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二十一條,喪權辱國!」
五四開啟的是民主新紀元,還是又一次極權?
100年前的中國,剛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勝國正在巴黎商討戰後恢復事宜,
中國代表團欲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提案卻遭否決,
欲取回被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然而英、法、義主張將主權交給日本……
巴黎和會列強無視中國正當要求,縱容日本侵略行徑,致使中國外交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
日本駐北京公使於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向中國大總統提出二十一款之要求,頗令中國寒心。計分五號,其第一號即涉於山東省問題磋商之事。延至五月,日本政府遂於是月七日以最後通牒送達中國政府,限四十八小時以內為滿意之答覆。同時,有滿洲、山東日軍增多之消息傳至北京。中國政府實逼處此,舍屈從日本外,他無可擇。不得已於一九一五年五月二十五日與日本簽訂關於山東省之條約,附以三項換文暨其他各約。雖非所願,只以欲維持遠東之和局,使中國人民免受無端之痛苦。
……
此事我國節節退讓,最初主張注入約內,不允;改附約後,又不允,改在約外,又不允,改為僅用聲明不用保留字樣,又不允;不得已改為臨時分函,聲明不能因簽字而有妨將來之提請重議云云。豈知時直至今午完全被拒,此事於我國領土完全及前途安固關係至巨。……不料大會專橫至此,竟不稍顧我國家纖微體面,曷勝憤慨。弱國交涉,始爭終讓,幾成慣例,此次若再隱忍簽字,我國前途將更無外交之可言。
▂▂▂▂▂▂▂▂▂▂
書籍特色
本書是對100年前的五四運動的來龍去脈的「圖像呈現」,將五四運動整個過程分作八段,依次述其背景、觸因、對象、爆發、發展、激化、落幕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