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良好的教育,在於觀念的通達/陳之華(親子教育作家)
記得幾年前,一位在臺師大歐洲研究所任教的長輩,邀我為他班上的研究生做一場專題講座。那天講課結束後,這位長輩很好心地跟我說:「之華,妳兩個小時講了這麼多,速度又快,這樣會讓自己太累了!」
當時,我只是點頭微笑回應了他;這位長輩不論說話或動作都不算快速,與他相較之下,我確實講話快得多。但,為什麼會快?因為我只有這節課可以分享,總希望「不誤人子弟」,能多講一點,就多講些。
不過,一提起說話速度,我大概真的屬於一般人頻率,這在我後來與洪蘭老師同台座談時,就更加確認了自己的想法。有一年,我和洪蘭老師在臺北國際書展一起出席講座,老師提到自己說話的速度之快,大約一分鐘可說上多少字數,這絕對超越一般人,連她先生曾志朗部長也望塵莫及。洪蘭老師說,自己實在有太多要分享的,當然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將最多的觀念傳達出去。當時坐在她側邊的我就在心底微微笑,因為想起了自己在臺師大想要快快講、多分享的經驗。
直率、快語、效益,應該是洪蘭老師在許多人心目中的印象,她總能妥善具效能地安排每日的時間,讓自己擁有極高的「產值」與執行力,這是我做晚輩的遠遠不及之處。
若從比較新生世代的視角來看,洪蘭老師可算是充滿「熱血」的代表人物,尤其她在過往十多年來馬不停蹄的在各地分享教育觀念,許多偏鄉學校都有她的足跡,連我多次在不同地區演講時,都會聽到當地教職人員對於洪蘭老師不辭辛勞上山下海而佩服不已。還有一年,我應邀到馬來西亞演講,竟也聽到當地籌辦活動人員提起洪蘭老師的熱情與行動力;他們說,老師的行程很忙,但願意專門到大馬演講,一下飛機就趕來講,講完後又趕著走,讓他們好感動。
只要談起教育觀念,洪蘭老師總能以專長的科學智識加上豐富的人生經驗與觀察,一針見血、直入核心的提出針砭之道。她的專欄與專文,遍佈各大報章雜誌,而後又分別在不同時期集結成書,我書架上光是遠流出版的洪蘭老師【講理就好】系列,就多達六、七本。這次大陸著名的教育專家尹建莉女士,將洪蘭老師所出版書中的許多精華文章,彙編成此書,讓我又一次有機會捧讀老師多年來諄諄闡述的好觀念。
洪蘭老師指出了大腦的可塑性,強調「身教、家教、閱讀」的重要性;而我也總是認為,這些理念,正是做父母的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最能掌握的基本功。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我們其實無法主導他們的未來,但卻能讓他們在成長中,看見並學習我們的身影。我們是怎麼樣的人,無論是價值觀、行為模式還是教養方法,都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希望或選擇排斥成為和我們相類似的人。
現在人多數喜歡談「投資」,我覺得生活與教養,應該是一種穩賺不賠的好事業,這是一項明顯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投資報酬現象。但,該如何種?又該如何種得好?這實在一直考驗著父母的神經,衝擊著父母的智慧,讓許多父母長期處於焦慮不堪的困境。
因此,父母親也一起閱讀,就顯得格外重要,透過更多好書、文章,擷取他人的經驗與智慧,再從自身家庭的生活教養中,反思、內化成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有機會站在教養的巨人肩膀上,使子女培育之路,顯得更為從容、智慧,讓自己成為懂得聆聽、引導的開明父母。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培育出好孩子,我也相信「好孩子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教育這門課,有時候確實比登天還難;因為良好的教育,在於觀念的通達,一旦觀念通達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就會開闊、正確,而教養的方式就會很自然地融入在與孩子一起的生活環境裡,也就能很自然地實踐「生活即教育」的優質概念。
集結洪蘭老師眾多好文的這本書,確實值得大家一讀再讀,其中的好觀念以及許多提示與分析,一定可以讓父母在陪著孩子成長的教養路上,走得寬心、開心,也會看到令人欣慰、喜悅的成果。
主編的話
這本書的由來和價值/尹建莉
洪蘭教授在臺灣知名度很高。從學術地位來講,她是認知神經科學方面的權威,擔任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同時在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任職。但她的「出名」也許更多地是由於她對社會事務的參與。她在行政院、教育部及各相關民間機構擔任二十多種社會職務,這些職務於她來說不是僅掛個頭銜,而是意味著一項工作、一種責任。她把自己的專業研究和學識,還原為對現實生活的具體關注、具體指導,為推動教育的進步不遺餘力,在臺灣社會,尤其在教育界,有相當的影響力。
洪蘭教授的工作量驚人:在兩所大學任教,先後主持過十多個大型課題研究,迄今發表學術論文六十多篇,出版譯作超過五十本;經常到世界各地開會、發表演講,往來於大陸和臺灣兩地,進行文化交流,在臺灣本土亦不時地深入各地進行調研,到中小學演講,對教師和家長進行培訓。此外,她還針對各時期社會上出現的教育問題,每月給十家報紙雜誌寫專欄文章。
有限的時間如何容納這麼大的工作量?洪教授給我講了兩件小事:一是她任教的大學新辦公樓啟用時,校方讓她選一間辦公室,她選了離洗手間最近的;因為廁所不得不上,但是花在走到廁所的時間卻是可以節省的。二是為了節省清理廚房的時間,她早上總是蒸饅頭吃。她把時間節儉到了極致,所以,這些年下來,僅她給報紙雜誌專欄所寫的文章,就結集出版了十多本書。
