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11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 (電子書)

  • 定價:480
  • 優惠價:336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
 
  何謂「轉道成知」呢?中華文化的智慧,不能只是任其在民間發展,或者在文史哲領域被視作邊緣化的學術議題,其自身需要有個轉化歷程,能發展成社會科學的知識,尤其儒釋道三家都在討論的自性議題,這本來是古典中國的公共語言,卻在西風東漸後被華人社會視作學術禁忌,這並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發展過程中有個無法繞開的「黃光國難題」(Hwang Kwang-Kuo Problem),這是什麼樣的難題呢?
 
  在《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中,陳復指出我們應該從承認「心體」的角度,來開展相應的科學哲學來面對生命世界,進而完成「中西會通」與「儒佛會通」的義理,成熟發展出具有中華思想性質的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無人文則無法立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需要有人文知識來當梁柱支撐,將所謂的「文史哲」這類知識重組成系統化的理論,讓其蛻變成社會科學可理解與應用的學術語言,這就是解決黃光國難題需要跨過的知識門檻。
 
  西元2020年的尾聲,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肆虐全球,無數人失去寶貴的生命,人類文明已來到十字路口。尤其華人社會如果再不意識到如何將社會科學本土化,將很難因應被強權刻意設立文明衝突產生的險局與陷阱。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曾提出東西四大聖哲共譜轉軸世紀(Achsenzeit)的說法,陳復懷著無限的樂觀,期待《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有如野人獻曝,藉由「金針度人」,來呼喚群賢輩出,人類第二個轉軸世紀就此到來。
 
好評推薦
 
  陳復是王陽明「心學」的忠實繼承者,他又深受趙金祈「求如」之說的影響,陳復所說的「黃光國難題」,其實是他自己的難題;他所說的「黃光國迷陣」,其實也是他自己的迷陣,我們兩種不同「進路」的對話,不僅可以打破雙方個人視域的盲點,幫助對方完成他自身,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變五四以來,華人學術界「自我殖民」的心態,開創出一種學術論辯生機活潑的新風氣。——黃光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學術要進步、思想要創造,話語的爭辯、議論是需要的,生命的激活,實存的契入尤其重要。論辯不是為了輸贏,而是要解開話語,回歸存在。存在者,「存」而「在」也。存者,存誠閑其邪,生生不息也。在者,充實光輝,如如安在也。陳復對於「黃光國難題」的討論,在本土文明的發展,在東亞學術的進程,是有其精神史意義的。——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復
 
  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學者,現任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曾任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兼生命教育研究室召集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海峽兩岸心理諮詢協會榮譽理事長,現任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副理事長。專業研究在齊文化與齊學術、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陽明學與中國現代化、心學心理學暨華人本土心理諮詢。擅寫詩文,倡導與實踐心學來復興中華文化。著有《心學工夫論》(2005)、《書院精神與中華文化》(2005)、《先秦齊文化的淵源與發展》(2009)、《戰國齊學術的特徵與影響》(2009)、《心學風雲記:王陽明帶你打土匪》(2018)、《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2018),編有《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2019)等書。
 
  闡發心學二十二年,歷經各種生死交關的考驗,拍攝磨課師課程《王陽明帶你打土匪》,榮獲教育部磨課師課程A類新星計畫(2015),課程除在國立交通大學育網磨課師平台播出,並獲得大陸清華大學學堂在線慕課平台選為簽字認證課,經營三年,修課人數已超過八萬人,陸續榮獲校內宜大績優通識課程優等獎(2017)、宜大教學卓越績優人員特優獎(2017)、宜大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2017),校外榮獲全國網路票選人氣磨課師第一名(2017)、中華民國數位學習科技優質金質獎(2017)與教育部標竿課程獎(2018)。長期探討心學的自性議題,榮獲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如何藉由釐清黃光國難題建構華人修養心理學」(2017),並榮獲宜大106學年度博雅學部學術研究績優獎(2018)。
 

目錄

推薦序一 黃光國難題——傳承儒家的兩種進路╱黃光國
推薦序二 陳復對「黃光國難題」提出批判的精神史意義——從我與「本土心理學」的邂逅說起╱林安梧
自序 轉道成知論——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
 
