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你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從二○一一年開始,我們公司在洛杉磯地區新增「行動力」課程,這種可以提升人們的行動效能的培訓課,報名費用非常高。至於為何把學費設定在高價位?就像我曾對《洛杉磯時報》的記者所說:「人們對一切免費得來的東西,都不會珍惜。」正因為高效的行動如此困難,所以才需要一個能夠銘記於心的開始。
我們為這個課程命名為「顛覆式思考」,因為行動是一門思考課,不僅涉及思考的技術,同時還是「高效思考」「高效決策」的產物。我們從思考開始啟發人們自我改變,直到明白「有效的行動」是如何產生並且持續。
正如同一位誠實的失敗者所發出的疑問,那些心懷夢想老是四處碰壁的「老實人」,也都希望解決他們內心的困惑。他們想聽到刺耳的真話,而不是客套的假話──如果你也想聽一些實話,那麼就值得繼續閱讀下去;否則,你大可在此便闔上書頁。對多數人來說,不了解本書的內容,不會有任何損失,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超過99%的人可能都對自己為何失敗的問題不感興趣。
如果你選擇繼續閱讀,那麼這本書將會為你解答一些讓自己感到不怎麼舒服的真相,你會發現很多抱怨已久的問題並不是他人所造成,罪魁禍首其實是自己。你可能已經被別人誇讚太久了,早就疏忽要對自身實際行動進行能力檢測。遇到挫折後,在心安理得接受別人安撫時,可能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遭遇挫折的原因:
﹒「為什麼我是大家公認的聰明人,卻事事不如意?」
﹒「為什麼我付出那麼多,仍然不成功?」
﹒「為什麼別人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我卻做不到?」
十年前,這三句話寫在我公司的「榮譽牆」上,與那些業績優秀的員工名字掛在一起。我用這種強烈的對比來激勵其他員工,為何你不能像他們一樣優秀?「找到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十年後,當我們推出行動力課程時,這三句話成為每位學員必須回答的第一張考卷。我們決心提出這些問題並且開設這個課程,最大希望是嘉惠那些有強烈改變動機,但又缺乏必要方法的族群。
不論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多大或多微不足道的麻煩:減肥、戒菸、面試、創業,乃至於需要制定並執行人生的長期規畫,這個課程和這本書的內容都能為你提供幫助。我會從心理學、潛意識和行動規畫的角度,與你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一起探討如何在實踐中提升思考和行動的效率。
現實與夢想的距離
在二十世紀末的一個夏天,我獨自一人來到洛杉磯發展。當時我和每個年輕人一樣,對未來充滿熱情,口袋中也揣著厚厚的計畫書。這與至今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作法驚人的一致,我們不僅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還想改變世界。
但是,現實是最嚴酷的「老師」,它會給我們上課,讓我們冷靜下來,提醒我們:你不光要能想,還要會做!
我身上只有美金一千元,第一要務就是趕緊租個房子安頓下來。於是,我找到一間便宜的地下室,付了第一個月房租美金八百元。接著,我做的第二件事是找份能及時獲得薪水的工作,而不是按原計畫去各種辦公大樓推銷「我的夢想」。
我必須先成為一名腳踏實地的實戰派,一步一腳印的實現目標。因為任何做不到的想法都毫無價值。如果我只是坐在地下室日以繼夜的勤思苦想──像許多年輕人正在做的那樣,結局不難想像,我可能不到半個月就餓死了,因為剩下的美金兩百元生活費,實在支撐不起大腦中那些「幾百萬美元」的大生意。
有時候,這也是人們會失敗的原因──相較於現實,他們的夢想實在太遠大了。所有經歷過人生困境的成功者都知道:快速高效的行動遠比一個富有誘惑力的夢想,更能決定我們的命運。
因此,我花了兩天時間租房子、三天時間找工作。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某國際知名化妝品牌公司的洛杉磯代理商業務員,公司規模不大,加上老闆不到三十人,每個人既要負責銷售,還要負責其他工作。
我每天要打上百通電話,聯繫不同地區的客戶,在這座城市中穿梭,接觸客戶、寄送產品,還要保障售後服務。回到公司後,我還需要兼做部分文案工作,為市場部的宣傳提供建議。那段日子過得相當艱苦,我有時候每天只能吃一頓飯,大部分時間都在電車上度過。不過,這些經歷卻對我後來的人生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我也得到一個重要結論:不管做什麼,我們都必須停止思考,馬上行動。你要用結果來說話,用結果來證明自己,而不是想法。
當重要機遇來敲門
人們都在思考如何成功,這既非一個功利的話題,也不是什麼討論的禁區。成功者和失敗者都在「討論成功」,但現實往往令人尷尬,多數人並不清楚自己是如何在競爭中敗下陣來。
當我們公司打算切入培訓和諮詢方面的業務時,曾經在洛杉磯街頭進行一場大型市場調查,主題是「你如何面對生命中的重大機遇?」調查期間從二○一○年的四月開始直到八月,長達五個多月,共有一二七九人接受訪談。當面回答這個問題,有人還撥出幾分鐘與調查員進行詳細討論。
