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
  • 電子書
匱乏經濟學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436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匱乏經濟學 (電子書)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 定價:380特價:300
  • 特價再79折:237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31日止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國際知名經濟學者 齊聲讚譽●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雖然這個問題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個匱乏感最為強烈的時代。在豐裕的物質之海,人類卻因匱乏而窒息。

  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供給被無限擴大,需求也被無限擴大,但是個人的資源並沒有相應提高,人的「匱乏感」因而大幅提昇。為了生產,人被無情地驅策,不斷提高產能;為了消費,人要賺更多的錢,去滿足需求與慾望。

  人為何總在最後期限之前才把事情完成?貧困為何讓人難以脫身?組織企業為何陷入四處救火的困境?為錢發愁的人為何較難控制衝動?孤單的人為何不容易交到朋友?這些問題看似毫不相關,但是在背後,作者看到同樣的原因:人的生產力與消費力不斷受到剝削。換言之,人不斷處於匱乏之中。

  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以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行為經濟學是認知心理學與經濟學的新領域,探討人在什麼認知之下做了什麼決定,不管是在臉書上按了「讚」,還是決定購買(或不買)某個東西,都有心理學的基礎,也有經濟學的意義。《匱乏經濟學》以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研究、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趣案例,提供了理解的新方式,也告訴個人與組織要如何管理匱乏。

專文導讀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林明仁
 
國際知名專家推薦


  丹尼爾‧康納曼 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理察‧塞勒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推力》共同作者
  凱斯‧桑思坦 《推力》共同作者
  史帝文‧李維特 《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各界好評


  《匱乏經濟學》讓我們知道,屆時收入下滑甚至失業的人都會出現認知頻寬不足的現象,任何重視社會正義的民主政府都該為不幸的人民伸出援手。另外,在疫情緊繃時,各國也出現了治理潰敗的現象,要避免進入本書提到的「匱乏模式」而陷入惡性循環,也考驗著政治家的智慧!──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這是一本成功的祕訣。一位是行為經濟學家,加上一位認知心理學家。兩人在各自的領域都是領頭羊,然後讓他們的創造心靈互相激盪,就一定會寫出一本好書。讀者眼前是一本充滿創見、易讀又發人深思的書。一個想在法律事務所晉升合夥人的單親媽媽和一個把半數收入用在繳利息的農婦有什麼共通之處?答案就是『匱乏』。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匱乏以種種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了我們。──理察·塞勒(Richard H. Thaler),《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共同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非常有啟發性......穆蘭納珊和夏菲爾做出重要、新穎的、巨大的貢獻。──凱斯.桑思坦(Cass R. Sunstein),《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共同作者

  《匱乏經濟學》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充滿了新的想法、奇妙的故事和簡單的建議,這些都可能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D. Levitt),《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是各自學科領域中的明星,兩者的結合大過於在各自領域發展的總和。他們一起設法結合科學的嚴謹性以及人類在困境下的扭曲觀點。他們的作品呈現一種獨到的感覺:這是我在該領域所見過最好的心和腦的組合。──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具洞察力、有說服力,而且完全原創,《匱乏經濟學》是一本你買再多也不夠的書。對於那些沒有時間閱讀的人來說,這是必要的閱讀。──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學教授、《快樂為什麼不幸福》 作者

  《匱乏經濟學》巧妙融會了故事與學術研究,讓讀者了解到匱乏的感受會窄化眼界、扭曲判斷。它對個人發展與公共政策極有啟發。──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關於貧困對認知的影響,以及對我們生活中做出選擇的能力等方面,穆蘭納珊和夏菲爾提供開創性見解。──薩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作家、學者和外交官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展示了匱乏的邏輯如何適用於富人和窮人、受教育者和文盲,或是亞洲、西方、西班牙和非洲文化。他們提供的見解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個人行為,並為公共政策解決方案開闢一個全新的局面。驚人的成就!──安妮·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新美國基金會現任主席及執行總裁