第一章 黃光國難題——如何替中華文化解開戈迪安繩結
前言
第一節 引論:把握住黃光國闡釋的核心觀念
第二節 黃光國難題:科學哲學的認識與釐清
第三節 戈迪安繩結:解開黃光國難題的辦法
 
第二章 儒家心理學——黃光國難題正面臨的迷陣與突破
前言
第一節 引論:黃光國難題產生的背景與視域
第二節 多重哲學典範的實質內涵與觀念轉化
第三節 排除黃光國難題對儒家心理學的障礙
 
第三章 修養心理學——黃光國儒家自我修養理論的問題
前言
第一節 普世性或特殊性?黃光國的自我觀念
第二節 道義統攝利益:儒家關係主義的源頭
第三節 士人倫理:儒家自我修養理論的調整
 
第四章 多重哲學典範——解決黃光國難題依據的實在論
前言
第一節 引論:再論多重哲學典範的實質內涵
第二節 商榷結構主義在多重哲學典範的意義
第三節 詮釋學觀點對多重哲學典範的再擴充
第四節 結語:解決黃光國難題依據的實在論
 
第五章 萬法不離自性——誠意面對黃光國難題的答客問
前言
第一節 發展中華自主學術系統的知識研究策略
第二節 中西有別與上下有別:本土心理學的歸路
第三節 自性的六種特徵:釐清我們對話的焦點
 
第六章 黃光國難題的誤區——由案例反思儒家倫理療癒
前言
第一節 中體西用:如何釐清儒家的倫理療癒
第二節 三種反思:黃光國談的儒家倫理療癒
第三節 案例討論(一):傳統倫理療癒的局限
第四節 案例討論(二):轉化倫理療癒的突破
 
第七章 自性的曼陀羅模型——解決黃光國難題的工夫論
前言
第一節 反思自我的曼陀羅模型如何沒有曼陀羅
第二節 黃光國的轉向:後期黃光國思想的發展
第三節 發展自性的曼陀羅模型該有的背景脈絡
第四節 兩線四面理論:陰陽五行學說的新詮釋
第五節 總結:解決難題需要的兩線四面工夫論
 
第八章 破解黃光國難題——如何構築清晰的知識論策略
前言
第一節 黃光國對中西本體論抱持著模糊態度
第二節 坦塔洛斯的困題:對心理學的再思反
第三節 宗教研究本土化須面對的黃光國難題
第四節 自性的有無:佛學對自我修養的策略
 
第九章 黃光國難題的體用觀——化解中西本體論的歧異
前言
第一節 質性跳躍:李約瑟難題到黃光國難題
第二節 中體西用:架構自成系統的體用關係
第三節 再演繹費依阿本德的多元主義方法論
第四節 建構實在論:化解中西本體論的歧異
 
第十章 後期黃光國思想——陽明學與榮格心理學的對話
前言
第一節 後期黃光國思想會形成的背景與脈絡
第二節 榮格心理學對後期黃光國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自性:陽明學如何與榮格心理學對話
 
後記 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
附錄一 總結五四,再創未來: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宣言
附錄二 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宣言始末
參考文獻
 

自序(節錄)
 
轉道成知論——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
 
  這本書《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終於要出版了,誠如我的先師韋政通教授生前所言:「你這些年跟黃光國教授的辯論,等於你撰寫一本有關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博士論文。」雖然先師墓木已拱,然而往事並未如煙。猶記得十二年前,我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做博士後研究,因中華民國科學教育之父趙金祁教授希望我能了解黃光國教授對於科學哲學的最新認識,藉由訪談光國教授的因緣,從此開始聆聽他各種有關課程,經由大量的對話,讓我對如何發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有更清晰的想法,同時對於光國教授某些觀點容有不同意見,但因光國教授係望重士林的大師級學人,或許來自他始終覺得任何文化的菁華都來自知識菁英撰寫的文集,使得他極度重視文本討論,我如果要讓他理解我的觀點,不書寫成文字將毫無獲得釐清的機會,因此我索性直搗黃龍,冀圖修正他理論的誤差,並將我跟他的觀點異同直接鋪陳成論文,他則針對我的問題做回應,如此一來一往,讓我撰寫出十篇論文,就成為本書的底稿。
 
