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哀傷治療」與「喪親治療」關鍵研究
從兒童期失落經歷,看見成年焦慮與憂鬱原型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當代最知名、運用領域最廣的心理學概念
★依戀理論創始經典作品,看見內在不安全感的源頭
★改變英國醫院父母陪床規定,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劃時代心理學經典,探索喪親悲痛與母嬰依附關係的聯結
◎為什麼我們總是強迫自己獨立、不願意依靠他人?
◎為什麼我們總是勉強自己照顧他人,即使早已筋疲力盡?
◎為什麼遭逢失落時,我們總是無法自主的先責怪自己?
▲回頭看看童年時期的失落經驗,或許你就能解開這些關係死結▲
「我會一遍又一遍的強調悲傷的綿延性、從失落中恢復的困難程度,以及失落通常所導致的人格功能不良結果。只有嚴肅面對這樣的事實,才有可能緩解個體的痛苦。」──約翰‧鮑比
【從童年失落研究,探索成年後的不安全感與心理疾病來源】
我們總是以為兒童的悲傷是短暫的,認為失去父母的悲痛是一時的,但事實上,孩子的哀傷是長期、難以消除的。他們用哀傷、哭泣、憤怒……來面對這樣的失落,卻被成人所忽略與否定,甚至誤以孩子「難以管教」。而最終,他們隱藏了自己的悲傷、深深的壓抑自己的失落反應,但是就算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已經恢復,我們依然可以在孩子的某些細微動作中看見悲傷依舊留存、他對母親角色的渴望依然存在。
失落的悲傷是持續且強烈的,若孩子無法重新擁有健康的哀悼過程,便會在往後影響他的心理健康,以及與他人重新建立情感聯結。
【解開你的焦慮型依附,迎向健康的人際關係與身心狀態】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幼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從最開始與依附對象的緊密聯結,再到與依附對象分離時的焦慮,最後看見當孩子失去依附對象時,他所展現的行為反應以及對後續心理健康的嚴重影響。我們在鮑比的研究當中看見的不只是影響近代心理學最著名的理論,最終,我們從童年的經歷看見自己為何陷入焦慮的泥沼、無法脫離。因為無論是與依附對象分離、失去依附對象,抑或是遭受被拋棄的威脅經歷……最終,我們都將面臨童年時期所形成的不安全依附影響。
本書特色
1. 近代「哀傷治療」與「喪親治療」關鍵研究
失去摯愛個體是所有人類經歷的痛苦中,最強烈的一種,然而大多數社會,卻忽略了喪親所造成長久、強烈的哀痛,認為這樣的失落,應該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後,就應該回歸正常。然而,鮑比的研究發現,不論成人或兒童,若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健康的關懷。本書提供的許多哀悼研究與觀察,開啟了心理學界對於哀悼反應的重視,並在近年來成為了哀悼治療與喪親治療的關鍵研究。
2. 深刻探究「喪親哀傷反應」,提供成人與兒童健康的哀悼過程
「喪親」是我們一生中無法避免的課題,然而,我們的社會卻沒有提供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完成喪親哀悼。本書提供了許多案例與研究,帶領我們深刻探究童年喪親的心理與行為反應,讓我們看見許多人「強迫性照顧他人」、「堅持情感上獨立」、「焦慮與憂鬱」……其實都是沒有經歷「健康哀悼」所產生的病理性問題。作者呈現出的完整研究讓我們重新反思整體社會是否提供喪親者足夠的支持,提供成人或兒童健康的哀悼過程。
3. 從與母親分離的「失落」,理解我們情感發展的基礎
「失落」的基礎在於「依附」與「分離」,而與母親的分離過程中,我們建立了對於情感的發展的基礎──相信自己可以永遠愛一個人、也相信會被這個人永遠的愛著。這樣的依附關係會深深影響一生中所遇到的每一段情感聯結,影響我們是否有穩定而有安全感的親密關係。若與母親分離的失落過程中擁有健康的哀悼過程,才能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中獲得健康而穩定的聯結。
心理師、專業人士感動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博士、執業心理諮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貓心—龔佑霖 (華人第一位依附書籍:《找回100%安全感》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