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長序
北美文壇的盛事
當「北美作協網站」的創網主編姚嘉為向我提議,她願意花時間把任內四年來在網站上刊登過的內容,精選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編輯成一冊《縱橫北美──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文集,我馬上舉雙手同意。畢竟這些精采的作品雖然在網路上刊出過,但若沒有紙本印刷的書籍可以讓大家想看時就可以拿出來閱讀,是非常可惜的。
出版文集,首先得找家出版社,姚嘉為利用她在台灣的時間,找到「秀威」願意出版這本文集,和我商量過後,她立即著手開始選稿、編輯,同時進行徵求作者同意,花了大半年時間,收到五十一位作者的「同意書」,與秀威的編輯部開會洽談後,開始發稿,進入編排階段,希望趕在今年九月北美作協在拉斯維加斯舉行「會員代表大會」時,能夠出版發行。
《縱橫北美──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精選五十二篇文章,分成四類,各自成輯。輯一「話史:回首來時路」,有八篇文稿;輯二「采風:人文與自然風情」,有十五篇文稿;輯三「如晤:與名家面對面」,有十四篇文稿;輯四「融合:融入他鄉」,有十五篇文稿。這四輯五十一篇文章的內容,正好把北美華文作家從原鄉移居到北美他鄉「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整個過程寫了出來,都是很值得閱讀參考的內容。這部分詳細的說明就留給主編姚嘉為來給大家介紹。
北美作協網站現在由另一位作家蓬丹主編,仍是北美華文作家們發表作品的平台,也許以後可以每幾年出版一本精選文集,繼續把北美作協網站上刊登過的精華,用紙本印刷保留起來,做為北美文壇系列有意義的叢書。
感謝姚嘉為主編的辛勞,更要向所有為「北美作協網站」供稿的作者們,和曾經或仍在為「北美作協網站」貢獻心力的編輯們,說聲「謝謝」!
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會長 吳宗錦
二○一八年四月於加州洛杉磯
推薦序
「給你好看」 福澤文學眾生
「縱橫北美」,大有馳騁東西兩岸、氣吞北美山河的雄渾胸懷。此志何其壯哉!
「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充滿海外遊子追夢的浪漫、飽含異地奮鬥的勇氣和毅力。此心何其堅韌!
我曾在《書寫@千山外》代序中這樣寫道:「二十一世紀的北美大地上,有許多都市也展現著中華盛唐長安城繁華璀璨的光芒。這些城市中,散居著許多以華文為載體的文字工作者,他們來自台海兩岸三地,雖身處異鄉仍不捨祖先的文字和悠久寶貴的文學,不離不棄堅守這塊小小的『心田』,以熱誠、執著的筆辛勤耕耘著!」
文中這些不離不棄,堅守心田的勇者,就是各位看倌;以熱誠、執著筆耕的智者,就是本會文友。
各位展現在自身形成的特殊文化及文學上的特質,較之母國文化更開放、更自由、更寬廣,這種氛圍下,各位創造了繽紛多姿而又堅韌傲然的異域文學新生命!你們將思鄉懷舊的心緒昇華為奮鬥進取、腳踏實地的力道!
「北美作家協會文學網站」從二○一二披荊斬棘、克服萬難昂然創立,歷經多年的茹苦含辛、百折不撓,以堅持至今。這期間,我們看到每一位作協會員都抱持縱橫北美壯志,讓這網站壯大發光,大夥也不忘初心的為花果生根而辛勤筆耕。
時間無情,日子帶走無數春夏秋冬,也帶走一些同心灌溉網站的身邊好友,如夏志清教授、詩人紀弦、名作家喻麗清女士,懷念追思之餘,倍感他們留下的空谷餘韻,彌足珍貴!
時間可愛,歲月積攢無數人間真情,也沈澱許多文友彼此的相重相惜,當互相仰望和欣賞之際,眼前閃映的無不是字字珠璣、句句鏗然的華文美章,豐盛可喜!
