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橡皮擦計畫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454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 定價:298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如果偏見可以抹除,人生會不會更美好?
《魔球》作者MICHAEL LEWIS,新書雷霆上市!
"謝謝麥可寫了這本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丹尼爾‧康納曼

  回到1969年,他們倆在校園裡相遇。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兩位同樣是風雲人物、但各方面卻近乎南轅北轍的天才,跌破眾人眼鏡地「在一起」了。剛開始,他們若即若離,到後來形影相隨,聯手解開了一個又一個人類心智之謎、挑戰人們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

  多年來,兩人所撰寫的一系列具突破性與原創性的研究論文,全面顛覆了世人對決策流程的理解。他們的論文證明,當人們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決策時,心智會如何犯錯,而這些錯誤,往往導致誤判。

  《橡皮擦計畫》是麥可‧路易士備受好評的作品,講述這兩位重要心理學家之間,如何長期緊密合作、探究人類心智秘密的故事。

  這兩位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夥伴,有人形容他們是心理學界的「約翰‧藍儂與保羅‧麥卡尼」。兩人雖然合作無間,但卻擁有鮮明的人格特質──特沃斯基絕頂聰明、極度自負,生性好鬥,個性外向,無論走到哪裡,必定是所有人注目的焦點;康納曼小時候為了逃離納粹而成了難民,個性內向,習慣自我懷疑。如此之天差地遠,為這個故事增添趣味,也帶來淚水。

  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僅贏得一座諾貝爾經濟學獎,更為經濟、醫學、政治、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與改革,包括對行為心理學派的影響、大數據研究的崛起、實證醫學研究的暴增、政府施政品質的提升,以及──觸動麥可‧路易士寫這本書的念頭。

  有一天,康納曼手寫了一則便條給特沃斯基,他稱之為「橡皮擦計畫」──他想知道,遭遇人生中的挫折,我們是如何面對的?我們如何「抹除」一個又一個的遺憾與悔恨,繼續迎向明天?但是,特沃斯基沒有立刻回覆他,直到……

  麥可‧路易士寫了一個「令人屏息的故事,讀到最後我眼眶已泛著淚水」,《紐約時報》書評作者感動推薦。

名人推薦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
  “極好看的愛情故事。”

  irish times愛爾蘭時報
  “故事裡有戰爭、英雄、天才、愛情、失落、發現、忠誠與友情。路易士是今天最棒的作家之一,筆下滿是機智、熱情與可信賴的科學。”

  wall street journal 華爾街日報
  “太好看了!把兩位偉大學者揭開人類理性的過程,寫得精彩萬分!”

  Bloomberg businessweek 彭博商業週刊
  “扣人心弦! 《橡皮擦計畫》是一部行為經濟學誕生的歷史,讓我們看到合作的驚人威力。”

  usa today 今日美國報
  “大開眼界! 這本書會讓你反省自己理解事情的方法!”

  financial times金融時報
  “讀來令人著迷!”

  business insider 商場內幕
  “一定要讀!”

  new york magazine紐約雜誌
  “太精彩了!”

  The New Yorker 紐約客
  “一個關於有趣的人的好故事!”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紐約時報書評
  “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本書!”

  The National Book Review 國家書評
  “路易士真是說人物故事的高手!”

  The guardian 衛報
  “路易士具備一種「把複雜、抽象的概念寫得人人看得懂」的天分,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正是需要他這樣的好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


  暢銷作家,著有《魔球》、《快閃大對決》、《大賣空》、《老千騙局》、《自食惡果》等經典作品。出生於紐奧良的他,先後就讀普林斯頓大學與倫敦政經學院,曾為《紐約時報雜誌》撰稿,擔任《新共和》雜誌資深編輯、英國《觀察家》週刊美國版編輯,目前與太太、孩子住在加州柏克萊。

譯者簡介

吳凱琳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職於出版社、雜誌、網路媒體,現為自由工作者。
 

目錄

前言 《魔球》背後,一個動人的心理學故事

第1章 那些年,NBA的選秀會上……
你錯過了多少個林書豪?

第2章 少年康納曼的煩惱
難民、士兵、心理學家

第3章 遇見天才阿莫斯
從「抹除」世間的錯誤起步

第4章 戰火下,課堂裡
如何同時活在兩種人生

第5章 在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希伯來大學裡,改變歷史的一堂課

第6章 揭開心智之謎
他們肩並肩,一起打字……

第7章 為什麼千金難買早知道
預測法則的陷阱

第8章 派出信使,到未來之地
醫療上的非理性行為

第9章 從快樂到遺憾
戰火中的心理學家

第10章 人生有賺有賠
從展望理論到分離效應

第11章 橡皮擦計畫,未完成
我們如何「抹除」痛苦與悔恨?