  『匱乏』其實是個好消息,因為某程度上我們可以設計方案來解決問題。匱乏概念的特別有用之處在於,它是包羅萬象的;只要減輕這種負擔,人們將更能應對其他狀況。──《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本書另闢蹊徑,探討貧窮對人的認知以及選擇能力的影響──《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本書統整各家探討匱乏心智架構的理論,其範圍之廣、企圖心之大,尚屬少見。」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引人注目且重要的一本書......《匱乏經濟學》可能會改變你如何看待根深蒂固的貧困以及自己的能力(或無能力),來完成你所需的工作......對於那些想了解自己給自己挖了坑、又爬不出來的人來說,這是一本方便的指南,無論是在金錢、人際關係還是時間上。──《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的工作重點是,我們所有人都可能經歷不同類型的匱乏,伴隨著同樣狹窄的注意力和在其他地方失去注意力的代價。──《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考察事物匱乏首先如何激發創意和生產力的集中與爆發──思考迫在眉睫的截止日期如何激勵我們。但是,長期的匱乏可能會導致固執己見,阻礙我們的決策.......少不必然更多。──《發現雜誌》(Discover Magazine)

  『匱乏』肯定會流行並引起討論,因為它打到痛點。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匱乏,書中引用的研究可能會改變每個讀者的世界觀。──《美國科學家》科學家書架」

  迅速剖析可能改變生活的主題。──《超時》雜誌(Time Out London)

  對一個重要的新經濟學分支進行了簡潔,易懂且有趣的機智介紹。──《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

  根據這份關於《匱乏經濟學》的啟示性論文,為爭取充足的資源(時間、錢、食物、陪伴)而進行的鬥爭,會使人們的思率更集中,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會更糟......作者透過大量有趣的研究來支持他們清晰且易於理解的論點......並將其應用到令人驚訝的推力中,這些推力可以解決醫院人滿為患到經濟弱勢的一切問題......有見地!──《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森迪爾‧穆蘭納珊 Sendhil Mullainathan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曾獲頒麥克阿瑟「天才」獎,對於行為經濟學的著迷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並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在現實中,協助創立了非營利組織ideas42。工作之餘的嗜好包括打棒球、上Google瀏覽搜尋和修理古董濃縮咖啡機。
 
埃爾達‧夏菲爾 Eldar Shafir


  出生在以色列,長居美國,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開設決策、認知科學與行為經濟學的課程。他是ideas42的共同創立者兼科學總監。
曾任判斷與決策學會會長(Society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羅瑟‧塞吉基金會行為經濟學圓桌會議(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ehavioral Economics Roundtable)成員,加拿大高等研究院(Canadi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Research)資深研究員。他也是美國白宮與財政部顧問。夏菲爾是古根漢獎學金得主,被《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 Magazine)選為二○一三年「全球百大思想人物」(100 Leading Global Thinkers)。

譯者簡介

謝樹寬


  彰化員林人,1968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曾任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新聞節目製作人。喜歡跑步、看棒球、掛網路、填字遊戲。譯有《匱乏經濟學》《窮查理的智慧語錄》《金融能否拯救世界?》《胡思亂想的爆發力》等書。
 
 

目錄

導讀 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 林明仁
前言  

第一部分 匱乏的思維模式  
1. 聚焦與隧道效應  
2. 認知頻寬稅負  

第二部分 匱乏製造匱乏  
3. 打包與寬鬆  
4. 專業  
5. 借貸與近視症  
6. 匱乏陷阱  
7. 貧窮  

第三部分 針對匱乏的設計  
8. 改善窮人的生活  
9. 組織的匱乏管理  
10. 每日生活中的匱乏  

結語  
致謝
 
 