星轉斗移,來到二○一八年,任世事無常、風雲詭譎,唯「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文學網站」的堅持不變,受到的關注不減。
為這網站灌注心血的園丁有嘉為、秀臻、士玲、林玲,繼有蓬丹等,從邀稿、集稿、編輯、網上作業,費心費神,犧牲奉獻的動力來自「給你好看」。
起心動念要「給你好看」的始作網站者,是當年北美作協副會長姚嘉為。無可置疑、不容否認的,她是自開始到此刻為這網站奉獻最多的人。
如今,網站精選集也在她精心籌編下出版了,可視為「北美華文作家協會作品大賞,書寫@千山外」的姊妹篇,不但再次見證北美作協的發展與成就,也為本協會叢書增添新猷──第一本網站精選文集,期待第二本、第三本、無數本的問世。
這是我們協會的喜事,也是全體會員可賀的成果!
感謝大家的勤奮灌溉,感謝嘉為辛勞運籌。
打開書頁,在「(輯一)話史:回首來時路」中,我們不難找到自己或身旁花果飄零的昔日身影,讓人感懷沉吟啊!
翻到「(輯二)采風:人文風情」,眼前的景致突然風光明媚起來,原來我們在飄零中處處有柳暗花明的呀!
細讀「(輯三)如晤:與名家面對面」,這是紀實文學的精彩篇章,引導著我們神領張愛玲、洛夫、張充和、瘂弦、張恨水等諸位先生的深邃世界。
讀至「(輯四)融合:融入他鄉」,很顯然地編者將「故鄉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轉化為「流不斷的綠水悠悠」,進而讓你體驗到用心志可以「彩繪靈魂之窗」,乃至達到「心安即是家」脫塵又入世的境界。
是的,你我在異域不但落地生根,而且開繁花結碩果了呀!
如此連結作者與讀者之間心心相印,加注文學與人生相成相輔的正向力量,編輯用心慈悲廣大,福澤文學眾生!
感謝所有作者,你孕育了本書的生命。
感謝所有讀者,你繁衍了本書的價值。
文末,再借用我曾寫過的一段文字作結尾:『「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結合歐洲、亞洲、南美、非洲、大洋洲等姐妹作協,有足夠條件成為一個世界文學史上從沒有出現過的全球華文文學代言人。
「代言人」是一個角色,不是虛擬的形象、是可以閱讀的載體,是世界華文文學精品發表的平台。
如今,你所看到的「北美華文作協網站」,便是我們通力合作搭建這巨大平台的第一步,任何偉大建築的起始,都是緣自一塊磚、一培土。
而,「北美華文作協網站」正是我們祈盼了許久的基礎工程第一培土。
唐代陸龜蒙有詩云「城上一培土,手中千萬杵。」這千萬杵都操在各位文友手中,讓我們以筆為杵,一起打造華文文學的長城!
在你我共同悉心努力下,這片奠基園地,必然越來越豐盛,越來越蓬勃!
祈盼他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
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前會長、北美作協網站創辦人之一 趙俊邁
寫於二○一八初春
主編序
北美華文文學行旅
北美作家生活於多元文化中,有國際的視野,以中文寫作。在北美居住日久,生活體驗和生命記憶逐漸與當地交融,能在中西文化間往返觀照。不論是題材,寫作關懷,視野與角度,都與國內作家不同,擁有自己的特色。
從這個認知出發,本書以歷史為經,從早年的華工、中國城、留學潮、移民潮到當代北美華人,建立主軸,以地理為緯,延伸到北美各地城市風情,自然和人文景觀,生活見聞,人生感悟,展示北美華文文學的風貌。
本書五十二篇文章,主要選自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網站二○一二年至二○一六年的散文,分為四輯:(一)話史:回首來時路,(二)采風:城鄉人文風景,(三)如晤:與名家面對面,(四)融合:融入他鄉。由北美作家現身說法,從四個面向,縱橫交叉,呈現北美華人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的過程。
