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緒論 實現經濟與社會轉型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前言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亟須提高治理能力(1)
一、提高經濟治理能力,適應經濟的發展要求
二、提高政府與市場互補治理能力,調整好兩者的關係
三、提高財政與貨幣統籌治理能力,處理好兩者的關係
四、增強金融治理能力,提高金融市場化程度
五、提高社會治理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
第一章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與實質
第一節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由來
一、世界銀行報告首提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二、世界銀行關於中等收入陷阱的描述
第二節 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學分析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現象
二、中等收入階段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三、中等收入階段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
第三節 中等收入陷阱的社會學分析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社會現象
(一)日益嚴重的社會斷裂
(二)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
(三)持續積累的心態危機
二、中等收入階段面臨的社會轉型挑戰
三、世界各國中等收入階段的社會轉型
(一)先進國家:社會結構轉型與福利制度建立
(二)發展中國家:治理能力與經濟現代化
(三)轉型國家:基本制度變革與市場經濟轉型
第四節 中等收入陷阱的實質:經濟與社會轉型問題
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實現經濟轉型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實現社會轉型
三、經濟與社會成功轉型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五節 小結
第二章 中等收入的國家類型與經驗教訓
第一節 歐美等先進國家
一、美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及經驗
(一)美國的經濟轉型
1.技術進步
2.制度創新
3.產業調整
4.城市化
(二)美國的社會轉型
1.社會進步運動的出現
2.社會福利體系的建立
3.行政權力的雙向運動
(三)美國的經驗與啟示
二、英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及經驗
(一)英國的經濟轉型
(二)英國的社會轉型
(三)英國的經驗與啟示
三、法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及經驗
(一)法國的經濟轉型
(二)法國的社會轉型
(三)法國的經驗與啟示
四、德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及經驗
(一)德國的經濟轉型
1.德國的經濟發展道路
2.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
(二)德國的社會轉型
1.協調勞資關係,促進就業
2.調節稅收
3.透過財政手段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三)德國的經驗和啟示
1.建立完善的經濟法律體系
2.分散化雙軌制職業教育
3.穩定而靈活的公共財政制度
4.共同決策與多層治理機制
5.必要的福利制度
五、先進國家經濟與社會轉型經驗及啟示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的拉動作用
(二)重視教育,更新觀念,創造更多「人才紅利」
(三)為企業的發展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四)透過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為城市化提供持久動力
(五)有效緩解未來人均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的壓力
第二節 日、韓等東亞國家(地區)
一、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及經驗
(一)日本的經濟轉型
(二)日本的社會轉型
(三)日本的經驗與啟示
二、韓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及經驗
(一)韓國的經濟轉型
(二)韓國的社會轉型
(三)韓國的經驗與啟示
三、東亞國家經濟與社會轉型經驗及啟示
(一)完善法治保障經濟及社會的轉型與發展
1.法治促進科技強國
2.法治助力經濟發展
3.法治推動社會公平
4.法治孕育教育人才
(二)傳統文化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三)其他有利因素
第三節 印(尼)、菲等東南亞國家
一、印度尼西亞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一)印度尼西亞獨立以來的經濟發展軌跡
(二)印度尼西亞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失業與貧困交織,區域發展不均衡
2.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不徹底
3.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出口結構單一化
二、菲律賓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一)菲律賓戰後以來的經濟發展軌跡
(二)制約菲律賓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1.土地制度導致貧富分化懸殊、叛亂久剿不滅
2.法治缺失導致政局動盪、腐敗盛行
三、泰國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一)泰國戰後的經濟發展軌跡
(二)制約泰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1.政治動盪影響政府正常運作,嚴重妨礙經濟發展
2.貧富差距懸殊,中產階級力量薄弱
四、東南亞國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訓
(一)技術創新和人才相對不足使得產業轉型難以實現
(二)嚴重的收入分配失衡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表現之一
(三)腐敗和政局不穩使得東南亞國家在陷阱中越陷越深
(四)國際競爭環境的雙重擠壓不利於東南亞國家走出陷阱
第四節 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拉美國家
一、墨西哥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一)「進口替代」工業化模式的後遺症
1.國際債務過重
2.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過大
(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後遺症
1.過度開放導致國家經濟安全失衡
2.過度私有化
3.創新能力喪失
4.生產力倒退
二、阿根廷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一)政府管理與市場機制矛盾重重
(二)財政管理混亂導致政府債務危機
(三)盲目實施聯繫美元的匯率制度
(四)國家的經濟命脈落入外國資本手中
三、巴西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一)發展策略未能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及時轉型
1.產業結構長期失衡
2.發展模式轉換不利
3.過度依賴外資,國內工業衰敗
(二)科技進步與創新長期未能得到應有的支持和重視
1.經濟衰退,財政無力投資科技研發
2.跨國公司大肆兼併本土企業,本土創新能力進一步削弱
3.制度阻礙科技成果的應用和企業創新
(三)收入分配不合理,導致社會結構兩極分化
四、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
(一)1950—1973年間智俐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
