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受祝福也帶給人祝福的斷嘴說書人
清彥請我幫他的新書寫推薦文,這讓我感到很被他看重。我跟他的私交並不密切,彼此的生活世界也有很大的不同;我在學術教育的殿堂裡探索真理並分享學問,他則花很多時間與兒童、圖畫書打交道。不過,這個差異與距離似乎並沒有妨礙他對我的信任:他相信我能懂他,而且也相信我能欣賞他。這個相信背後大概也反映著他對我的了解與欣賞。所以呢,我跟他之間算是惺惺相惜吧!至少,他沒有把我看成是學院派裡頭的書呆子。
第一次聽清彥說故事,已是十多年前的往事,印象依然深刻難忘。他說故事時,口吻真切而融入情境,音聲富於磁性而抑揚頓挫,全場聽眾則為之動容而屏氣凝神。他在說故事的前後,往往也會對故事的背景、作者的生命歷程,以及他如何透過故事與小朋友們互動進行分享。他的訴說饒富童趣,又自然流露一種說理而不說教的風格,讓人為之折服。現場聽清彥說故事實在是一種享受。 現在,清彥將他多次講述、沈澱、咀嚼的故事精華,以文字的方式,與更廣大的讀者們分享。我瀏覽、優遊其間,各種扣人心弦、令人激賞的生命典範,躍然紙上。稍具想像力的讀者大概也能從字裡行間裡,瞥見清彥深刻、細膩的風采。
對照清彥現在的風采,我還真難想像他在第一單元裡所說的,小時候曾經有過「講話結巴,沒有情緒,表情呆滯」的模樣。不過,仔細想想,這也不是完全無法想像的,因為生命有很大的潛能,生命會自己找出路,特別是對那些能將「吃苦當吃補」、「危機當轉機」、「挫折當操練」的人而言。清彥正是這樣的人,而且還要再加上一項特質,他有著能對上帝交託而對自己建立信心的恩典。
事實上,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年來清彥講故事的神采與氣質也是一直在改變中的。是的,生命如果不是一灘死水,怎麼會一成不變呢?由於我經常請他為我培訓的高中生命教育老師演講,我很可以感覺到這十幾年來他的講演風格與內容的改變。十幾年前的清彥就已經不是當年講話結巴的吳下阿蒙,甚至,在他演講的精采中還透露出一點意興風發的味道。十幾年後的今天,他遍嘗了自己人生中的許多苦難與疾病,這讓他的人變得更為柔軟、內斂而有深度了。
去年,他為台大第四期生命教育學分班的高中老師們講了一個「斷嘴鳥」的故事,這個故事描述的是一隻飛得快、姿態美、總能搶到最好食物的麻雀。然而,有一天醒過來,牠卻驚訝的發現自己的嘴斷了。斷了嘴的牠,無法再和其他麻雀們搶食,消瘦得不成「鳥」形。直到有一天,牠遇見一個同樣不成「人」形的流浪漢,他們能了解彼此的苦,然後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為彼此生命中最好的陪伴。
生過大病的清彥在某些方面也像斷嘴鳥一樣,他的斷嘴成為他生命成長的祝福,我也願意致上我對他的祝福,更期待這位斷嘴說書人的小書能成為眾人的祝福。
孫效智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哲學系教授)
推薦序二
聽別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我小時候並不太喜歡讀傳記,如果作者寫得不好,一味的歌功頌德,倒不如讀武俠小說更精采。如果作者寫得好,我還是不知道這個傳記中的人跟我有什麼關係。
最恐懼的是,如果是老師指定要讀、讀完一定要寫心得感想,難免又要落入自我批判的低潮,然後,以「我要好好努力,向他看齊」的謊言結尾。
這些年,我倒是讀了些傳記,或許因為不必寫報告了,或許自己也有了一些人生經驗,可以跟傳記對話,這才發現「聽別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是一大享受。
跟小孩一起讀傳記又是另一種風景,孩子們走在人生的起點階段,雖然沒有太多滄桑可以回應別人的故事,卻可以往前想想自己的人生。如果一個孩子對人生沒有方向感,會不會跑越快越惶恐?如果大人們沒有讓孩子感受到人生的盼望,孩子如何能有邁步的動力?
這本書談了很多生命的故事,內容資料來自劉清彥花了很多時間陪伴一群孩童,使用圖畫書分享許多人生的故事,跟他們對談,讓小朋友從自己的推理和歸納中,體會書中的精神。這些故事之所以會被留下來,不是因為主角都成了偉人,而是他們在面對人生的抉擇時,都發揮了超凡的勇氣,留下雲彩般的見證,繼續對人們發出正向的影響力。
除了別人的故事,清彥也講自己的故事,這些年來我們彼此在「生命教育」與「圖畫書」交集的領域中互相陷害最深,我非常佩服也很羨慕他對孩子的用心,而這些深刻的經驗也滋養著他的童心。記得有回我們一起去新加坡,研習的前一天,我們將次日全天的流程順過一次,做了些修改,由於累了,我忘了另存備檔。第二天早上,我匆忙間將隨身碟弄得幾乎身首異處。
路上我跟他說:「清彥,我們去會場試試看,萬一不能用,你就先上場。」只見清彥雙手捧著那重傷的隨身碟,分不出是緊張還是調皮的說:「我不如來為它禱告吧!」
你猜呢?那個被禱告的隨身碟居然至今還可以用!
謝謝清彥發揮新聞人的專業,將討論重點記了下來,讓我們如臨現場的觀察他們的互動而得到啟發,我曾說過:「Life education is not to teach or to coach, but to reach and to touch.」(生命教育不是知識或技能,而是生命的碰觸和交流)。清彥真的做到了,他沒有太費力的「教」,孩子們卻「學」到終身受用的功課。
黃迺毓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