我和洪教授第一次見面是在二○一一年夏天,臺北。我們未曾謀面時,就彼此讀過對方的作品。雖然我們研究的專業領域不同,但寫作的著眼點都在教育上,服務的落腳點都在現實生活中,而且我們從彼此的作品中找到共有的觀點,獲得了共鳴。所以我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在臺灣出版發行時,洪蘭教授寫了熱情洋溢的推薦語,給予高度評價,甚至為每篇文章寫了點評。而我在讀她的書時,亦覺光華爍爍,時有讚歎和心動。
教育學是一門邊界模糊的學問,心理學是一門尚且幼稚的科學,它們研究的層面主要在「思想」和「現象」上;所以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解釋有時會力不從心。比如社會上流傳的「右腦開發」,從手段來看,教育學和心理學可以判斷其欺騙性,但為什麼是欺騙,則拿不出實證。洪教授則恰好用她的腦神經科學證明了這一判斷的正確,這種「佐證」力,經常在她的專欄文章中體現出來。她就像一位淵博的嚮導,以專業知識引導大家避開陷阱,安全地踏上正確教育的大道。
洪蘭教授是一位正直勇敢的學者,她努力向公眾傳播有關大腦的知識,把科學教育思想傳播給公眾。她敢於批判現實,不怕得罪相關利益集團,從她的文章中處處可看到她在用科學為真理和民眾說話,看到她的無私無畏。
走進任何一家書店,都可以看到洪蘭教授的這些教育科普書總在醒目的地方陳列。它們通俗易懂,集科學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臺灣非常受歡迎。我在一本又一本地翻閱這些書時,常有珠玉晶瑩、翠華生香之感。正確的價值觀總是相通的,而一種價值觀在得到科學的支撐時,更具說服力。似乎,洪蘭教授在用她所有的科學實驗、學識和生活經驗,佐證著我的作品中的基本觀點。於是,我逐漸產生把她的作品介紹給大陸讀者的想法。
臺灣當代教育模式比大陸走得略早幾步,大陸當下的教育環境,和前些年臺灣的情況何其相似。臺灣社會有過的一些教育迷茫,大陸的人們正在經歷。市面上有太多有關教育的陷阱,許多人陷入迷茫卻不自知;而一些謬誤百出、空洞無物的育兒書更把大家搞得暈頭轉向,一錯再錯。科學總是相通的,教育科學也一樣,只有科學的東西才是美的,才是有力的。她的書對臺灣民眾有用,也一定會對大陸民眾有用。
但如果把臺灣版本直接搬來在大陸出版,顯然不適宜。這麼多本書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是個具有挑戰性的閱讀數量;而且,洪教授的這些書大多是由她寫給不同的報紙雜誌的專欄稿結集而成,因專欄對字數有要求,所以書中的文章大多比較短。這使她的這些書綜合起來看有兩個問題:一是不少文章常顯得分析不夠深入,淺嘗輒止;二是內容時有重複,讀起來感覺冗餘。於是我想,可不可以做一部選本,把這些文章進行新的梳理和整合?猶如把多條珠串拆開了,挑選出一部分精品珠,然後串成最好的一條。
這個想法源於一種激情,所以有些天真。真正面對這項工作,才發現此項工作的不易──比我想像的複雜得多。要從手中十多本洪教授的書中選出一本來,如何恰好挑選出公眾需要的?該用何種邏輯串起它們?分散於不同篇章中的段落,又如何有機地銜接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在不能改變原有文字的情況下,如何整合出好的閱讀口感……很多問題擺在面前,幾乎令我望而卻步。
此項工作之艱難、耗時之長,大大超過我的想像。之所以堅持做下來,有對出版社及洪蘭教授承諾的因素,最關鍵的原因,是我很想把它們介紹給大陸的讀者。教育有太多的迷茫和誤區,在這個茫然慌張的年代,洪蘭教授也許能讓你更從容鎮定些。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這個書名,是出版社的編輯們反覆斟酌後,經洪蘭教授認可確定的,它提煉出這本書的思想基礎。「三分天注定」並非暗示教育在兒童面前的束手無策,而是強調關注人和人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為後天教育能夠發揮作用提供了平臺和基礎,同時也向教育提出了每個孩子的個性必須得到尊重的需求。「七分靠教育」,則說明教育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教育有強大的功能,可以對兒童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七分是人能把握的,所以教育可以大有作為。當然,這不是一個嚴格的、可量化的比例,而是一種形象的比喻。
我不敢說現在這部選本真的選出了洪蘭教授那數量眾多的教育科普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時間有限,工作難免粗糙,諸多遺憾,令我不安。但這本書至少在家長遇到的一些很現實的問題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在一些可能出現的誤區上,給出了提醒;在一些觀念上,提供了高度的引導。我相信它對公眾一定是有用的。選編工作的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諒解,也請洪教授多多包涵。
感謝洪蘭教授對選編工作的支持。
感謝長江文藝出版社,他們對待這部書稿如此認真,所做的工作令人敬佩。
感謝我的同學、朋友張春媚,她為本書做了許多煩瑣的案頭工作,在此特向她致謝。
謝謝大家,祝福大家!
二○一二年九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