(一)話史:回首來時路
回顧北美華人的來時路,從十九世紀修築鐵路的華工、淘金熱、中國城,到二十世紀的留學潮、釣運、移民潮、九一一恐怖攻擊,一向是北美作家關注的題材,這些作品見證了北美華人一路行來的生存環境。
十九世紀華工到北美修建鐵路,其後散落各地,聚居形成中國城。排華浪潮興起,華人遭受屠殺迫害。張錯從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內華達礦區的親身見聞切入,客觀呈現華人當時的處境。喻麗清寫懷俄明石泉排華大屠殺,不忘感謝伊文斯頓小鎮當年收留大屠殺倖存的華工,後來還蓋了中國廟。
五十年代留學潮開始,至二十世紀末而漸衰,不同時期的留學生各有其遭遇和掙扎,包括理想的追尋與幻滅,中西文化的差異,意識形態的衝擊,重新自我定位和價值觀重估,等等。
於梨華滿懷信心和夢想赴美留學,在舊金山下船後,陷入未曾料到的困境。憑著毅力和努力,扭轉自己的命運,這段經歷或許成為她後來創作留學生小說的伏筆。劉大任七十年代初投入保釣運動,放棄學位,事業夢想,多年列名黑名單中,始終無怨無悔。他自剖是受到柏克萊精神的影響,一個尋找烏托邦的過程。叢甦剖析海外華文文學,認為六十年代留學生文學蛻變為八十年代的新移民文學,有其時代必然性。
二○○一年,九一一恐怖攻擊發生,住在世貿中心不遠處的趙淑俠,寫下天崩地裂的震撼,和巨變後的感動。消防隊員和警察捨己救人,紐約人不再冷漠,不分族裔,四處捐款,集會,華人也到街頭贈送食品,已將紐約當作第二故鄉。
中國第一位留學生容閎長眠於美東的鄉村墓園中,與美國銀行家洛克斐勒,影壇皇后凱瑟琳‧赫本為鄰。美西的墓碑鎮十九世紀發現銀礦,世界各地來的淘金客,以牛仔和歐洲人為最多,也有中國人,墓碑上的「被中國人殺死」即為明證。我們看到了華人與當地人在北美交會的痕跡。
(二)采風:城鄉人文風景
北美作家從當地居民的視野和角度,描寫城鄉風情,深入有趣,且有新發現,與走馬觀花的觀光不同。
觀光客所至之處常是大城市,其實北美不少趣味小鎮令人驚喜流連。新墨西哥的古鎮聖塔非,滿城的阿堵壁建築,富於海灘沙堡的童趣。周遭山巒色彩斑斕,令名畫家歐姬芙一見傾心。喬治亞州的薩瓦那,建築典雅,氣象恢宏,充滿從容閒雅的南方風情,「每個角落都泛出古味」。南方莊園令人發思古幽情,但底層是當年黑奴的悲歌。乘遊輪遊覽阿拉斯加,只能看到極小部分,坐火車陸上旅遊,方能看到阿拉斯加的遼闊,獨特景觀和歷史。
為即將關閉的博物館辦追思會,人們身穿維多利亞時代喪服,宣讀訃告,回顧它的輝煌歲月,寧非異事?北美城市的中文譯名令人困惑,何以三旦寸是德州聖安東尼,積彩是底特律,滿地可是蒙特婁,喜丫頭是西雅圖,曼哈頓或曼哈坦,最早的譯名是民鐵吾?原來和該地的華人方言有關。
(三)如晤:與名家面對面
一九四九年後,不少中國知識分子到美國,如文化思想界領袖胡適,名作家張愛玲,當時身在美國的趙元任、夏志清、鹿橋、黎錦揚。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紀末,於梨華、白先勇、叢甦、張系國、劉大任、郭松棻、李渝、李黎、張錯、簡苑、韓秀、喻麗清、琦君、施叔青、紀弦、王鼎鈞、木心、瘂弦、洛夫、趙淑俠、趙淑敏,等名家先後到北美,二十一世紀有更多的名家來自兩岸。
北美人才濟濟,不同世代和地區的華人在北美相逢,因緣際會,親炙名家,寫下第一手的見證。張愛玲在柏克萊加州大學任職時,陳少聰是她的助理,劉大任的辦公室在她隔壁,寫下了和張愛玲近距離接觸的觀察感受。劉虛心追憶柏克萊時期的李渝,參加保釣運動,遊行示威,改編話劇,結婚,從中看到了保釣運動風雲流散的過程。
