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本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偷襲珍珠港之後,便瘋狂地向東南亞及西太平洋侵略,先後佔領香港、菲律賓、馬來亞、新加坡及荷屬東印度。日軍有如秋風掃落葉,繼續向緬甸、新幾內亞及索羅門群島等地進軍,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一九四二年三月,駐守菲律賓的美國遠東軍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登上魚雷艇逃離馬尼拉灣口的柯里基多島,輾轉經民答那峨搭乘轟炸機抵達澳洲,被任命為西南太平洋盟軍最高司令。以美軍為主的盟軍積極策劃反攻,第一場戰役就是一九四二年八月七日登陸索羅門群島首府圖拉吉及瓜達康納爾島,並奪取日軍在瓜島所建的一座機場。在美軍登陸後的六個月期間內,日軍總共四度企圖奪回這座具有高度戰略價值的機場,出兵規模一次比一次高,從第一次的九百人升級到六千人,第三次高達二萬人,但是三次均告慘敗。第四次則是部隊還沒集結就遭美軍攻擊而夭折,最後終於放棄瓜島、主動撤離,成為日本自偷襲珍珠港之後的首場陸上敗戰。
瓜達康納爾戰役成為太平洋戰爭陸戰的轉捩點,日軍與盟軍皆投入大量的軍力與資源,極度擴張的日本帝國至此盛極而衰。瓜島戰役(一九四二年八月至一九四三年二月)六個月期間戰況極為慘烈,日軍戰死高達三萬餘人,美軍陣亡也高達七千餘人,雙方飛機及軍艦等裝備的損失更不計其數。有關這場戰役的新聞、著作及電影可謂汗牛充棟。
瓜島戰役之後索羅門群島戰役接著展開,盟軍與日軍在新喬治亞諸島激烈交戰。一九四三年起盟軍登陸布干維爾島及新不列顛島,對日軍重要基地拉包爾形成包圍,直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大戰結束。期間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在索羅門群島的布干維爾島遭美軍飛機攔截擊殺,美國未來的總統約翰甘迺迪指揮PT-109魚雷艇在新喬治亞遭日本驅逐艦撞沉然後成為英雄的事蹟,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作者從小就喜歡閱讀觀看此類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書籍與電影,所以對索羅門群島及瓜達康納爾島並不陌生。二○一六年底政府任命我為駐索羅門群島大使,我欣然赴任。二○一七年一月我到索國首都荷尼阿拉履新,島上到處是二戰遺跡,鏽跡斑斑的美日兩軍飛機、大砲四處可見。七十幾年過去,日本與美國政府還經常派人在島上尋找當年陣亡士兵的遺骸(二○一八年曾有兩名美國軍人在當地警察陪同下,到大使官邸詢問戰爭期間失蹤的美軍士兵遺骸),而島上也經常發現二戰時期的各種類型未爆彈。二○二○年九月兩名外國人(英國籍、澳洲籍各一)在荷尼阿拉處理未爆彈時不慎爆炸身亡。
駐在索國期間公餘之暇我經常去探訪一些當年的戰場。有一次去看日軍第一次攻打韓德森機場的一木支隊遺跡,發現支隊長一木清直居然就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發動蘆溝橋事變,砲轟宛平縣城而引發八年抗戰的日軍指揮官,於是對進一步研究瓜島戰役的興趣頓時大增。
二○一七年八月七日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瓜島七十五週年紀念,美軍在瓜達康納爾戰役紀念碑所在位置,荷尼阿拉市郊的天際地區舉辦盛大的紀念儀式,作者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盟軍陣亡官兵獻花致敬。
本書並非完整的戰史,而是選取瓜達康納爾戰役及索羅門群島戰役期間一些比較重要及一些鮮為國人所知的故事編撰而成,但是盡量蒐集各項資料尊重史實,並未添油加醋。編輯是按事件發生次序整理而成,大部分章節是以交戰雙方人物為主軸,以增加本書的趣味性及可讀性。
我要藉此表達對內人洪心怡老師的感激之意,她為了陪同我遠赴索羅門群島工作而暫時辭去教職,兩年半期間對我悉心照顧毫無怨言。
我也要感謝燎原出版的查理區肇威先生,沒有他的賞識本書不可能問世。同時我也要感謝虞思祖、宋永福、李嘉維及羅添斌等先生提供的協助,使本書能夠順利完成。
今年是公元二○二一年,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已逾四分之三個世紀,世界各國曾經參與二戰的老兵幾乎均已凋零。人類因為這場戰爭直接或間接死亡的人數高達數千萬人,可謂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浩劫。四分之三世紀過去之後,今天西太平洋的情勢與氛圍與當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頗為類似,說不定下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可能會終結人類的文明呢。特撰此書提醒世人記取教訓,勿再輕啟戰端、重蹈戰爭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