  然而,這本書的出現,還有更早的源頭。我是深受五四運動理念影響的中華知識分子,胡適先生的每本著作我都曾經讀得滾瓜爛熟,即使現在他的主張不再對我的學問帶來絲毫影響,卻依然深刻影響我寫字的文風。然而,我畢竟已經沒有上一個世代在學術層面的恩怨情仇,早已能平情對待從自由主義到保守主義各種不同的觀點,這包括錢穆先生同樣是我酷愛研究的史學大家,更不用說我後來在學術層面的師承相當多元:不論從胡適先生到我大學時期的老師李敖先生;從錢穆先生到我念博碩士時期的指導教授陳啟雲先生;從牟宗三先生到我終身視如精神父親的韋政通教授;從本土心理學之父楊國樞先生到我這些年來深刻請益的黃光國教授;甚至科學教育領域跟趙金祁教授學習科學哲學的經驗,都在我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估計在我這一年齡層的學人,沒有幾人有我這種閱歷,這使得我的思路不再只是人文學的思考,更不再有傳統與現代的壁壘,而會從中華文化整體未來該何去何從的角度,來思考學術議題。
 
  但這只是論證層面,我至關緊要的成長經驗,來自我二十二年來對於心體的體證。當年在泰山鄉辦書院,人生腹背受困,在絕境中驀然悟得心體的存在,從此開始琢磨與實踐生命的學問。但我在這些層面的體會,只有在宋明儒學尤其陽明心學中能獲得交相印證,或許是科學主義(scientism)與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影響太深,不論是自由主義或保守主義的學人都沒有任何「見聞之知」可提供給我參考,反而是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的幾位靈性大師諸如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1986)與阿南達穆提(Anandamurti, 1921-1990)的觀點能讓我意識到有關自性與空性交會的體證絕不是個人主觀的感受,而是超越主客關係的實存經驗。但最奇怪的現象莫過於這些議題竟然不被視作學術殿堂可討論的內容,這曾經令我深感痛苦,基於能在學術獲得承認的現實考量,我不得不「盡棄所學」,將生命的體證放在心中,轉而學習使用社會科學的語言來寫論文。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848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6MB

會員評鑑

5
7人評分
|
7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1/07/09

中華文化如何能擺脫傳統與現代的束縛?黃光國教授認為,從西洋哲學的角度去理解「先驗」與「超越」是在「經驗前的經驗」,譬如終極的實在無法用感官經驗去體會,卻可以用經驗獲得的原則來推論;同樣,神秘的體驗也無法用感官經驗來體會,更不能架構原則來作用於經驗。所以,黃教授覺得「先驗的存在」不能有「超越的存在。」
 
教授認為,中國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並不是「可望不可及」的,而是人天共構間自然流動的精神意境。這裏的重點是「一」,是「仁、」「性」、「良知」與「自性」,是「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悟得「自性」以後心靈的實體,也是「天人合一」的實際體會。
 
其次,「冥契經驗」並不等同與「神秘經驗」,這兩者的混淆會誤把對內修養當作對外通靈,擱置了心體論就無法進入內在的精神世界去談工夫論,從而也就挖掘不出生命世界裏體悟工夫。其三,教授進行科學哲學的研究,得益於整理趙金祁教授的書籍,教授悟得「求如三原則」,即「情要盡性」、「用要的體」、「勢要依理」,以此來奮勉我們當代人去把握內在的絕對體驗,當人能夠涵養絕對實體在事上磨練,其生命實踐就可以被世人理解.
 
