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好好重視自己,就能與寂寞道別
心理諮詢師、關係療癒師 史庭瑋
很開心有機會推薦這本書,作者石原加受子是日本心理暢銷書作家、心理諮商師,為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的「All Is One」心理諮商研究所代表。她在這本書中用口語化與故事化的方式,透過許多生活中的案例,來分享人會因為哪些原因而感到寂寞,又如何因應這樣的感覺,以及如何透過學會自我陪伴的獨處,來擁有與人親密相處的力量。
書中提到幾個不同的重點,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以他人為中心」和「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跟以往我們認知的「自我中心」不同。一般可能認為「以自我為中心」不就是自私嗎?而書中提到的「以自我為中心」是指能夠感受自己、愛自己與重視自己,不再勉強自己去配合他人,就能化解內心的寂寞感;「以他人為中心」則是指我們的情緒與反應時常受他人影響,造成生活的波動與困擾,創造了寂寞的狀態。當我們能適時轉換觀點,回到當下,更加關注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與需求,就能同時尊重他人,創造和諧美好的關係,即使獨處也會感到自在與幸福。
將焦點與選擇權放在他人身上,期待與索求他人給予我們所要的,成為習慣抱怨的受害者;還是讓關注焦點回到自己身上,能夠照顧自己的感覺,也能給予自己需要的,成為主動積極的改變者,會使我們創造出不同感受的生活。前者會讓我們感到生活孤單無助,後者會讓我們感到生活充滿自主性,能夠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其中也提到了當我們在溝通時,能夠真誠表達自己的內在感受,表達「心情」而非指責對方,不再把話放在心裡,感到壓抑與委屈,也能讓對方接收到我們想表達的意涵,使彼此關係更好。
當我們能信任自己,愛自己與自我接納,就會感到生活中充滿能量,也更能感受愛,跳脫與他人競爭比較,跳脫負面思考的循環,開始看見自己美好的地方。
書中許多觀點,也與我自己在諮詢與教學工作相關。看到許多人渴望親密的連結,卻時常選擇被動地等待對方回應,或是壓抑內在的感受;表達出指責與傷害性的對話背後,其實是在乎對方的心,卻無法把那份在乎說出口;渴望別人來照顧自己,卻時常忽略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重複討愛的循環,時常失去自己,也感受到寂寞。
人的內在都是渴望與人連結的,但在與他人產生連結之前,我們是否有好好與自己的內在小孩連結呢?人渴望親密與歸屬,但同時也有自主的需求,當我們能照顧好自己的時候,你會無形中發現,原來內心可以如此滿足,與他人的關係也可以感到親密與自由。
推薦序2
正視你的寂寞,因為裡面一定有故事!
作家、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
我們的一生,終究是在親密和自主之間,找尋平衡!尤其是平常閒來無事時,期待有人可以串門子、相聚聊八卦。在逢年過節時,一方面期待與久違的親友相見,但另一方面又會感受到人際之間的壓力,每個人在面對人生的高潮迭起和幽暗低谷的需求都不一樣,有些人在挫折無助的同時,希望能和別人訴苦,有些人在低落的時刻,則期望安靜的被人照顧,又或是不想被打擾。反之亦然,在感受人生榮光的同時,有些人期待與人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而有些人則是希望低調行事,不被關注!
這些都是在親密和自主間的擺盪,然而,我們在擺盪中不斷拋擲和定義自己的人生,在人群中感到心靈空虛,卻又在寂寞時感嘆人生是否有情!人就是這麼矛盾的生物,總是在親密的時候,想要單獨的空間;在孤獨的時候,渴望和人連結的親密感。
「孤獨」和「寂寞」是不同的,孤獨是一種不經意的選擇,而待在孤單裡面不會讓一個人奮力往外尋求更多認同;而寂寞則是一種往外撈的狀態。如果說孤獨是一個單獨的狀態,那麼寂寞就是一種對孤單的控訴,誘發一個人更不想安份的尋求更多認同!
哲學家布伯曾說:「若能承認自身存在的孤獨處境,就能深情地轉向他人。若在寂寞時被恐懼征服,就無法向他人伸出雙手,反而是亂抓浮木!」
書中提到當我們緊抓住更多的工作、不對盤的人際關係、耽溺在網路世界,又或是更多的無來由但殺時間的人事物中,最終只會換來身心的一片空虛。這種空蕩蕩的感覺,我們簡稱為「虛無」。虛無在此定義為,為了消除孤單或者單獨,在創造看似活絡或忙碌的交際後,一種迷失的狀態。這種狀態就像漂浮似的,讓一個人突然忘記自己除了在「頭銜、不真切的人際網絡、感到不踏實的日常活動」之外,就無法定義自己是誰的狀況。這種感受說起來虛無飄渺,試想「假若把你的名牌包包、另一半的光環、社會身分地位拿掉,你還是你嗎?」這樣的存在哲學問題,就從背景浮現在眼前變成了主角,這正是這本書想要關注的問題。
當我們愈是逃避寂寞,寂寞的狀態就會愈來找你。而愈想消除寂寞的狀態,或者為了逃避寂寞就胡謅自我調侃「我就是沒人要」「反正沒人重視」「反正也不會有人理會」,每個「反正」都是不曉得如何與寂寞相處,而將寂寞定位成低落的自我價值,變成人生扭曲的哲理或長吁短嘆,以為這就是人生!有些人為了弭平這樣的不舒服感,就趕緊再多投入不適切的人際關係、過度負荷的工作、談場只滿足自己內心空洞的戀愛等,造成個人內在的小小惡性循環,這類轉移焦點的作法,都只為了讓自己跳脫寂寞,或即便只能待在寂寞裡也能「好過一點」!
我非常同意作者提出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凝視寂寞」。當我們在意別人眼光的同時,將探照燈反向照往自己,是不是我們把自己的一部分先推離,才這麼在意別人怎麼看。當我們害怕單獨是個怪咖的同時,是否是因我們已認定自己的「怪」是異類?這種「試圖凝視,卻也想逃避」的狀態,其實每個人都有。這就像生命中的陰影,如影隨形,我們也害怕它會被打出原形,因為當凝視寂寞時我們可能看見髒臭的一面,不如逃避,視而不見這樣隱約,還能感受到自己是不錯的。然而這樣就更無法接收到寂寞帶來的好處和覺醒了!
這本書帶著一個善意,可以用我引用存在主義曾經說過的一段話來陳述這個觀念:「成為一個人,必須承擔全然、根本、永久而無法克服的孤獨!」承擔是種接納,包括了承攬和擔當,也就是當自己的內心空虛時,你必須承攬專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孤獨,當你覺得自己一個人也無妨時,就不會因為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或者他人不經意的評價,就認定自己的一部分已經被誤解,或是被帶走了!
因為,當你的存在就是「純粹的在」。沒有人能夠撼動「你就是存在」的各種事實,就像我們不會去質疑原野中的一花一樹一草一木的存在那般。凝視寂寞的本身,就像是一幅畫,既親近之,既安在之,自由且寬廣地接近自己,並且與人親近。
你的寂寞就像台時光機,讓能帶你重新親近自己的過往故事,接受自己的生活點滴。而這本書,也試圖安在我們的心,在我們閱讀的同時,時刻叮嚀提點著我們:「人生在世,既來之,則安之!既安之,凡事接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