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
成年人文化多,知道得多,上下五千年,心裡著急,恨不得把一切有價值的書都搬來給小小的孩子看。
成年人關懷多,責任多,總想著未來幾千年的事,恨不得小小的孩子們都能閱讀著幾千年的經典,讓未來因為他們的經典記憶風平浪靜、盛世不斷,給人類一個經久的大指望。
我們要說,這簡直是一個經典的好心腸、好意願,唯有稱頌。
可是一部《資治通鑑》,如何能讓青少年閱讀?即使是《紅樓夢》,那裡面也是有多少敘述和細節,是不能讓孩子有興致的,孩子總是孩子,他們不能深,只能淺,恰是他們的可愛;他們不能沉湎厚度,而只可薄薄地一口氣讀完,也恰是他們蹦蹦跳跳的生命的優點,絕不是缺點!
這樣,那好心腸、好意願便又生出了好靈感、好方式,把很長的故事變短,很繁複的敘述變簡單,很滔滔的教誨變乾脆,很不明白的哲學變明白,於是一本很厚很重的書就變薄變輕了。是的,它們已經不是原來的那一本那一部,不是原來的偉岸和高大,但是它們讓孩子們靠近了,捧得起來了,沒讀幾句已經願意讀完了。於是,一種原本是成年後正襟危坐讀的書,還在小時候沒有學會把玩耍的手洗得乾乾淨淨的時候,已經讀將起來,知道了大概,知道了有這樣的經典和高山,留在他們的記憶裡當個「存目」,等他們長大了以後再去正襟危坐地讀,探到深度,走到高度,弄出一個變本加厲的新亮度來,當成教授和專家。而如果長大了實在忙得不可開交,養家糊口,建設世界,沒有機會和情境再閱讀,那麼那小時候的閱讀和記憶也已經為他的生命塗過了顏色,再簡單的經典味道總還是經典的味道,你說,一個人在童年時讀過經典改寫本,還會是一種羞恥嗎?還會沒有經典的痕跡留給了一生嗎?
所以經典縮寫本改寫本的誕生,的確也是一個經典。
它也許不是在中國發明,但是中國人也想到這樣做,是對一種經典做法的經典繼承。經典著作的優秀改寫,在世界文化先進、關懷兒童閱讀的國家,是一個不停止的現代做法,是一個很成熟的出版方式,今天的世界說起這件事,已經絕不只是舉英國蘭姆姐弟的莎士比亞戲劇的例子了,而是非常多,極為豐盛。
所以,我們也可以很信任地讓我們的孩子們來欣賞中國的這一套「新經典」,給他們一個簡易走近經典的機會;而出版者,也不要一勞永逸,可以邊出版邊修訂,等到第五版第十版時簡直沒有缺點,於是這個品種和你的出版,也成長得沒有缺點。那時,這一切也就真的經典了。連同我在前面寫下的這些叫做「序言」的文字。
為孩子做事,為人生做事,是應該經典的。
梅子涵
導讀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書中最傑出的兩部。
「三十六計」又稱「三十六策」,最早出現於南北朝。《南齊書‧王敬則傳》有「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的句子,意為敗局已定,退卻才是上策。此後,這個說法廣為流傳。到了北宋,「三十六策」固定為「三十六計」。及至明末清初,有人根據歷史上的線索,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編撰成《三十六計》一書。遺憾的是,此書編撰者到底是誰,已經無法考證。
《三十六計》提出的計策,都是簡單、具體、明確的,操作性非常強。原著中對於每個計策的解說,均借鑑《易經》和古代兵書的措辭方式,文字精簡,內涵豐富,準確剖析了敵對雙方力量對比的轉化機制,含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在中國古代兵書中,內涵最豐富的,並不是《三十六計》,而是《孫子兵法》。後者更博大精深,體系性更強,思維更嚴謹,對戰爭本質的挖掘更深刻。
《孫子兵法》是公認的世界三大兵書之首(另外兩部是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和宮本武藏的《五輪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軍事著作。其創作時間是春秋時期,作者是孫武。孫武(約西元前五三五~?),字長卿,本來是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境內)人,後來到吳國,經伍子胥推薦獲吳王賞識,擔任軍事將領並屢獲奇功。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看來,最初的《孫子兵法》並不僅僅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三篇,至少在漢朝時是八十二篇。根據史料,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卷。有研究者認為,將八十二篇刪節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更多研究者相信,十三篇出自孫武本人,是孫武草創,由弟子整理成書。
《孫子兵法》的誕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春秋時期及以前的戰爭極為頻繁、殘酷、多樣,提供了大量案例;其次,孫武之前,已經出現了大量兵學理論成果,這為更優秀的著作作好了鋪墊;第三,則歸功於孫武個人的天賦與努力。
在中國歷史上,孫子被尊稱為「兵聖」,《孫子兵法》被尊稱為「兵學聖典」,兩千多年來,歷代軍事家無一例外地從中吸取營養。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孫子兵法》仍然發揮著作用,被廣泛運用於政治鬥爭、商業競爭、人際關係以及經濟管理等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