導讀

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


  過去十年來,行為經濟學可說是終於撥雲見日,大放異彩。二代教父塞勒(Richard Thaler)在二○一七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奠定此一領域在主流經濟學界的地位。二○一九年的三位桂冠克里莫(Michael Kremer)、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杜芙若(Esther Duflo)雖是因將實驗方法帶進發展經濟學而獲獎,但在他們尋找哪些對抗貧窮的理論能通過科學檢驗的過程中,行為經濟學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究竟什麼是行為經濟學?傳統的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會仔細分析前因後果,經過縝密的計算後,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卻不是如此:面對困難的問題時,人們經常傾向使用簡單但不完美的解法。行為經濟學的祖師爺、二○○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把這個抄心智捷徑(mental shortcut)的傾向稱為捷思法(Heuristics)。由於人們做決定時處在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狀態,態度前後不一,該做的事卻又一直拖延,事後才來懊惱悔恨的錯誤決策一再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古人有云:「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天有蟲多有雪,讀書最好在明年」可為明證。

  在洞察人性的弱點的前提之下,行為經濟學在過去三十年透過整合心理學、腦神經科學以及個體經濟學的洞見,對人們下決定時會出現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的理解,有了大幅度的進展。這個探索不只是為了滿足智識上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只要認知偏誤是系統性的,我們就有機會對症下藥,找出對應的政策加以撥亂反正。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的政府部門,在過去五年間都陸續成立行為洞察小組(behavioral insight team),就政府與社會大眾所在意的問題,提出許多看似輕巧、卻產生巨大改變的作法。舉例來說,只要在繳稅通知單加上「社區的其他人95%都已繳完稅」,遲繳比例就會下降;改變學校餐廳擺放健康食物的方式,小朋友就會多選擇蔬菜;先指定幾檔退休金,再讓員工可以自由更換,就可以增加退休金投資的比例;核發駕照時,將駕駛人預設為器官捐贈者,若不想要可以馬上退出,也大幅增加器官捐贈者的比例。對行為經濟學的政策意涵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塞勒與桑思坦(Sunstein)所出版的《推力》(Nudge)一書。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產生認知偏誤?會造成什麼後果?我們又有什麼對應之策?這是兩位中生代頂尖學者寫作本書的初衷。他們選擇了匱乏(scarcity)這個概念做為切入點,也是一詞雙關。在主流經濟學中,匱乏(經濟學教科書常翻譯成「稀少性」)是最基本的假設。

  資源若沒有稀少性,就不用選擇,理性當然也派不上用場。但主流經濟學的模型強調的是在實體資源的匱乏(physical scarcity)情況下做理性選擇,鮮少討論人們做決策時心智上所付出的成本(mental cost)。換句話說,正因「好好想事情也是很累的!」人們才會想要在思考上偷懶走捷徑,「大家都這樣啊!」「以前不都這樣做?」「話這樣講聽起來好舒服,應該可以相信吧?」也因此經常做出無效率的決定。更進一步來說,當外在資源條件變得更加匱乏時,決策時的心智過程也會跟著改變,這些認知偏誤的扭曲也就更被放大。

  在本書的第一章,兩位作者以聚焦(focusing)跟隧道(tunneling)效應來描繪這個過程。參加料理鐵人的廚師在三個小時之內想出她的招牌名菜,顯示創意是匱乏的時間與經年累月的經驗交互作用的產品。兩個小時的開會,通常前面一個半個小時都是「盍各言爾志」,最後發現還剩半小時,大家突然活力增強,也就有比較實際的進展(當然議而不決的會也不在少數),作者們把這過程稱做「專注紅利」。不過匱乏也不一定都帶來正面的效果:趕不上進度的學生,被債務纏身的窮人,都是匱乏導致不利後果的好例子。再舉例來說,當消防員接到任務時,不但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火場,也要同時對從火場結構到如何滅火做出計畫。專注紅利讓他們對這些事得心應手,但代價就是他們對其他事情幾乎完全忽略—包括自身的安全,也因此車禍(如沒綁安全帶被甩出消防車外)是美國消防員的第二大死因!匱乏引發了隧道效應,擄獲我們的心智,讓我們的注意力只能處理手邊「最緊急的匱乏」,是本書要強調的第一個重點。

  【未完,請續見本書「導讀」】

◎林明仁(台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87698
  • EISBN:97895732876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書籍延伸內容

周思齊:「原來打棒球可以這麼帥!」|【遠流】參展電子書,兩本75折!

