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高雄捷運小旅行:邂逅在地美好時光!
高雄與我的關係,現在仔細回想起來,應該是有一條看不見的線,從小就將我和這裡繫在一起。我在台南生長,不過有不少親戚住在高雄,包括年齡與我相近的堂弟們,這是我與高雄最早的因緣。故鄉台南在1980年代還遠不如高雄繁華,假日父親總喜歡開車載著全家人一路往南,到澄清湖、春秋閣、大統百貨、堀江、地下街、藍寶石等名所休閒遊憩,如今成了我童年最顯明的回憶,家裡泛黃的老照片也多以這些地方為背景,反倒台南的片段少了些。
與高雄產生更深連結、進而成為人生第二故鄉的轉折是在服役期間,1999年下部隊抽籤抽中位於六合路的憲兵隊,隨即被分配到壽山上,歷經澄清湖旁的鐵衛營區,最後在衛武營數完饅頭,然而退伍並不表示自此離開,職涯的第一份工作就從高雄出發,晃眼之間竟也過了21個寒暑。
童年對高雄的回憶固然美好,然而實際在此生活就又是另一回事了,每當假日結束從台南返回高雄,只要聞到刺鼻的味道就知道已到楠梓,是從五輕飄散的化學氣體,加上混雜的交通,坦白說心裡對高雄是有些排斥的,因此說來慚愧,在高雄定居生活許久,對這裡的了解始終淺薄表面,或許是血液中帶著府城人莫名的驕傲,總覺得過去有著文化沙漠之名的重工業大城少了些底蘊,沒有什麼值得一顧的地方。
我想起吉田修一在《路》寫到的:「東京也好,台北也好,若想挑毛病,比比皆是。只是,如果有意識地尋找美麗的事物,一樣也是俯拾可見。」當時的我大概就是那專挑毛病的人吧。直到10年前接觸了「十鼓橋糖文創園區」,從這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座現代化糖廠的創建,開始連結到鐵道、港口與老建築,這才發現原來打狗的發展歷程這麼精彩,比小說的情節還動人。
2020年對高雄來說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歷經3次大型選舉,讓高雄屢屢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然而對高雄發展史而言更具意義的,是在整整100年前的1920年,台灣總督府辦理地方制度改正,「打狗」自台南廳脫離,獨立置州並改稱「高雄」,小漁港的打狗時代正式走入歷史,高雄粉墨登場。
從最早的鐵道建設開始,總督府接續投入大規模的築港計畫,徹底將高雄港改造成真正的良港,同時利用築港疏濬的泥沙,填出哈瑪星、抹平鹽埕的鹽田,然後在上面劃出整齊的街道,佈設電信、電力、自來水等基礎建設。日本在第一個海外殖民地的南方一隅,一步步實現其打造理想城市的藍圖,也為高雄奠下往後數十年的發展基礎。
如今讀起這段歷史,依然讓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因為不知要以怎樣的決心和毅力,才能如此大刀闊斧的投注這台灣發展史上罕見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如今高雄的觀光也受惠於日本50年治理期間所留下的諸多建設,舉凡鐵道、車站、港口、駁二、燈塔、壽山、歷史博物館、高雄川(愛河)、糖廠、眷村、無線電信所,甚至連輕軌行走的路線,都與這段歷史脫離不了關係,很難想像現在的高雄若少了這些,會多麼失色乏味。
然而對台灣和全世界來說, 2020年更是難熬的一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每個人的生活步調。在前一本拙作《去東京自助旅行》中,曾提到書寫東京並非計畫中的事,這次以高雄為題,對我而言更是從沒浮現過的想法,一次也沒想過。不過人生中似乎沒有絕對的事,2月底對今年的東京之行斷了念頭,在3、4月武漢肺炎最嚴峻期間,我也如同其他人,盡量減少遊憩與遠距離移動,但為了不要悶壞,每個週末還是到市區不同景點來趟小旅行,也許是人潮變少,也許是心境與認知上的改變,我發現高雄有許多地方其實很美好,也成了寫這本書的契機。
如今,能以高雄為題書寫並順利付梓,則讓我感到無比慶幸,因為藉由寫作的機會大量閱讀相關文獻書籍,梳理百年前這段發展歷史,加深了我對高雄的認識,這種喜悅與收穫是難以言喻衡量的。
這次寫作的時間不長,週間晚上埋首於筆電與成堆的資料,週末則背著兩台相機走訪書中提到的各景點,每一天都過的緊湊與充實。能順利完稿,我要感謝我的另一半Lynn,在異常炎熱的今年夏天陪我走遍每個地方,發揮比我更好的敏銳度和觀察力,讓我不致於錯過一些精彩的角落和細節,同時我也要感謝長期合作的創意市集編輯李素卿小姐的信任與提案,讓我有再次認識高雄的機會。
這本書以高雄捷運和輕軌為主要運具,帶著大家利用大眾運輸探訪沿線景點,介紹時亦盡可能結合過往歷史,並以淺顯的文字敘述,期望將我所認識的高雄分享給讀者,使旅遊多點探索與發現的樂趣。
90年代經典日劇《長假》主角瀨名秀俊有句台詞說得很好:「人總有不順利或疲倦的時候。在那種時候,就把它當成是神賜給我們的休假。不必勉強衝刺,不必努力加油,一切順其自然。等待假期過後,一切,就會好轉。」在不知何時才能看到終點的疫情結束前,也許就不要勉強,更不要捨近求遠,先來一趟高雄捷運小旅行吧,等到疫情過後,相信一切會好轉的。
As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