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5B鉛筆刻畫的自由代價
不論是海邊沙灘,捷運地下街,蝸居的小室,只要給廣成一個迴旋的空間,戴著招牌的瓜皮帽,他就能自帶節奏般地跳起hip hop;同樣地,只要一只背膀寬的書桌和一枝5B鉛筆,他就能運用簡單的線條以漫畫演繹世界。
認識柳廣成的時間其實短短不到一年。但我卻目睹像廣成這樣的香港年輕人,其人生、想望、愛情、生存,是如何地被政權的改變而打散和重組;原本是該在這座曾經傲視全球的城市裡恣意豐富地活一回,如今,他們繼承了一個被瓦解中的香港。
面對崩塌的城邦,他們無法按照規劃的夢想前進,連開心的小確幸都會感到內疚和奢侈,他們甚至被時代所迫,依著心底的理想和浪漫站上城市戰地的前線,爭奪那本應擁有的自由與法治。
廣成就是這樣一個散發浪漫氣息,為理想而追求的青年。
當然他的角色有些特殊,他是一名漫畫家。漫畫這門媒介,啟迪人心,但在極權國家眼裡,借畫喻今的嘲諷,讓創作者入獄或被攻擊的例子不勝枚舉。
原本香港是自由的藝術創作地,但移交23年來,在中國有步驟地侵蝕下,香港的政治制度、經濟產業、文化邊界已日益模糊;在現今的氛圍下(特別是中國制定港版《國安法》後),敢於具名說真話、進行批判性創作,幾近是種自殺式的行為。
對在香港境內外已累積不小知名度,人生才要起飛的廣成來說,他仍不畏懼以創作直面政治、臧否人物,他不以化名應對當權者可能施降的威脅,這都說明了做為一位藝術家的浪漫、理想、良知、勇氣。
但那種勇氣又不是蠻勇。我曾經邀請他參與一場《報導者》的座談時,他被問這些年以真名創作付出什麼成本?廣成是這樣回覆的:「我是比較少用真實的名字來畫抗爭有關的文宣作品的,因為有人是用假名做文宣平台,但我傾向於使用真名。我本來是有一群讀者,如果轉了個身份,傳播力會減弱。
但使用真名的風險是高的,所以我不太敢公開自己的資料,沒什麼人知道我具體的地址,(過去)每天出門參與運動會去丟掉裝備,要留意有沒有人跟蹤。這都要很提防,要有很高警覺性。」
與他相處和他交會,我感覺得到廣成內心最深的渴望,是一個沒有人受壓迫只有獨角獸的美好世界,但可惜時代交付了這一代港人不同的命運。
做為一位有良知的創作者,在雞蛋與高牆間,他沒有猶豫地做出抉擇。他用清晰細膩的風格,將鉛筆滑過畫紙,將市井小民的無助、傷痛、憤怒,以及權力怪物的肆無忌憚和張牙舞爪,兜進單幅和短篇漫畫裡,轟隆隆地提醒世界香港人正在自救和抗爭。
有些內容是如「爆眼少女」,「太子警暴」的直覺紀錄,也有他敏銳觀察與沈澱之後對未來的扣問,如「2028:香港」(《明報連載》)。
由於他曾居住過日本、中國、香港,也多次來台灣長時間旅行,穿梭不同國度間的經驗,更讓他帶著犀利的洞見,例如親身經歷2020年初台灣總統大選時台灣人的亡國感時,他也持續作畫,想告訴台灣朋友,即便選舉過後,「日後請保持警剔,不要忽視那些會危害自由的事物」。
浪漫與理想、務實與度量、國際與在地,因為廣成聚合了複雜的面向於一身,更讓他的作品有種力度和厚度。
但我最最欣賞他的,仍是他身為人的同理和溫暖,當這場運動已對香港社會捲起撕裂彼此的狂風,但他卻不會站在道德高地對人指責,他認為每個人站出來的成本不同,對於無法站太前的人,別有太多責難。
在廣成創作的一幅短篇漫畫裡,主角最後沒地方跳舞了,連蟻居的房間也被剝奪,孑然一身在街頭無處可去。
我不知道香港會不會往他筆下那樣的悲觀走去。我想跟30歲的廣成說:希望你能恣意豐富活一回,希望你能free style的battle,free style的創作。
《被消失的香港》這本書封存了香港這個世代年輕人的奉獻,那些離散和犠牲會被記憶,會化為抗爭和自由的火種,點燃每一個人手中的火炬。
李雪莉(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總編輯)
自序
致仍能活在自由平等裡的人
我是柳廣成。
關於我的過去、成長故事,認識我的、看過我報導的,大概亦已經略知一二了。我在日本成長,途中居住內地(中國)過半年,最後來到香港。
在各種歷史、文化背景和成見的加乘下,在我身上發生過很多事。而這段經歷令我較早思考種族、權力、歷史、國際觀等。
不認識我的,大概也可以透過這本書的第一篇短篇故事〈我的簡史-從日本到香港〉對我有初步的認識吧。
還記得,中學時期向一些我比較能交心的朋友訴說我在內地的經歷。那些經歷不算悲壯,但也算得上是我心中的一小根刺。
我本以為終於能把埋藏於內心多年的傷疤展示給信任的人,好讓自己能釋懷一點。結果卻是被質疑我故事的真確性,聽到的往往是「這也太扯淡,不可能的」。
當時的我在想,為什麼呢?
