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成為臺灣的法布爾
徐渙之
又看到一本令人振奮而值得推薦的好書!能夠將逐漸被人淡忘的蠶寶寶及其家族以嶄新豐富的內容介紹給大家認識,並明確指出利用上的盲點,也提供解決方法,尤其是許多與我不謀而合的正確理念,均足以顯現作者謝宗宇先生是如何地用心與細膩!除了敬佩之外,也期待這本有內涵又實用的著作,會帶給昆蟲科普教學更多的福祉。
大多數人都有飼養蠶寶寶的經驗,當他們眼看著蠶寶寶不斷進食,一天一天地長大,那是何等的歡樂與期待!然而一旦到了終齡幼蟲,也常會眼看著牠們一隻一隻地死去,那又是多麼令人傷心與失望!而最無奈的居然是勤於照顧,繁殖過剩而食量倍增,為了這些小生命,家長四處張羅桑葉而疲於奔命,最後只得含淚地走上棄養一途,使得養昆蟲做功課的樂趣盡失,變成不尊重生命的負面教育。這種學生養蠶家長忙、桑葉不足蠶兒亡的悲痛場景,幾乎年年都在重演。飼養的意義與責任、飼養的技術、觀察與記錄方法、桑葉的取得、繁殖過剩等諸多問題,長久以來缺乏完善的規範與設計,使得許多有飼養經驗的人難免談蠶色變、視同夢魘。
多年來,在無數次的演講或授課中,無論所面對的是國小的學童或是社區大學的學員,我常會以「蠶寶寶的一生共蛻幾次皮」為題來測試學生程度,結果大都未曾獲得滿意的答案。從這個簡單題目所得到的回應,就足以證明長期以來國小的昆蟲教學不夠踏實,連最基本的生活史記錄都不完整,或許是師資有所不足,但這並不完全是他們的責任,因為早期的師範體系對國小老師的養成教育,有關昆蟲教學這一環,向來就非常欠缺。
其實,對於教案設計、桑葉供應、活體回收機制,只要規劃配合得當,不但替老師和學童解決了問題,也將為業者找到商機。為了考驗自己的構想,我曾經利用家中有限的空間,獨力累代飼養大量蠶寶寶,除了親身體驗到數量增殖至一萬六千多隻時所面臨難以想像的壓力,也證明了構想的可行性,更為自己上了一課,學習如何尊重生命。此外,也在無意間見識到不同品系雜交所生後代的有趣變化。
昆蟲的種類豐富、繁殖量大、世代短、體型小、形態變化多、生態習性各異其趣,因為具有這些特色,在飼養上與其他動物相較,易於選種、存活率高、省時、不占空間、攜帶方便、有助於增進觀察力與培養耐性等優勢十分顯著,極適於當教材。臺灣的昆蟲種類特多、密度高,素有世界昆蟲寶庫的美譽,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讓昆蟲教材之取得,比其他地區更為容易,花費也較低,但國人多未懂得珍惜,也不知如何永續利用。近年來,受到日本寵物昆蟲熱潮的感染,市面上充斥著未經許可的外來昆蟲活體,至於本土的昆蟲,僅有少數明星物種受到青睞。當學童明知購買、飼養這些「偷渡客」有所不妥,還心虛地去體驗「做虧心事」的感覺,就會漸漸失去應有的真誠,而無視法律與生態倫理的規範,對未來人格發展負面影響頗大。當我們不敢寄望把關單位(例如動植物防檢局)有所作為時,只好期待教育當局、良心學者、保育團體針對外來昆蟲的問題廣為宣傳,導正認知改善風氣。
飼養非在地的野生昆蟲,常有不可預測的生態風險,而家蠶因為不能適應自然環境,也就沒有破壞生態方面的顧慮,雖然少了環境教育功能,其安全與方便卻是無從取代。
養蠶做功課的主要目的是要指導學童學習使用科學的方法與務實的態度去觀察記錄,包括發育、變態、行為、生老病死等整個成長過程,而不只是在乎養出白白胖胖、多子多孫的結果,這樣才能激發學童的智能。本書不單只是一本教人飼養蠶寶寶的教科書,也適合應用於多種昆蟲或小型節肢動物的飼養,其內容具體而微,讓供應者、老師、家長有準繩可以依循,知道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讓學童可以放心飼養。有了這本書,讓我更具信心繼續從事「用昆蟲當教材、養昆蟲做功課、打基礎變專家」的推廣工作,期待後進們一個個都能成為臺灣的法布爾,為生態保育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