第12章 一朵可能性的雲
我們是朋友,無論你怎麼想

尾聲 一日是英雄,終身是英雄
 

前言

《魔球》背後,一個動人的心理學故事


  二○○三年,我在美國出版了《魔球》(繁體中文版於二○○五年出版),寫出了奧克蘭運動家隊(Oaklanf Athletics)的故事。

  不像其他球隊,運動家隊沒有雄厚財力,去砸錢搶球員,因此只能逼迫自己探索別的可以贏球的方法。於是他們根據各種棒球數據,找到了讓球隊徹底改頭換面的關鍵。他們在過去不被看好的球員身上發掘出新價值,也打破了許多過去被奉為圭臬的棒球知識。這個發現,也讓運動家隊的成績超越其他球隊。這本書出版之後,有些棒球行家(包括資深經理人、球探、記者等)嗤之以鼻,但有不少讀者和我一樣,覺得這個故事有趣極了。

  運動家隊的故事,確實啟發了許多人:倘若一家成立於一八六○年代、歷史悠久、薪資高、公開受到監督的老公司,仍然會被市場誤判,那還有誰不會被誤判?如果棒球市場無法有效地評價球員,那麼還有哪個市場敢說自己是有效率的?如果棒球運動可以用新的分析方法,挖掘新的知識並擊敗對手,別的領域能不能效法呢?

  過去十年,不少人將奧克蘭運動家隊視為典範──運用更科學的數據、更準確的數據分析方法,找出市場失靈的原因。我看過太多了,像是「魔球教育」、「魔球醫療」、「魔球高爾夫」、「魔球農業」、「魔球投資」、「魔球選舉」、「魔球政府」、「魔球銀行家」等等。「難道我們都成了魔球族了嗎?」二○一二年,紐約噴射機足球隊一位球員曾抱怨說。脫口秀主持人約翰.奧利佛(John Oliver)在看到北卡羅萊納州議會取巧地使用數據分析,立法提高非裔美國人的投票門檻後,也嘲諷州議員們是在擁抱「魔球種族主義」。

  然而,那些一窩蜂聲稱能像運動家隊那樣顛覆傳統的人,大多只是講講而已。透過數據分析來做決策,是無法立即看到效果的。就拿波士頓紅襪隊來說吧,在開始倣效奧克蘭運動家隊的做法後,終於在二○○四年拿到了隊史上近百年來第一座世界大賽(World Series)總冠軍。緊接著在二○○七年和二○一三年,再度高奏凱歌。但到了二○一六年,紅襪隊連三季的成績令人失望,於是宣布放棄數據分析方法,重新走回老路子。「或許,我們太過倚賴數字了……」紅襪隊老闆約翰.亨利〔John Henry〕說。

  知名作家奈特.席佛(Nate Silver)長年為《紐約時報》執筆預測選舉結果,準確率高得嚇人,也是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到有人可以如此準確預測。但是席佛後來離開了《紐約時報》,在總統大選中的預測失準,沒能預見川普會當選,緊接著他採用的數據分析方法也遭到質疑,而質疑他的不是別人,正是《紐約時報》。「實地採訪報導的價值無可取代,因為政治基本上是人為努力的結果,無法用預測和理性看待。」二○一六年春季末《紐約時報》一位專欄作家寫道。(其實就算是實地採訪的記者,也同樣沒預見川普會當選。後來席佛自己說,川普的當選實在太違反常理了,他的預測也的確攙雜了過多他個人的主觀想法)。

  理查.塞勒和凱斯.桑斯坦的那篇書評...