或許,因為當時的香港人活在(仍然)和平、自由、平等、安全的環境裏。
我那時想,我其實要為他們感到慶幸。慶幸他們打開新聞看的都不是什麼不公義的事,慶幸他們週末要操心的是去哪玩,慶幸他們不必親身經歷什麼苦難。如果這些苦難,在有生之年都可以與他們無緣的話,或許我真的不該提起那些荒唐的事情,打擾他們內心的清靜。他們本該有平凡又自由地活著的權力。
所謂五十年不變,或許有些事確實慶幸不必輪到我們這代煩惱,我也沒再說什麼,不再打擾他們,也不想再顯得博同情博眼球般。我想,我也該好好平靜地、開心地活下去。
但事實上,一國兩制,好景不常。銅鑼灣書店事件、跨境執法、國民教育、漸行漸遠的真普選承諾、議會DQ事件等;而民生上,搶奶粉、搶社會福利、醫院床位、鉛水事件、漸漸從校園消失的廣東話等,香港人漸成二等公民,生活直接受到干擾。
事實證明,有些苦難,其實一直以來與他們距離很近。是與他們有緣的。有些事原來不必等五十年才變。有些承諾,原來根本不值得信。
於是,我們香港人也不再坐以待斃。
事實上,我們曾活得怠慢,缺乏危機感。這令我改變了當初的想法。我遺憾當初沒有把我的故事耐心地對身邊的朋友說下去,我遺憾沒有讓身邊人有所思想準備。
於是,今天的我,希望能透過畫作,在為時未晚前,把我們香港人的故事、不公義的事告訴那些仍活在自由平等、不必面對極權打壓的人。
除了希望能喚起世人對香港的關注,亦同時希望那些習慣了自由平等的人有所警戒,對他們各自身處的社會亦能有所關注。即使有時警惕的話語,對於生活從不必擔心什麼的人,會被意會為散播恐慌。
但我必須強調,我想透過此書喚醒的,不是恐慌,而是適度的警覺性。
自由的社會得來不易。尤其像台灣,他們的自由降臨不久。戒嚴的白色恐怖時期,其實也不是多久之前的事。戒嚴時期下,台灣人經歷過可能比我們更血腥的鎮壓、更萎縮的自由及人權。正因為他們有這樣的歷史,加上香港正完美示範的一國兩制。
正因為有過去的教訓和當下的借鏡,更提醒他們:自由得來不易,亦很容易一個不小心,就親手粉碎。
如果正在閱讀此書的你,是活在像台灣這種安全、自由的社會,請你不要讓此書成為過重的負擔,造成政治憂慮,過度佔據你的生活、影響你日常的心情。
讓這本書作為一種警惕和借鏡就可,然後在你生活能負擔的前提下持續關注種種不公義。
這種事就如防癌一樣。癌病很恐怖,但我們卻不必對癌病過度恐懼。只要我們保持健康作息、均衡飲食,癌病就算多可怕,亦接近不了你。
所以,只要繼續盡公民權利,就能保持民主的健康。民主保證了空間給予你開展你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民主體制健全之時,就好好享受人生吧。
但日後請保持警惕,不要忽視那些會危害自由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