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雖然這個問題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個匱乏感最為強烈的時代。在豐裕的物質之海,人類卻因匱乏而窒息。
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供給被無限擴大,需求也被無限擴大,但是個人的資源並沒有相應提高,人的「匱乏感」因而大幅提昇。為了生產,人被無情地驅策,不斷提高產能;為了消費,人要賺更多的錢,去滿足需求與慾望。
人為何總在最後期限之前才把事情完成?貧困為何讓人難以脫身?組織企業為何陷入四處救火的困境?為錢發愁的人為何較難控制衝動?孤單的人為何不容易交到朋友?這些問題看似毫不相關,但是在背後,作者看到同樣的原因:人的生產力與消費力不斷受到剝削。換言之,人不斷處於匱乏之中。
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以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行為經濟學是認知心理學與經濟學的新領域,探討人在什麼認知之下做了什麼決定,不管是在臉書上按了「讚」,還是決定購買(或不買)某個東西,都有心理學的基礎,也有經濟學的意義。《匱乏經濟學》以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研究、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趣案例,提供了理解的新方式,也告訴個人與組織要如何管理匱乏。
專文導讀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林明仁
國際知名專家推薦
丹尼爾‧康納曼 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理察‧塞勒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推力》共同作者
凱斯‧桑思坦 《推力》共同作者
史帝文‧李維特 《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各界好評
《匱乏經濟學》讓我們知道,屆時收入下滑甚至失業的人都會出現認知頻寬不足的現象,任何重視社會正義的民主政府都該為不幸的人民伸出援手。另外,在疫情緊繃時,各國也出現了治理潰敗的現象,要避免進入本書提到的「匱乏模式」而陷入惡性循環,也考驗著政治家的智慧!──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這是一本成功的祕訣。一位是行為經濟學家,加上一位認知心理學家。兩人在各自的領域都是領頭羊,然後讓他們的創造心靈互相激盪,就一定會寫出一本好書。讀者眼前是一本充滿創見、易讀又發人深思的書。一個想在法律事務所晉升合夥人的單親媽媽和一個把半數收入用在繳利息的農婦有什麼共通之處?答案就是『匱乏』。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匱乏以種種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了我們。──理察·塞勒(Richard H. Thaler),《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共同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非常有啟發性......穆蘭納珊和夏菲爾做出重要、新穎的、巨大的貢獻。──凱斯.桑思坦(Cass R. Sunstein),《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共同作者
《匱乏經濟學》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充滿了新的想法、奇妙的故事和簡單的建議,這些都可能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D. Levitt),《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是各自學科領域中的明星,兩者的結合大過於在各自領域發展的總和。他們一起設法結合科學的嚴謹性以及人類在困境下的扭曲觀點。他們的作品呈現一種獨到的感覺:這是我在該領域所見過最好的心和腦的組合。──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具洞察力、有說服力,而且完全原創,《匱乏經濟學》是一本你買再多也不夠的書。對於那些沒有時間閱讀的人來說,這是必要的閱讀。──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學教授、《快樂為什麼不幸福》 作者
《匱乏經濟學》巧妙融會了故事與學術研究,讓讀者了解到匱乏的感受會窄化眼界、扭曲判斷。它對個人發展與公共政策極有啟發。──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關於貧困對認知的影響,以及對我們生活中做出選擇的能力等方面,穆蘭納珊和夏菲爾提供開創性見解。──薩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作家、學者和外交官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展示了匱乏的邏輯如何適用於富人和窮人、受教育者和文盲,或是亞洲、西方、西班牙和非洲文化。他們提供的見解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個人行為,並為公共政策解決方案開闢一個全新的局面。驚人的成就!──安妮·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新美國基金會現任主席及執行總裁
『匱乏』其實是個好消息,因為某程度上我們可以設計方案來解決問題。匱乏概念的特別有用之處在於,它是包羅萬象的;只要減輕這種負擔,人們將更能應對其他狀況。──《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本書另闢蹊徑,探討貧窮對人的認知以及選擇能力的影響──《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本書統整各家探討匱乏心智架構的理論,其範圍之廣、企圖心之大,尚屬少見。」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引人注目且重要的一本書......《匱乏經濟學》可能會改變你如何看待根深蒂固的貧困以及自己的能力(或無能力),來完成你所需的工作......對於那些想了解自己給自己挖了坑、又爬不出來的人來說,這是一本方便的指南,無論是在金錢、人際關係還是時間上。──《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的工作重點是,我們所有人都可能經歷不同類型的匱乏,伴隨著同樣狹窄的注意力和在其他地方失去注意力的代價。──《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考察事物匱乏首先如何激發創意和生產力的集中與爆發──思考迫在眉睫的截止日期如何激勵我們。但是,長期的匱乏可能會導致固執己見,阻礙我們的決策.......少不必然更多。──《發現雜誌》(Discover Magazine)
『匱乏』肯定會流行並引起討論,因為它打到痛點。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匱乏,書中引用的研究可能會改變每個讀者的世界觀。──《美國科學家》科學家書架」
迅速剖析可能改變生活的主題。──《超時》雜誌(Time Out London)
對一個重要的新經濟學分支進行了簡潔,易懂且有趣的機智介紹。──《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
根據這份關於《匱乏經濟學》的啟示性論文,為爭取充足的資源(時間、錢、食物、陪伴)而進行的鬥爭,會使人們的思率更集中,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會更糟......作者透過大量有趣的研究來支持他們清晰且易於理解的論點......並將其應用到令人驚訝的推力中,這些推力可以解決醫院人滿為患到經濟弱勢的一切問題......有見地!──《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