  我讀了無數篇對《魔球》一書的回應,其中有一篇特別讓我印象深刻。那是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兩位學者: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和法律教授凱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發表在《新共和國》(New Republic)期刊上的文章。兩位學者說,《魔球》是個很有啟發性的好故事,但是──兩位學者接著寫道──《魔球》這本書的作者似乎不理解導致職棒市場無效率的深層原因,這個原因──兩人直接點破──就是:人類心智。他們說職棒專家們誤判球員的原因,其實早就在多年以前,就已經被兩位以色列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破解了。我的書並非原創,只是把幾十年前就已經問世、卻一直鮮為人知(包括我在內)的智慧,重新講一遍而已。

  讀這篇評論之前,我從沒聽過康納曼和特沃斯基這兩個人,儘管其中一位還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而且,我也從未以心理學的角度,來思考《魔球》故事。職棒球員市場的確充斥著無效率,但:為什麼?奧克蘭運動家隊常說,市場普遍存在「偏見」,例如高估腳程的重要性,因為腳程很容易觀察到;或是低估打擊者製造保送的能力,因為保送通常很容易被遺忘(感覺上打擊者是靠著什麼都沒做而踏上壘包的)。另外,身材肥胖或體型不佳的球員,也容易被低估,長相帥氣、身材精壯的球員則容易被高估。當時奧克蘭運動家隊提到的這些偏見,我雖然覺得很有趣,但並沒有進一步追問:這些偏見從何而來?為什麼人們心中會存在這些偏見?我當時只是想寫一個故事,告訴大家市場如何運作、又為何失靈。

  但顯然《魔球》故事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故事,只是我當時沒繼續挖掘。這個故事,是關於人類心智:在判斷和決策時,我們的心智究竟如何運作,又為何失靈?面對各種不確定(例如投資、應徵),人類心智是如何產生結論的?從球賽、財報、實驗、體檢,到約會,我們的心智如何評估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所有事實?人類的心智究竟做了什麼,導致專家們會誤判,並且讓拒絕專家、仰賴數據的球隊得以趁機崛起?

  對於《魔球》這個現代美國的職棒故事,為什麼兩位以色列心理學家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有如此豐富的論述?是什麼原因讓兩位中東學者願意攜手,研究選棒球員、選股、選總統時的「心智」?還有,明明是心理學家,為什麼能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些問題的答案,背後有著另一個故事,就在這本書裡。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61394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會員評鑑

5
8人評分
|
7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2/12/29

這是一個我認為人生必讀的一本書,原因很簡單,我原本以為這裡面讀起來會像是論文或是一些研究一樣枯燥乏味,但很顯然的這本書,在講理論研究時,是在故事的背景下去敘述,使我們跟著兩位心理學家,一起冒險,一起面對各種事情,在讀起來不顯得無聊,且具有許多學習意義,是我認為最為亮點之一。而通常這種書都會有個缺點,過度的捧高踩低,或是視其他人為毒瘤,但這本書整體讀起來並不會有這種感覺,你能知道他推崇兩位心理學家,但也不會過度到反感,甚至去攻擊其他人等,明明我們是像一個跟兩位心理學家同陣營的人去讀,去不會迷失在這個戰線之中,這是我覺得這本書最巧妙的地方。最後想說的是,我覺得兩人的選擇並沒有錯,個性上的使然而已,只是仍然會感慨,兩個好朋友最後變成這樣,但我想他們不需要任何的同情,他們證明了,他們值得我們的尊敬,而不是同情。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4/29

當初Daniel Kahneman的快思慢想中文版剛出沒多久,我就注意到這本書,並且買了英文版。但因為滿有門檻,於是乎差不多10年過去了才讀了1個章節(不含introduction也有38章)…。直到今年,我嘗試了Michael Lewis的The Undoing Project才一舉突破。

這本書就是寫Kahneman跟他的研究夥伴(學術愛人)Amos Tversky的故事,不僅可以幫助按時間順序(從二戰後)了解他們研究領域的big picture,而且也帶到許多相關的學者(包含Richard Thaler)、理論(例如Linda Problem)、應用(例如Evidence Based Medicine)、影響,還有他們兩個人的個性、身邊的人對他們的看法等,幫助對研究、人物都建立鮮明的印象。另外,也有寫到不少攸關他們成長背景的以色列戰後建國的歷史事件,這部分讀起來也很酷。

我在讀完這本後,再接著讀Thaler的Nudge、重返Kahneman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不論在語言上、理解上都不覺有什麼困難。尤其Thinking, fast and slow個人覺得非常好看,非常。如果喜歡思考人到底是如何思考,我很推從本書入門。
展開
user-img
Lv.7
4.5
|
2021/05/23

