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對推理的認識,毫無意外地從福爾摩斯和亞森羅蘋開始。
幼年時閱讀和消磨時間幾乎畫上等號,那也是一個甚至連「謎」、「殺」、「推理」、「死亡」的字面意義都尚不了解的年紀,文化中心圖書館的福爾摩斯和亞森羅蘋,書冊封面總是皺皺爛爛的,大多無法外借,我一本本的翻閱完全集,卻也毫無意外地過目即忘。
對於推理,恐怕是名偵探柯南和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這兩部動畫最令我深刻。我猶記得對黑衣人面孔的邪笑、血腥的畫面、屍體僵硬而詭異的面部表情所感到驚懼而噩夢頻頻,回想起來,推理似乎沒有帶給我太多的「樂趣」,它對我的意義,可能只是增強了我對恐怖的認知。
到了大學,我把研究興趣放在明代的戲曲理論,對現當代的閱讀極少,更不用提推理小說。直到大三選修了「大眾文學」,這門課由黃宗潔老師授課,我仍記得期末時我繳交了一份書評,寫的是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的《屠宰場之舞》。那時豈有什麼古典推理、冷硬派、本格……的概念,但書裡的那句「我們從古至今都一個樣,沒有變得更好,也不會變得更好」卻隱隱地使我覺得哀傷,以及恐懼。
人性的惡意固然成為噩夢的各種素材,但經過這些之後,我們身處的環境、社會、世界,是不是真的遠離那樣的惡意,或者其實,並不會變得更好?
進入研究所後,我原在中文所繼續明代的研究,因緣際會下轉入華文所就讀,原本做的是性別與身體,直到後來同樣在黃老師於研究所開設的「城市與大眾文學研究專題」中,再次遇見「推理」。
然而這次,打動我的並不是歐美或日本的推理,而是台灣本土推理。
林佛兒的〈東澳之鷹〉,是我這輩子所閱讀的第一篇台灣推理小說,那時我用了兩週的課程討論時間,提出「東澳」在推理敘事中究竟能不能置換的問題,老師並未阻止我的多言與反覆,反而鼓勵我朝此面向持續閱讀與觀察。
或許,這才是我與推理正式的相遇。
台灣推理文學的研究,一直都是當代台灣文學研究中比較闕如的一塊,前行研究者如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的陳國偉教授,對二OOO年後台灣新推理作品的閱讀與分析,是現存相當重要且極具創發性的成果。
本書原為我於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研究所就讀時提出的畢業論文,其寫作受到前行研究的啟發甚多,並嘗試將論述的焦點,凝聚在「本格復興」前的台灣推理小說創作之中,透過「在地性」的視角,嘗試對「台灣推理」中自然隱含的地理空間與地域性特質,進行理論化的探論。
作為一個起初對歐美推理幾乎毫無概念,直接選擇台灣本土推理作為研究範疇,卻又沒見過幾篇作品的研究者,完成這本書其實相當惶恐,卻也因大量的閱讀,感到前所未有的樂趣與滿足。在其過程中,尤其感謝黃宗潔教授的指導,每次與老師討論議題,都能開啟不同面向的思考;也感謝東華大學華文系吳明益教授、李依倩教授、楊翠教授、劉秀美教授、元培科技大學應英系林宛瑄教授的悉心指正與提點,以及東華大學中文系吳冠宏教授、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彭維杰教授為我作序,幾位教授不僅提供寶貴的意見,更給予我許多鼓勵與支持,使這本書最終的呈現得以更加完善。
於撰寫過程中,亦感謝台灣推理作家呂仁先生慨允提供重要的研究資料與文本。也謝謝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以及彥宇和所有至交好友的陪伴。
我在東華已近第十一個年頭,特別感謝東華大學中文系、華文系的優秀教師們,徜徉在老師們的知識講授與引導,更豐植自我的學術能量,同時也謝謝秀威出版公司提供出版機會,伊庭、書豪、加宜的費心協助。學術研究的道路本是不易且漫長,學位論文的出版,雖然不見得具有什麼特殊的價值,但也希望通過此途徑,砥礪自己持續進行學術研究,嘗試開展出更好的成果,對學術界有些許貢獻。
民國一○四年九月
花蓮 壽豐 吳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