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圍繞著悲歡喜樂的文章,讓冰冷的屍體起來說話
劉邦繡,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財經法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曾任法官、檢察官、律師
巽信二教授所寫的《解剖台上的真相》,讓我看到有如中國古代宋慈的《洗冤集錄》中,融合人體醫學、生物學、法醫昆蟲學等各個領域的精華,並將現代科技方法應用於法醫驗屍領域內的努力。
這位解剖過2萬具遺體的資深法醫,堅守著「無懼權勢,只相信屍體所說的話」的原則,在工作中極力維護死者的尊嚴與真實,這種對遺體的尊敬,讓冰冷的遺體有了溫度。也因為法醫、驗屍官們用心地觀察、堅持「找出解剖台上的真相」,才能讓法醫學得以提供執法者最寶貴的證據,進而成為破案的關鍵。屍體會說話、證據會說話,而這是因為法醫讓屍體、證據說出真相的緣故。
當你拿起這本書,記得翻完每一頁,咀嚼譯者精湛洗鍊的中文。在這當中,你看到的不會只有屍體,而是許多生命故事,相信也會讓你對法醫的工作及法醫學這門學問產生濃濃的興趣。
謹透過本書表達我對法醫職場的尊重與敬佩。
檢察官的左手是鑑識、右手是法醫,雙腿是警察
楊敏昇,法醫、玄奘大學助理教授
檢察官的左手是鑑識、右手是法醫,雙腿是警察。命案發生時,檢察官絕對無法親力親為,破案關鍵只能仰賴「雙手雙腿」所提供的資訊。因此「法醫、鑑識、警察」千萬不能對調查過程省略、修改或隱瞞,如此才可避免冤案的發生。
從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一位以虔敬的心面對生命、用認真負責的態度來執行專業工作的法醫,如何一心一意地在遺體上找尋真相,釐清各種訊息之間的矛盾,無怨無悔地扮演著「生命最終說明者」的角色。
如同作者所言,法醫所接觸的並非全都是「已死之人」,也見過太多「想活卻不幸身亡的人」。只要解剖就會發現,死者午餐吃得很飽,或者是才剛理完頭髮沒多久,應該完全沒有尋死的念頭。看見這許多「想活卻活不成的人們」,你會明白活著是多麼值得高興的事,「活到死為止」有多麼重要。
對法醫領域的基本認知,有助減少冤案的發生
葉建廷,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律師
從台灣近年來幾起冤案平反事件,經常可以看見法醫鑑定的重要意義,它有可能是案件平反的關鍵,但若沒有被正確地解讀,也很可能造成司法誤判。我常建議有志從事刑事辯護和冤案救援的朋友們,在進修法學專業之外,也應有法醫領域的基本認知,這麼做可能會減少冤案的發生。
本書以巽信二法醫執業40年的經驗為基礎。在不同的事件中,可看見他如何分析死亡原因、讓屍體說話,內容豐富,有助於讓讀者更加理解法醫的工作。而在案例之外,也提及他看透生死的人生體悟,值得深思。
學無止盡,特此推薦。
法醫的祕辛!解剖台上的真相!事實往往與表面看到的不同
許倬憲,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病理組長
法醫的工作千奇百怪,雖然面對的是死者,但這當中也探討了人性與人心。死者不像病人在醫院已經過一系列檢查而能診斷出疾病,法醫除了一開始進行身體外觀檢驗之外,若發現可疑之處,就必須對大體進行其他科學檢驗或解剖,綜合驗屍結果及其他相關的調查證據,才能發掘死者生前的身體狀況及完整的事情真相。
本書是由經驗豐富的法醫學者專家,將其一生累積的經歷及案例發現分享給讀者的作品。這是真實人生所發生的故事,有別於一般杜撰小說,很多蛛絲馬跡及關鍵證據都是仰賴科學鑑識及解剖才能揭露。能夠讓大家了解法醫是如何透過科學儀器進行檢查及解剖來幫助死者,揭開在祂們身上遺留下來的證據,使那些想隱藏真相的加害、狡辯者無所遁形,也讓無辜的人免於遭受平白無故之冤。
法醫讓死者走得明明白白,幫助祂們留下人生的最後醫學紀綠而免於有所遺憾。
讓犯罪現場「被當作垃圾處理」的證物,逆轉成破案的關鍵!