最後,教授認為我們若能整合出「天人合一」與「天人對立」的矛盾命題,將兩者擺在不同觀念的層次來理解與操作,那就解決了當中華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性與束縛性,並能徹底替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開闢新路徑!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1/07/09

黃光國難題:如何將中華文化本質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傾注「天人對立」的階段性思辨過程,從生命世界中開闢出具有科學哲學意義的微觀世界。 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背景:正視不屬於歐美社會的文化傳統,研究各種不同的文化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樣貌,從中觀察其面臨到某些共同問題,提出合理的解答。黃光國希望重新詮釋儒家思想借由精確理解華人社會人際關係運作的文化心理,並輻射到人文學術領域與社會科學領域各面向,裨益中華文化完成其第三次理性化歷程。 面對心理學全盤西化喪失學術主體的情況,最早由楊國樞召集各大學級研究機構組成本土心理學研究群。楊國樹希望將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與回教文化同種,架構出人類心理學或全球心理學。 文化心理學家史威德提出很著名的觀點,他覺得文化心理學主張「一種心智,多種心態,普世主義,考量分殊」。

心智指人類認知歷程實際或可能的概念內容的整體。心態指被認知與被激發的心智子集合。心態或許呈現各種樣貌,內在的心智並無不同,不同文化都在塑造人類心理共同的深層結構,反映出人類共同的心理機能。 黃光國將這種普世心理學內蘊著人類心理共同的深層結構,特別稱作關係主義。 自我的曼陀羅模型:自我具有雙元性,自我作為主體,也作為反思覺察的客體。關係主義如果指個人利益在不同關係裏的衡量與決斷,其衡量與決斷的主體就在自我,該自我並無天人合一的終極意義,卻有人我合一的社會意義。該自我產生的關係主義,基於個人利益在不同關係裏的安頓,這是否是個人主義思維在亞洲文化的亞形變化呢? 解決的思路:人往外尋覓絕對真理的過程裏,同時需要往內探索與把握心靈實體。這種內外互動的思辨過程,就是在回應我們「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並傾注「天人對立」的階段性思辨過程,從生命世界中開闢出具有科學哲學意義的微觀世界。不斷依循著「求如三原則」,將微觀世界獲得的內容回饋給生命世界,讓這兩個世界相互交會引流。 求如三原則:情要盡性,用要得體,勢要依理。對應王明晚年指出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掃清儒家沉重的道德教條,對人生命的捆綁。發現人應該洞見心體本身,把握住這個內在的絕對實體,而不是執著在具有特殊時空脈絡認知裏的善與惡。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1/07/09

黃光國自身學說的矛盾性:

一、使用「天人對立」的科學哲學來精確認識具有「天人合一」性質的中國思想,尤其依據科學哲學架構的「微觀世界」是否真證實並解釋依據中國思想發展出來的「生命世界」,且其申論的「多重哲學典範」究竟有無具體中心思想?

二、從個體面向社會的利益角度詮釋出「自我的曼陀羅模型」與「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如何證實該內涵不僅能解釋其符合儒家思想的主軸觀念,甚且還能呈現佛家最高義理中的空性?

黃光國難題會產生的背景,來自三段具體脈絡:

一、先秦儒家思想本來是一套「前現代」的生活智慧,當個人用該生活智慧做基石,充分吸收西洋文明包括政治、經濟或社會各方面的現代知識,才有可能成為「後現代的智慧」,幫忙個人與社會解決他們在生活世界中面臨的各項問題。

二、從日本經明治維新後躋身於列強,且從二戰後日本經濟快速復興的經驗來觀察,中國如果想「同化」來自西洋文明的資本主義,從而展開自身文明的動能,其最終需要的「資本主義精神」並不是「基督新教倫理」,更應當拿「儒家倫理」作為觀念資源。

三、從西洋哲學的「本體論、知識論、方法論」能開出「現代知識」,但從儒家既有的「宇宙論、良知論、工夫論」卻開不出對於外在世界的「客觀知識」,因此只有認識西洋科學哲學,將其融會到中華文化傳統,架構出「知識論的主體」,才能發展出華人自主的學術。

這三段具體的脈絡同時反映三個具體問題:

一、如果先秦儒家思想可提供華人生活智慧,智慧本身不該且不會有「前現代」與「後現代」的差異,只要人能將先秦儒家思想靈活運用並解決在生活世界中面臨的問題,這都屬於智慧的圓融表現,只有知識才有「前現代」與「後現代」的差異(該差異不只是時間性的差異,更內蘊著知識表露型態由意象感知型知識轉型出概念解析型知識),汲取西洋文明的「現代知識」發展出各種具體觀念的「微觀世界」對華人本來的「生命世界」自然會產生重大影響,然而這與先秦儒家思想究竟有什麼實質關聯呢?