調查結束後,我們拿到厚厚的一大疊資料,都是人們的真實想法。我們把相關的採訪記錄到系統中,接著整理列印出來,足足裝滿一大箱。調查資料很豐富,但透露出來的訊息卻讓我感到遺憾,因為很少人願意「毫不猶豫的抓住機遇」。
在接受採訪的人中,超過六七%的人回答「我要想一想再說」,或者「我希望自己再觀察一下」。人生中的重大機遇並不常見,即便如此,人們還是保持強烈的謹慎態度,但又會感慨自己懷才不遇。
正像調查所反映的,大部分人都坐在家裡思考,或待在辦公室裡抱怨:怎樣才能成為老闆那樣的人物?如何才能考上知名大學?應該採取什麼方法才可以成功減肥?……他們是思考的強者,想法很多且層出不窮,但僅此而已。人們心中的念頭就像浪花,想想就「落下來了」,那些偉大的夢想或可行的目標從來不會變成現實。
對於這種現象,我曾在培訓課程中舉了一個例子:「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隻懶蟲,想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卻邁不開雙腿。」懶蟲的智商可能很高,他們也許什麼都知道,指點江山,點評時事,好像這個世界上沒有他們做不了的事情,但都只是說說而已。一旦需要他們採取行動時,你看到的是緊閉的房門和沉默不語的態度。而這,正是人們無法實現夢想的原因。
很多人想著想著就算了
我有位前同事周先生,我們曾在一起洛杉磯賣了兩年化妝品,離開公司後,又一起創業,做廣告傳媒和思考培訓的業務。周先生很聰明,是公司的「軍師」,是我的智囊,也是一位思考活躍的創意大師。他總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那些不容易解決的問題,突然想到令人驚喜的創意,為公司發展提供很大的幫助。
二○○四年春天,周先生突然來找我,他說:「我想,我們已經到了該離別的時刻。」他打算離開美國,回北京開一家傳媒公司。我當時聽了非常吃驚,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但我和團隊成員仍尊重他的選擇。
曾與周先生共事的人都知道,他在商業創意方面很有天分。長時間研究中國的文化產業,並有獨到見解。他認為,過不了幾年,這個產業將迎來春天,「在未來,中國的文化產業總產值會很驚人,這時介入是最佳時機。我的第一步是投資影視業,尋找一些有才華,但沒有資金的年輕導演和編劇,拍攝一些優秀的小成本電影,用先進的行銷方式占領市場,獲得口碑。等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後,我還有更好的計畫。」
離開美國後,我們有一年沒聯絡。直到二○○五年秋天,我在睡夢中迷迷糊糊接到一通電話。另一頭是周先生,他說已經回到美國,人就在洛杉磯機場,他打算回來做老本行,完全放棄在中國的事業。
當我向他問起情況時,他苦笑著說:「想法很完美,但一直在拖延。我們花了幾個月,一直都在進行籌備創建公司的各項工作。其間有不少劇本都頗具市場性,其中有個劇本受到市場好評,不少公司都參與競價。我準備考慮一些時日再出手,但後來被別家公司搶走。事實上,不少好劇本都是這麼流失的。」
「然後呢?你可以改正這些操作邏輯。」我問。
「我錯過了最佳時機。投資人沒有給我機會,幾天前宣布撤資了。」他說。
對於這個結果,我並不感到意外,反而長嘆了一口氣,因為這正好與周先生的行事風格相吻合。雖然他有優秀的創意能力,但並不是一個果敢獨斷的人;也就是說,他具有豐富的知識,但缺乏「做到」的能力。
當然,「權衡利弊」並不是個性上的缺點,而是一個人得以成功的基本要件之一。只不過,花過長的時間在思考時,就會影響到我們行動的能力,嚴重削弱「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基於這一點,我在公司管理上,會將重點關注在創造力較差但執行能力強的部屬,而非那些思考活躍但行動能力差的員工。或許他們沒有天才般的頭腦,但做事踏實,執行到位,思考執著,做事的時候心無雜念,很少臨時跳出其他想法。所以,在公司的會議上,我常對部屬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每天要拿出七成的時間來行動,只需要用三成的時間去思考。」
在我看來,大部分成功者都是能夠快速行動、盡一切力量去做到的人。那些每天在大腦中分析各種可能利弊、思考過多的人,最後都很難避免失敗的結果。因為想得越多,就越容易淪為空想。雖然善於思考是一種好習慣,但要切記:永遠不要讓自己成為那種「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的人。
我希望透過本書,讓每個人都能理解,並且建立一個做事的原則:無論你懂得多少知識,胸中有多少讓人激動的偉大想法,都得先做到,而非坐在沙發上空想。就像一位參加阿富汗戰爭的美軍士兵在接受採訪時所說:「我的保命方法很簡單:先開槍,再瞄準。」因為現代社會留給我們思考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你必須先行動,再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做起來再說,而不是想好了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