李承龍博士,卡達警官學院特聘鑑識專家,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清華大學副教授,李昌鈺博士物證科學教育基金會董事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敘事方式,與讀者分享了他40年的法醫人生閱歷,以本人近20年的犯罪現場經驗而言,這是一本適合科普大眾的法醫與鑑識科學書籍。
過去生物科技不發達,在運用微生物來鑑識的能力仍受限的年代,他便能以細膩的直覺、清晰的邏輯推理能力,結合對人性的洞悉,協助警方偵破許多棘手案件。爾後又善用CT與DNA分析技術等新科技,為多年前的懸案釐清真相、讓殘缺的遺體也能「說話」,傳遞破案的訊息。精彩的內容,值得細細琢磨品味。
DNA分析技術不只能運用在人類上,非人類的DNA如植物、動物等,往往也能成為破案的關鍵,卻經常在犯罪現場勘查時,被當作垃圾處理。期盼經由本書的介紹,未來能有更多後進者加入這個領域(或許就是現在正看著這本書的你),與我一起貢獻所學,運用於鑑識科學上。
自序
我從未見過「平淡無奇的屍體」
你最近曾見過「屍體」嗎?
別說最近了,生活在文明社會,大概只有親近的人過世時,才有可能目睹遺體吧。現實生活中還真的不太有機會能鉅細靡遺地端詳別人的遺體。
身為法醫,至今我接觸過2萬具以上的遺體,經手解剖的遺體則超過6300具。這當中有些遺體是與震驚社會的案件有關,有些則宛如連續劇劇情,解剖後所得知的真相讓刑警們臉色大變。當然,我也檢視過無數「無犯罪嫌疑、無可疑情事」的遺體。
然而,無論任何人的人生必有高低起伏,沒有固定的公式套路可循,所以自然也沒有「平淡無奇的屍體」。至少,我未曾見過。
話說回來,我很急性子,讀者在閱讀本書過程中會產生的疑問,就讓我先在這裡為大家解答。
首先,針對法醫與監察醫有何不同這點做個說明。
兩者之間的差異,與死亡至解剖這段過程的程序有關。定期前往醫院接受診療的患者,在死亡時由於死因明確,會由主治醫師開立死亡證明書。
至於上述以外的情況,比方說「被發現陳屍家中」的話,若能從遺體狀態明確判斷為病死或自然死亡,就會由警醫或監察醫進行相驗(檢查遺體外觀,根據既往病歷與死亡時的狀況,從醫學角度推斷其死因與死亡時刻),開立屍體相驗證明書。假如死因不明,為了釐清原因必須由監察醫進行行政解剖。
另一方面,從遺體的狀態研判有犯罪嫌疑時,則必須進行司法解剖。包含身分不詳的棄屍或尚無法判斷自殺或他殺的遺體。而負責司法解剖的則是法醫。雖然有點複雜,但讀者們只要記住「無犯罪嫌疑的遺體由監察醫解剖」、「有犯罪嫌疑的遺體由法醫解剖」即可。
監察醫隸屬於地方政府單位的監察醫事務所。日本全國目前設有監察醫制度的地區,只有東京23區以及大阪、橫濱、名古屋、神戶等各市而已。
相對於此,法醫所屬單位為醫學院的法醫學教室。司法解剖是以訴訟為前提,獨立於行政之外,必須進行公正而且客觀的判斷。
其次,為何當初我會想成為法醫呢?這項疑問也一併在此回答。實際上,這也是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剛進醫學系時,我並沒有太大的雄心壯志。高中的升學指導老師催促我「快點決定志願學系」,我便寫下「第一志願:農藝化學系、第二志願:獸醫學系、第三志願:醫學系」提交。歷經一番曲折後,為了與應屆考取醫學系的兄長互別苗頭,我便進入醫學系就讀,理由就這麼簡單而已。
會踏上法醫這條路其實也是出於偶然。大學2年級學期快結束之際,校方爆出升級判定不公的醜聞,並與學生之間展開了「師生協商」。當時身為學生代表的我,秉持著中立立場參與了談判。
協商過程長達12小時,在座的每個人都疲憊不堪。在這當中,只有一位教授直到最後仍舊保持凜然的態度從容應對。後來我才得知此人為近畿大學法醫學教室的首任教授。
之後,每當彼此在走廊擦身而過時,教授都會跟我閒聊兩句。升上大四,開始上教授主講的課程以後,被迫看了很多不太舒服的幻燈片,老實說真的令人倒盡胃口。
不過,也托教授的福讓我有所思考,外科、內科、小兒科、婦產科等其他科目,都是站在「生」的立場來看人,從「死」這個相反的觀點來看生,並藉此探究「人為何活著?」,似乎也是不錯的選擇。回想起來,或許是我本身有點刁鑽的個性,讓我選擇踏上這條路也說不定。
無可否認的是,相較於臨床醫師,法醫是很不起眼的存在,也不會因為拯救病患性命而受到感謝,這就是法醫。既然如此,為何我會從事這項工作長達40年呢?這真的很難用三言兩語道盡,所以我才寫下這本書。
此外,我不只擔任法醫,也在許多「日領臨時工」居住的愛鄰地區,以及特別養護老人之家負責臨床醫師的工作。我所看診的對象不分男女老少,遍及各行各業,亦透過本書記錄自身從醫至今的感想。
衷心期盼各位讀者看完本書後,能對法醫的工作以及法醫學這門學問產生興趣。
巽 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