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最傑出的六大改革家,領導者必讀的商業策略經典-
▏齊國國相管仲最潮,早就學會設「關稅協定」
鄄地會盟,齊桓公與會諸侯簽訂了新的盟約:「田租百取五。市賦百取二。關賦百取一。毋乏耕織之器。」
這個盟約,實質上就是一個關稅協定,即規定市稅收2%,關稅收1%,還是一個低關稅協定。
由於齊國是工商大國,所以這個盟約對齊國就顯得十分有利。雖然與會的諸侯為了保護本國的經濟利益,不贊成這種低關稅政策,但齊國還是利用它的影響力,強行通過了這一盟約。
▏與「拗相公」王安石,來一場財政大辯論
熙寧元年,財政吃緊,一場圍繞「皇帝到底要不要減少給官吏的紅包」的爭論爆發了。
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堅持要縮減紅包;王安石卻力排眾議,認為國庫空虛不是省這一點錢就能解決的,而是要治本,思考如何開源、節流。
王安石的思路,引起了神宗皇帝的極大興趣,立即說:「不要再爭了!司馬光說得不錯,但是,郊祭大典給百官發紅包,只是幾個小錢,也不必吝嗇!」
▏「一條硬漢」張居正,連皇帝要錢也敢說不
萬曆七年,江南發生水災,相關部門建議停止蘇州、杭州織造;但萬曆皇帝以急需御用袍服為由拒絕,張居正便親自去勸說萬曆皇帝。
「地方多一事,則有一事之擾;寬一分,則受一分之惠。」張居正說,「下達的織造任務,僅完成了四五成,發生水災之後,原料和織工都存在很大問題,再要催逼,民不負重,等來年收成好了,再織造也不遲。」
經過張居正苦口婆心的勸說,萬曆皇帝總算是答應將沒有完工的一件御袍織完後,便停織。
經過張居正大力整頓財政,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扭轉了嘉靖、隆慶時期財政匱乏的局面。在他執政期間,財政狀況最好的時候,太倉的儲備糧達到了一千三百餘萬石,國庫積儲的白銀達到六七百萬兩。
▏讓本書帶領讀者一窺中國經濟史上,那些改革者孤獨而倔強身影
本書介紹了春秋時的管仲、戰國時的商鞅、西漢時的桑弘羊、唐代的劉晏、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張居正這六個歷史人物,他們都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理財家,同時也是宰相或副宰相一級的權勢人物,領導或主導國家的財政經濟工作。本書旨在研究這方面的遺產,還原這六個人物的本來面目,探求歷史經濟規律,以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