二、按照日本兩度「浴火重生」的復興經驗可知,如果中國想要「同化」來自西洋文明的資本主義,就應當拾回「儒家倫理」作為觀念資源,但「儒家倫理」的內涵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樣貌,到底我們應該那什麼樣的「儒家倫理」來作為觀念資源,難道瞭解、認識並能操作黃光國闡釋的「自我的曼陀羅模型」與「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就能當作現在最新時期華人社會可秉持的「儒家倫理」嗎?由於其內容只見利益性不見道義性,這點顯然令人不能沒有疑惑。

三、如果從儒家既有的「宇宙論,良知論,工夫論」確實開不出對於外在世界的「客觀知識」,只有認識西洋科學哲學,將其融會到中華文化傳統,架構出「知識論的主體」,才能發展出華人自主的學術,那儒家思想本來自有且最具特色的「宇宙論、良知論、工夫論」,到底對於我們發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還有什麼意義與貢獻?
陳教授指出黃教授提出的「多重哲學典範」是個「空洞的典範」,意即並無典範的架構,其「實質內涵」源引自建構實在論與批判實在論。

-----------------------------------------------------------------------------

一、陳教授指出黃教授提出的「多重哲學典範」是個「空洞的典範」,意即並無典範的架構,其「實質內涵」源引自建構實在論與批判實在論。

建構實在論:其理論核心為「兩重實在論」,其從自然和人設的角度,區隔出兩種實在,首先是「實在本身」,接著是「建構的實在」。建構實在論認為人類全部認知都藉由語言來展開,因而強調語言的重要性。不同科學領域架構不同的術語,各自有不同的論述形態來貼靠著實在,其結果每個科學都拿各自的語言,發展出不同的理論,各自完成其「微觀世界」,如將不同微觀世界做個總和,擴大科學社群的視域整合,最終就能獲得「建構的實在」。

批判實在論:其理論核心為「先驗實在論」,其主張科學研究的對象既不是經驗主義的現象,更不是人類強加於現象的建構,其屬於持續存在,並在我們知識外獨立運作的實在結構。科學活動的目標旨在覓出產生現象的結構性機制,該知識在科學活動中產生出來,科學既不是自然的表像,更不是人類製作出來的產品,科學和實在兩者各有結構,持續分化並不斷變異,且後者獨立於前者而存在。
有關建構實在論與批判實在論的觀點,或許可作為「多重哲學典範」組成過程裏某一部分的「實質內涵」, 並不能等於並作為「多重哲學典範」的「典範本身」。

二、黃光國設計「自我的曼陀羅模型」與「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來重新詮釋儒家思想,但這只屬於理論往外在應用層面的模型,並不屬於理論往內在核心層面的模型,作為學術骨架,後者的重要性遠高過於前者。黃光國所提出的典範本身並無實質的理論架構,實際上無法聲稱已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來幫忙學者用科學方法來從事實征研究。黃光國應帶領華人本土社會科學正視與研發華人社會的生命世界該有的微觀世界,從實在論的角度出發,從上游來架構「多重哲學典範」真正該有的「典範理論模型」,而不是轉引與其同時期出現的理論(建構實在論與批判實在論),繼續承接著學術被殖民的現象。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1/07/09

很不錯的一本書,做了一些筆記:


1.本土心理學的目標就是正視不屬於歐美社會的文化傳統,研究各種不同的文化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樣貌,從中觀察到其面臨的某些共同問題,提出合理的解答。

2.「全盤西化」對臺灣心理學的影響,使得心理學研究只依循一種「樸素實證主義」:意即只是徵引外國研究工具,將其量表和問卷翻譯成中文,針對某個很細微的現象,檢驗信度和效度,來獲致「不具認知意義」的瑣碎結論,卻沒有理論架構與邏輯思考的歷程,更沒有真正直面社會並解決正面臨的問題。

