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百所大學經濟系指定課外讀物
這三本經濟學推理小說,是由兩位美國經濟學教授所合寫的,他們自1978年開始合作,至今完成三本,是經濟學界絕無僅有的大膽嘗試。三本書共同的主角是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亨利‧史匹曼,他在書中將遭遇離奇的兇殺案,而運用經濟學的常識推理,漂亮破案。
年輕有為的哈佛大學經濟系助教授丹尼斯‧高森,獲得了系上提名,正要展開終身教職的審核,但是擺在他眼前的卻是死路一條——高高在上的教評會駁回了提名,而高森自殺身亡。
一個機會成本問題:
他真的是自殺嗎?一位前途光明的年輕學者——不論是否留在哈佛,都有大好前景等著他——竟然會認為自殺的機會成本(考量到他未來可能的發展,這成本可說相當地高),比無法獲得終身職的情感成本要低,這樣的計算實在是匪夷所思。
還是效用問題?
然後教評會的兩位成員遭到謀殺,經濟系的亨利‧史匹曼教授很清楚,兇手就在委員會成員之中,但是哪一位傑出的教授,會因為謀殺一、兩個(或三個)同事而大幅提高效用(也就是幸福與快樂)呢?
媒體名家推薦
主角亨利‧史匹曼的長相和說話方式都很像傅利曼,差別只在他是在哈佛教書,而不是芝加哥大學。他總是把握每一個機會,解釋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他將如何解開教評會的謀殺疑案呢?這是基礎中的基礎,我親愛的薩繆爾森。——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MIT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個引人入勝、構局嚴謹又充滿趣味的懸疑故事,很難想像還有什麼比這更愉快、更不費力的方法,可以吸收到充分的經濟學知識。——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以低成本的方式學一點經濟學,本書達到了令人愉悅的均衡。——《華爾街日報》
史匹曼總是從個體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闡述人類的行為動機,理論與實際雙管齊下,揭露人性的脆弱、貪婪,而且會抑制野蠻的行為。供需法則是他口中『基礎中的基礎,我親愛的華生』,教評員就是他大展身手的貝克街寓所。除了諷喻的描述與娛樂性的內容,小說中充滿了極具啟發性的經濟學原理解說,和作者的前一部作品《邊際謀殺》一樣。就算你對凱因斯的理論不甚了了,只要是會用支票簿的讀者,都能夠盡情享受這本小說。——《出版人週刊》
遨遊在經濟法則的世界裡,這是一堂很輕鬆的經濟學課。在帶領讀者走向最後謎底的沿路上,作者以餵小朋友吃飯的耐心,一點一滴、一匙一哄地提供了相當於大一整年課程的資訊。——《開拓視野》,經濟諮商局雜誌(Across the Board The Conference Board Magazine)
《致命的均衡》纖細刻畫學術界的惡行醜態,佐以獨到的洞見,深入淺出剖析經濟學這門『憂鬱的科學』(the dismal science),讓我從頭到尾看得津津有味。——邁可‧M‧湯瑪斯(Michael M. Thomas),《綠色星期一》(Green Monday)及《硬錢》(Hard Money)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