張明明寫父親張恨水,讓我們認識這位著名小說家的勤奮筆耕和愛國孝親的情操。孫康宜筆下的張充和,移居美國後,在耶魯教書法,追求藝術,安於淡泊,不慕虛榮。蘇煒寫張充和收藏的古墨,「有如一片歷史之海。墨裡有形,有色,有工藝技術,有文人寄託」,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國內讀者還不知道木心時,紐約主編副刊的王渝收到他的投稿,驚艷之餘,鼓勵他投稿台灣的副刊。還有葉嘉瑩、叢甦、鹿橋,等名家特寫,讀之令人回味無窮。
洛夫從溫哥華落葉歸根台灣前,以筆談方式接受林玲專訪,親自寫下他一生對詩歌創作的見解和經歷,二○一八年在台灣辭世,這篇專訪彌足珍貴。瘂弦訪問紀弦,非馬追悼紀弦,記下這位新詩現代派鼻祖的文學觀、詩觀、人生觀和言談笑貌。
(四)融合:融入他鄉
留學生和移民初到北美,人生地不熟,忙於安頓,加強語言能力,應付繁重課業,打工賺取生活費,前途充滿未知數。中西文化差異帶來文化震驚,價值觀受到衝擊,需調整適應,有漂泊和疏離感。
終於在某個城鎮安身立命,居住日久,驀然驚覺,生活方式和觀念已漸漸融入當地。生活悠然自在,和本地人來往,一家一菜聚餐,和老美一起登山,運動,有些作家和主流作家有了交集。
莫非參加國際短篇小說大會,以英文朗誦自己的作品,在會場與不同國家的作家或來自原鄉的作家交流,十分愉快,感到自己如同一座橋樑。
張燕風以清明上河圖中的開封城為背景,與美國作家合寫一個中國孩子和猶太孩子在這裡相遇,成為朋友的故事,希望不同種族的孩童年幼時即能建立信任和友誼。
作家從居住者的角度深入描寫城市變遷和個人變遷,大邱將兩者交織書寫,呈現一家三代居住底特律三十年後,已經落地生根。
編選本書期間,我重讀不少作品,對海外華文文學的特色有了進一步的體認。
十九世紀北美華工血淚史是北美作家關注的題材。這項浩大的寫作工程,需要先蒐集得之不易的中外史料,接著親自走訪當地。張錯沿著加州四九號公路,走一趟華工當年的足跡,喻麗清走訪北加州早年華人聚居之地。背後的動力來自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懷。
多重文化身分讓北美作家得以在東西文化間往返觀照,豐富了書寫的層次。全球化時代,資訊豐富,天涯若比鄰,加上旅遊方便,返鄉容易,有取之不盡的題材,可讓作家發揮創意,追尋自己的風格。
在此向趙俊邁前會長和吳宗錦會長深致謝忱。沒有趙會長的大力支持,不會有北美作協網站的創立,沒有吳會長的慨然允諾,不會有這本北美作協網站精選集的問世。
回顧二○一二年,趙俊邁會長上任,我向他提出架設北美作協網站的構想—在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的組織架構上,搭建一座網路平台,發表北美作家作品,傳遞北美各地文壇消息,從北美發亮,發聲,傳送到世界各地。他當下表示支持,並向紐約僑教中心申請經費,很快獲准。我採用《紐約客》清新、亮眼的網頁風格,完成設計,請網頁公司撰寫程式。《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網站》於二○一二年七月誕生。
網站以文學雙月刊的型式,精選佳作,定期更新,園地公開,鼓勵新秀。內容有作家專輯、小說、散文、新詩、文藝評論、報導文學等,展現了北美作家豐瞻多元的創作特色,後來驚喜發現,網站也具有蒐集北美文學史料的功能。
吳宗錦會長上任後,我向他提出構想,從網站中精選二○一二年至二○一六年的佳作,出版第一本北美作協網站精選集,讓網站上的精采文章存之久遠,不致隨風而逝。很幸運得到吳會長鼎力支持,開始積極展開編選工作。
感謝網站編輯部當年合作的三位夥伴──紐約作協前會長李秀臻、加州詩人林玲和華府作協前會長傅士玲,再度答應合作。我們開了無數次編輯會議,發現二○一二年至二○一六年網站上刊登的文章數以千計,從中篩選,絕非易事。編書經驗豐富的士玲建議先訂定主軸,再進行篩選。可惜後來士玲另有任務,無暇參與本書編務,仍不吝提出建議,在此表達由衷的感謝。
姚嘉為 二○一八年春 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