3.文化心理學主張「一種心智,多種心態,普世主義,考量分殊」意即心態或許呈現各種樣貌,其內在的心智並無不同,不同文化都在塑造人類心理「共同的深層結構」,反映出人類共同的心理機能,如此就能獲致「人類心理學」或「全球心理學」的目標。黃光國對本土心理學的重要貢獻,就在於他將這種普世心理學內蘊著人類心理共同的深層結構,特別稱作「關係主義」,將其作為預設的社會科學理論與相關的研究典範,最終有別於歐美社會特別「怪異」架構出「個人主義」的思維,另闢蹊徑成為其他國家的學術主流。

4.榮格的觀點:意識的中心主體為「自我」(ego);超越該主體並呈現出命整體的存在稱作「本我」或「自性」(self,有時會將第一個字母大寫成Self),前者來自意識,後者來自個人潛意識或集體潛意識。潛意識是意識的母體,自性則使得心靈獲得完整。

5.古希臘人的「沉思」:採取一種客觀態度,使得人作為「超然的觀察者」,穿越變動不居的表像世界,看見背後永恆不變的真理,引領人類發展出真實而完滿的存在。整個過程只是探索萬物的道理,而不是改變它們,從中獲得有關理型世界的知識,這是種濃厚的「理論心態」,獲得的內容古希臘哲學家就稱作「科學」。

基督教的文化傳統:「上帝」是個超越的概念,個人與上帝間有著無法跨越的鴻溝,人雖然不能用自己的理性來認識上帝的「本體」,卻能轉向現實世界,觀察各種不同對象,建構出對這些不同對象的認識,不斷索問其最終共同指向的本體,這是種主客對立的研究法。


6.面對天人議題的這個層面,黃光國選擇一條「由外向內」的學術發展路徑,意即承認「沉思」的辦法,翼圖由自身的理論心態來探討中華文化,最終架構出「科學微世界」,藉由其學術語言完成華人本土社會科學,來促進中華文化的現代化。


7.黃光國教授否認中國有著「有機體的科學」,意味著同時否認中國有任何概念意義的「科學微世界」的存在。

8.建構科學微世界背後相應的哲學,就是科學哲學。


9.批判實在論:主張科學研究的對象既不是經驗主義的現象,更不是人類強加於現象的建構,其屬於持續存在,並在我們知識外*運作的實在結構。科學活動的目標旨在覓出產生現象的結構性機制,科學既不是自然的表像,更不是人類製作出來的產品,科學和實在兩者各有結構,持續分化並不斷變異,且後者獨立於前者而存在。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1/07/07

一百六十多年裏,中華文化的瓜果飄零,遺留下複雜難解的「戈迪安繩結」。中國人已經不能無視主流學術西化的現象,學術圈同時也塑造了現代中國人的理解習慣與認知態度。中國的學術圈全盤效法歐美,使得我們中華文化的原生「學術辭典」逐漸從我們使用的語言中消失殆盡(例如:心體,良知,三魂七魄、道、誠意等等),變成一種玄奧難解甚或迷信的符號。歐美的學術系統與學術辭典,無法容納中華文化最核心的議題——靈性,如果任由學術如此一路發展下去,中華文化只能萎縮成為民間的信仰團體,任由學術界以歐美人的視野賦予其支離破碎的詮釋。中華文化就會處於一種被動的「挨罵」狀態,而絲毫沒有辯解的資格與能量。
 
我們不能無視主流學術西化的現實,不能回避與放棄中國靈性的議題回歸主流學術的努力,因此,陳復教授的新書《轉道成知》正是在這種特別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正如書中所言,想要推動中華文化的正本清源,需要有「學三變」的體悟與知識積澱,從人文到心靈,再到科學哲學,其實正是教授引領道團這幾年學習的歷程。只有兼具內在的涵養體證與外在人文、科學哲學知識的素養,如此才能讓中華文化在中國人的心靈中復興,也在主流學術中紮根。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