會員評鑑

5
7人評分
|
7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4/02/26
貧窮的本質與匱乏

■ 提要

在消費主義下,供給被無限擴大,需求也被無限擴大,但是個人的資源並沒有相應提高,人的「匱乏感」因而大幅提昇。為了生產,人被無情地驅策,不斷提高產能;為了消費,人要賺更多的錢,去滿足需求與慾望。

人為何總在最後期限之前才把事情完成?貧困為何讓人難以脫身?組織企業為何陷入四處救火的困境?為錢發愁的人為何較難控制衝動?孤單的人為何不容易交到朋友?這些問題看似毫不相關,但是在背後,作者看到同樣的原因:人的生產力與消費力不斷受到剝削。換言之,人不斷處於匱乏之中。

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以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 心得

我認為這本書相當適合被與《窮人的經濟學》和《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共同閱讀。
如我之前所寫的文章《貧窮的本質是懶惰?不!是意志力的消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提到在貧困地區接種疫苗實驗。這些貧窮的家長不願意帶孩童接種,因為帶兒童至醫療機構將花費半天時間,故他們不將此事視為優先事項。但若在村落除了提供臨時站點,發放少量糧食扁豆,變得大幅提升接種率。

重點在認知頻寬的窄化 (飢餓感、手頭拮据) 後陷入隧道,無法去分辨各種選擇。但人本來就無法次次作出正確選擇,重點在藉由省思意識到錯誤後,有意識地去改變、拓展認知頻寬。
展開
user-img
Lv.3
5.0
|
2023/05/02

這本書討論的主題很有意思,匱乏基本上會造成惡性循環,窮人很難跳出貧窮圈,給他一筆錢也無法改變什麼。
存不住錢的人或老覺得時間不夠,效率差的人看了會有共鳴。
翻譯的功力深厚!整本書翻的很順暢易讀!
展開
user-img
Lv.7
4.0
|
2022/07/11

談匱乏感會窄化認知頻寬,認知頻寬窄化之後會影響行為模式,並且形成一種回饋迴路,讓人跳不出這種惡性循環。例如,一再借貸、不健康的飲食、工作過勞。

論述與實驗設計著重於呈現匱乏感如何窄化認知頻寬,例如在飢餓感、截稿壓力、手頭拮据的情況。但我反而覺得,真正匱乏(稀缺)的是人的認知頻寬,因為人的大腦能力本來就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外在的匱乏會更加佔用這個有限的資源,觸發一種心智模式,如身處隧道一般,只能思考隧道內的事,完全忽略隧道外的事。可以說外在的匱乏是觸發隧道模式的充分條件。當人跳不出這個隧道模式的時候,他的行為就是一再重複同樣的模式。

如果把匱乏看作是觸發隧道模式的充分條件,那麼我們可以思考如下:
(1) 是否還有其他可觸發隧道模式的充分條件?例如上癮的情況也很類似,心智會進入隧道模式並產生重複行為。但若把上癮解釋成匱乏感的一種,有些怪怪的,可能會把匱乏感這個概念過度延伸。不如把重點放在隧道模式,可能在多種情況下被觸發,例如匱乏感、上癮都是充分條件。

(2) 如何擴充認知頻寬?當我們的認知頻寬越有餘裕,就越不會陷入隧道模式。作者提到幾個有趣的點,例如不選擇的自由,當你不用費神做選擇的時候,你就不會佔用認知頻寬。

作者也稍微觸及,節儉到底跟匱乏與餘裕有沒有相關?我覺得是有趣的議題,應該可再深入探討,例如節儉、禁慾主義究竟是擴充認知頻寬的餘裕,還是壓抑匱乏感?