我覺得這本書有趣的地方之一,是介紹兩位心理學家年輕時在以色列部隊的經歷,當時以色列初建國,時常面對突發的戰爭,即使是大學教授也常常要在軍官與教授的身份之間切換,有時在國外擔任訪問學者,一聽到戰爭消息,立刻搭第一班飛機回國加入戰場。那樣的時代側寫少見,值得一讀。也因時勢所迫,心理學被賦予最務實的任務要解決最急迫的問題,例如:如何挑選最適任的軍官?如何解決沙漠行軍的視覺偏誤?
兩位心理學家後來因緣際會合作研究,最特別的是他們的合作模式,彷彿心靈相通。書中的描述很精彩,尤其是兩人的個性有著強烈的對比,作者擅長捕捉兩人之間的反差。面對學術上的敵人,其中一人好戰如「伊斯蘭國的斬首」,另一人則總是想著敵人也有可能是對的。
兩人合作研究的認知偏誤,與精心設計的問題,則常讓我想起學生時代考卷上各種狡詐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更適合用來評量認知偏誤,而非用來評量學習成效。
我最感興趣的是書末提到橡皮擦計畫,似乎將展開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想像的世界。不管是針對已發生的事件,想像它未發生的模樣,或是針對未發生的事件,想像它發生的模樣,都是我們生活中時常在做的事,我們時常與自己的想像打交道,但卻少有人攤開來談。可惜書中相關討論有限,似乎只起了個頭,卻未加深入探討。
展開
user-img
Lv.6
5.0
|
2019/05/25

相當精彩的一本書,對於人類決策、行為經濟學、心理學有興趣的人,想必都知道丹尼爾和特沃斯基的大名,身為心理學家卻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他們倆發展有關人類心智的理論不僅聲名遠播,也啟發了無數人重新檢視自己的思考歷程,幫助人們更聰明的思考,避免落入心智陷阱。而本書《橡皮擦計畫》首度爬梳兩位心理學家一路走來的歷程,作者透過採訪兩人的友人、親人、甚至是丹尼爾本人,完整街露兩位猶太裔心理學家的成長過程。經歷以色列的兵荒馬亂,仍能專心致志的從事研究工作,性格迥異卻能無間合作,最後成為國際級的學者,令人敬佩。比較可惜的是,本書對於兩人理論的描寫較為簡略,畢竟本書側重在「傳記」的性質,對於首次接觸他們理論的讀者可能會一知半解。可惜丹尼爾本人出的《快思慢想》翻譯品質極差,不過有出新版不知是否有所改善。若想要延伸閱讀的話,其實還有一本比較舊的書《別當正常的傻瓜》,這本書就非常流暢,因為作者是中國人所以沒有翻譯問題。這本就很清楚地講解丹尼爾和特沃斯基的理論,也不用擔心年代太過久遠,因為他們的理論早在十幾年前就發展完備了。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19/03/25

究竟是何原因諾貝爾「經濟學」獎會頒發給一位「心理學」家?
究竟「魔球」之後,與「NBA」又有何故事關聯?
究竟兩位性格迥異的以色列天才,又是有何成長背景與如何相知相惜共同激盪出影響人類決策過程的重要心理學說?
……

根據「捷思法」(本書中所探討的重要心理學法則),我因喜歡作者Michael Lewis的先前著作「魔球」,而產生了先入為主的想法,心想這本「橡皮擦計畫」應該也是一本不會令人失望的著作吧!(雖然對於書名:「橡皮擦計畫」,直覺有點困惑,因為原文為Undoing Project和橡皮擦似乎聯想不起來,哈~~)

作者Michael Lewis用著多方探求的角度,述說著兩位天才的生平;加上平白淺顯的口吻描述出心理學的法則,以故事性的情境敘述,宛若我們身處於天才周遭,以旁觀者角度學習著點點滴滴,更令人對於閱讀上感到有趣,不自覺的一直閱讀下去……。


人們總是依據過去的經驗做為決策判斷的依據,但由本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到,最不能相信的就是自己的「直覺」。惟有借由運用數據分析來下決策,方能提高準確度!這倒是很值得借鏡的一點!

由本書也讓人引申出,未來因著「大數據」的運用,能較以往獲取更精確的數據資料,相信也能比起過去年代無論在醫學、商業研發生產、行銷、投資等等決策判斷上更為有利!
而如何避免電腦數據資料的Garbage in ! Garbage out!則又將是牽涉分析人員的一項考驗與課題了!

值得一讀再讀的一本好書!非常值得推薦!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商業】天下文化電子書暢銷展:連結現在與未來,全展單書88折、3書79折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 墨刻紙電聯展
  • 公孫策說歷史故事套書
  • 秋日生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