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怦然心動的詞,或是
一首傳誦千古的詩,
要如何得到更豐富的感動?
如果你喜歡詩詞,有興趣、有熱情去讀,那麽,讀到什麽程度可以說「讀懂」了呢?
本書作者馬大勇教授,以深厚的學養、旁徵博引的風格,提出五種解讀詩詞的最佳路徑,讓讀者一窺詩詞動人的奧祕。
作者將這些路徑稱為五種「融通」方式。第一個是針對「背景」和「本事」的「內外融通」;第二個是針對「流變」的「古今融通」;第三個是針對審美寬度的「雅俗融通」;第四個是針對最高層次的「情理融通」;最後一個是針對詩詞寫作的「知行融通」。
【一、內外融通】
要把詩詞放到產生的社會環境和歷史空間當中,才能掌握一首詩的精髓。這就是孟子所謂「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例如,當了解寫作背景之後,才知道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主旨並不是講春天的風光!
或是一個在清朝商人的別墅中,寄寓多年的文人過世之後,朋友悼念時寫「沉憂早結離鄉恨,弱質難回辟穀春」,這個離鄉恨,竟然是牽涉到「康雍乾盛世」的一系列大型案獄。
【二、古今融通】
找出這首詩詞所繼承的傳統,才能理解詩詞的前世今生。這不是為了「厚古薄今」,後人寫的詩詞,也可能比前人更能打動人心。
早一點的例子如北宋晏幾道寫「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後兩句被評為「千古不可無一,不能有二」的佳句,但這兩句其實取自早前五代翁宏的詩,卻能點鐵成金。
或是近代人戴望舒寫「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來源是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你比較喜歡誰的詩?
【三、雅俗融通】
美感偏好人人不同,有偏好是正常的,但是切忌「偏狹」。「雅」、「俗」並不是截然對立的概念,「大俗」可以變成「大雅」,一味「求雅」也是一種「媚俗」。
例如文人認為低俗趣味的文字遊戲「詩鐘」,可以用「人面不知何處去」來形容落腮鬍,用「對影聞聲已可憐」來詠近視眼,你認為這是雅還是俗?
甚至「有才你在幹啥呢?」也可能是一首絕妙好詩裡不可或缺的一句詩!
【四、情理融通】
有一種讀法是超越技術、超越學問,直指心靈和人生的,能讀出詩詞中蘊涵的美感與情感,體味到其中的感悟與哲思,我們就穿越時空,恍惚之間坐在了古人的對面,與他們遨遊歌嘯、促膝長談。
例如乾隆年間的早逝文學天才黃景仁,在京城寫「全家都在風聲裡,九月衣裳未剪裁」、「汝輩何知吾自悔,枉拋心力作詩人」,是不是足以讓所有懷才不遇的人落淚?
【五、知行融通】
當我們的心靈去和古人強力對撞的時候,我們也不一定只是「感動」,說不定還會產生一點創作的「衝動」。如果能夠在「知」——也就是掌握了閱讀、鑑賞、進行學術研究的基本法門——的同時,還能夠「行」——也就是捉起筆來進行創作,那麽,這是更有深度的生命方式,更有魅力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