他們以為衣服就是長在衣架上,拿起來穿就好了)的人都知道,改一件衣服不如買塊新布重做。也因為如此,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的啟蒙教育很重要,千萬不要只想著努力賺錢送他去補習班、才藝班,孩子小時候,父母沒有在家教他陪他,等到孩子長大了,不聽你的、走上歧路,那時才是後悔莫及。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告訴父母,只要方法對,你可以安心的享受天倫之樂,不必擔心寵壞孩子,不必打也不必罵,更不必作後娘,也能教出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我本來不認識大陸的尹建莉老師。幾年前,她把自己撫育孩子的經驗寫成一本暢銷書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臺灣的出版社請我幫它寫序。我很贊同尹老師書中的觀念,便寫了一篇長序推薦它。這本書在臺灣也賣得很好,出版社把尹老師請來臺灣宣傳時,她買了很多臺灣的書帶回去,其中包括我的【講理就好】系列多本。她看了後很喜歡,認為自己的文章有了學理上的根據,不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把我書中的部分文章整理成《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
在尹老師主編這本書時,我才體會到,雖然都是中國人,膚色、文字和語言都相同,但是分隔了六十年後,很多想法、做法都不一樣了。尹老師著實下了番功夫把我的話轉換成大陸父母可以接受的語言,因為尹老師在大陸知名度很高,這本書在大陸賣得很好,還出了越南文版。
臺灣的出版社想:明明本來是我們的東西,怎麼用到對岸去了呢?我們的父母不也很需要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嗎?因此又規劃這本書的正體字版(請注意,我們的字是正體字,不可因他們是「簡」體,我們就成了「繁」體。我們是正體,從倉頡造字一路演化下來的正體字,不可自矮身價)。
現在這本書在臺灣出版,它的好處是經過尹老師的整理,書的主題清楚,脈絡分明,家長容易讀;壞處是因為兩邊文化不同,背景知識也有差異,當時尹老師改了我的話,也加了她的見解,現在我又得重新修正。不過再讀一次時,發現當年在專欄(【講理就好】系列各書收錄從二○○○年到二○一○年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的一些有關大腦和行為的文章)中所寫的社會現象、學習問題,竟然都還存在,不曾因為時光的流逝而有所不同。難怪金文的「世」字是三個十疊在一起,要改變一個觀念真的需要三十年啊!
唐宋八大家的韓愈說:「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我希望透過書本和教育的力量使國家強大起來,這是我父親或我祖父那一輩在海外打拚的所有華僑的心願。我們必須投身在教育上,國家才會強,因為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是改變世界最勇猛的武器。臺灣很多人都看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才有教改出現,但是改了二十年,孩子依然痛苦,這原因是我們沒有改變父母的觀念,換湯不換藥,成效自然就不高了。
既然父母的觀念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我們就從改變父母的觀念著手,舉實驗例子告訴父母,哪裡跌倒,要換個地方爬起來,不要在原地撞牆。我在書中,大量舉實驗的例子讓父母看到大腦是可以改變的,大腦和行為是個因果的循環,父母溫柔的對待孩子,他會以甜美的笑容回報你,你越注意他心靈的長成,他的行為,會越合你意。長久以往,在不知不覺中,你就塑造了完美的下一代。當他把你的基因傳下去時,完成了演化給你的使命,你也得到養兒育女的最大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