如果這種餘裕有賴於心智的彈性,那麼壓抑匱乏感並不是長久之計。心智的彈性應該是在各種選項之間都有轉圜的餘地,並且還有忽視選項的能力,也就是不選擇的自由。這個問題在消費主義當道、資訊過載的時代,應該蠻重要的,因為真正匱乏(稀缺)的是人的認知頻寬。

(3) 如何跳出迴圈模式?我覺得這本書的主要貢獻在於研究貧窮的行為模式,以及社會福利如何設計。這些考量都是為了跳脫惡性循環的迴圈模式。換個角度看,觸發的因素(例如貧窮)無法短期內排除,但是外部因素的介入可以打破這個循環。

然而我們日常所面對的迴圈模式可能又是另一種,並不是像赤貧、飢餓這類「剛性」的匱乏因素。雖然作者最後有談到組織與個人面,但我覺得不夠深刻,或許這不單是談匱乏感可處理的問題。如果我們要跳出負面的迴圈,就需要知道正面的迴圈是什麼,關於這一點,最近讀的《卡片盒筆記》其實談得不錯,它就是在談卡片盒筆記法作為正面的迴圈。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2/03/05
劇透警告

把匱乏感的成因論訴後,再分析其帶給我們的優缺點,除了正面幫助外,更講明了負面效應帶給我們的時間、金錢、空間等等匱乏的惡性循環。
幫助我思考,為何要為自己創造餘裕,並如何創造餘裕。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1/25
劇透警告

為何總覺得「錢不夠用」?為何總在追趕進度?為何總是有愛的飢渴症?《匱乏經濟學》這本書可以讓人突破迷思,引導思考如何避免陷入匱乏 的僵局。

匱乏(Scarcity),指的是擁有的比感覺所需的還要少。當我們覺得自己有的東西太少時,心理會發生什麼情況,而它又如何塑造出我們的選擇和行為?

匱乏的「優點」,是某些狀況下可提升表現,一旦時效急迫,它會讓我們的注意力專注,以最有效方式運用手邊有的資源,不管是用在工作或是享樂,將心力投注在一件事情上,就能獲得 #專注紅利,更有效率地使用金錢跟時間。

以「時間」為例,一般人都習慣在deadline前趕工的經驗,這時注意力特別集中,也變得謹慎,因為根本沒有出錯的餘裕。

書中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有些物品,我們可能會因為「認為之後會用到」而預先購買(儲備),但在金錢匱乏的人眼中,也會把這個「之後會用到」的可能性計算進去,假如認為將來用到的機會其實不高,金錢匱乏者就不會購買。

但匱乏也會 #弱化表現,甚至引發後續問題,第一種是「隧道視野」,就像是進入一個隧道一般,造成「注意力窄化」(無法注意到視野中心之外的刺激),而忽略掉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甚至挖東牆補西牆。

匱乏會帶來的第二種負面影響是「#認知頻寬稅負」,由於匱乏會攫取我們的注意力,因此我們會不由自主地一直想到匱乏的資源,書中研究顯示在匱乏狀態下,流動智力與執行控制力都有所減損,這意味著兩件事:1. 匱乏時往往難以做出正確或者理性的決策。2. 匱乏時相當難以遵照計畫行事。

因為匱乏感是不由自主的,它會俘虜我們的心智,也會損害到我們對其他事物專注的能力,還會窄化視野,看不到生命中更重要的事。匱乏是個人將許多重大顧慮糾結在一起,就像是電腦一次開了太多的應用程式,導致無法順暢運作,效能自然不足。

匱乏感會影響耐心、容忍、專注,甚至容易產生耗竭(burn out),匱乏會製造匱乏,當我們聚焦在匱乏,就像旅行前要裝行李箱,都需要決定哪些東西該打包、哪些東西該放棄,「打包」的方式也會因此改變,甚至改變管理每一塊錢、每一個鐘頭和每一卡路里的生活選擇。

人的行為促成自身的匱乏,這是我看到的關鍵,但只有閱讀更多好書,能讓心靈不匱乏。
展開
 

贈品訊息

載入中...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未來,尚好!AIGC思維|趨勢先機|職涯成長|致富規劃,商業趨勢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