1.未能因時而異地改變「進口替代」策略
2.受困於利益集團的強勢,土地改革遲遲不能推行
(二)1970年代智利新政府全面建立市場機制
1.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財政稅收體制
2.根據國情調整匯率政策,逐步增大匯率彈性
3.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五、拉美國家在中等收入階段的經驗與教訓
(一)社會結構的斷裂
1.殖民時期的拉丁美洲社會結構
2.拉丁美洲獨立後的社會結構
3.拉丁美洲社會結構現狀
(二)制度困境
1.菁英控制的制度惰性
2.高額的「社會福利」支出
3.無序城市化、非正規部門與扭曲的效率機制
(三)國家治理能力薄弱
(四)法律保障缺失
1.法律缺失阻礙經濟發展
2.法律禁止阻礙企業創新
第五節 蘇東轉型國家
一、蘇東劇變前的經濟社會困境
(一)蘇東市場化改革與經濟內捲化
(二)從「外延型成長」向「集約型成長」轉變的挑戰
(三)經濟、社會、政治的總體性危機
二、蘇東轉型後的發展路徑與後果
(一)捷克的轉型
(二)波蘭的轉型
(三)匈牙利的轉型
(四)俄羅斯的轉型
三、俄羅斯工業化後期的發展道路
(一)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
(二)產業結構調整
(三)收入分配與收入差距
1.俄羅斯走的是一條激進式轉型的道路
2.軟預算約束的新形勢使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3.俄羅斯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同俄羅斯壟斷勢力的急遽擴大有關
4.政府的一些行為導致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5.經濟發展導致的正常範圍內的收入差別擴大
(四)城市化發展狀況
(五)俄羅斯的對外開放狀況
1.對外貿易
2.外商直接投資
3.貿易結構
四、蘇東轉型國家在中等收入階段的經驗與教訓
1.促進科技進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2.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結構,促進升級
3.縮小三大收入差距,營造良好穩定的發展環境
4.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農業現代化
5.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中國在中等收入階段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第一節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對經濟持續成長的制約
(一)投資
(二)對外貿易和外資
二、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技術進步和升級
四、生產要素的總體配置效率不高
第二節 中國的經濟狀況及發展階段
一、中國經濟發展策略與政策的演變回顧
(一)中國經濟發展策略的演變
1.計劃經濟體制建構策略(1949—1978年)
2.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建構策略(1979—2008年)
3.邁向全球競爭的經濟轉型升級策略(2009年至今)
(二)中國貨幣、財政與金融政策的演變
1.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財政政策及其運作(1953—1980年)
2.改革開放後現代金融體系的逐步建立(1980—2008年)
3.邁向全球金融新秩序的金融發展策略(2009年至今)
二、中國經濟的發展狀況
(一)中國經濟保持了近40年的高成長
(二)經濟成長的品質不高,問題突出
三、中國經濟的成長方式及轉型制約
(一)中國的經濟成長方式正處於轉變期
(二)轉變經濟成長方式面臨制約
1.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受到GDP政績觀的影響
2.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受到科技創新能力的制約
3.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受到體制機制的制約
4.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受到現實經濟發展條件的制約
第三節 中國產業、所有制、地區結構和經濟成長
一、區域差異的結構性特徵與中國經濟的持續成長
二、區域發展水準及成長速度的差異與梯度式推進
1.靜態的人均GDP水準最高,動態的成長速度最快的經濟發達地區
2.靜態的人均GDP水準較高,動態的成長速度也較高,並且都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的經濟較發達地區
3.靜態的人均GDP水準較高,明顯超出全國平均水準,但動態地看,近些年的成長速度卻大體接近全國平均水準的東北地區
4.靜態的人均GDP水準和動態的成長速度均處於中等水準的華中內陸地區
5.人均GDP水準較低,但近些年來成長速度特別迅速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區
6.人均GDP水準和GDP成長速度都處於全國最低水準的邊遠地區
三、中國的地區經濟結構與平衡發展
(一)東部地區經濟結構對經濟的影響
(二)中部地區經濟結構對經濟的影響
(三)西部地區經濟結構對經濟的影響
四、研究啟示
第四節 中國的經濟轉型問題與挑戰
一、經濟結構失衡
二、人口紅利消失
三、資源與環境制約
四、科技創新不足
五、有效消費需求不足
六、投融資體制制約
【專欄3-1】
中國經濟面臨去槓桿和加槓桿的兩難選擇
第五節 中國的社會轉型問題與挑戰
一、貧富差距拉大
(一)收入不平等的趨勢
(二)貧富差距的制度原因
(三)從收入差距到財富鴻溝
二、社會結構斷裂
(一)日益凝固的社會階層分化
(二)日益緊張的利益關係
三、公正缺失與道德滑坡
(一)公平正義的缺失
(二)道德文化滑坡
四、社會心態危機加大
五、推動改革面臨挑戰
第六節 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臨的法治短板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法治內涵尚需完善
二、市場經濟體制的法治基礎亟待加強
三、創新驅動策略的法治環境有待優化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信念還需樹立
第七節 小結
第四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提高經濟治理能力
第一節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教訓與經驗
一、拉美國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訓總結
(一)拉美國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教訓
1.未能依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和特點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2.科技發展創新缺乏動力
3.未能有效平衡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
4.體制調整變革嚴重停滯後
5.收入分配不公平
(二)拉美和東南亞國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普遍原因
1.發展失速
2.結構失衡
3.資金失血
4.應對失措
二、韓國和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表現
1.調整經濟發展方式
2.依靠技術創新立國
3.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4.調整收入分配格局
5.實現城鄉均衡發展
三、主要經濟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驗總結
第二節 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和舉措
一、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挑戰
二、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舉措
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助力經濟轉型
(一)淘汰或限制落後產能
(二)扶持高科技產業
(三)鼓勵策略新興產業
(四)加快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
四、開發性金融助力經濟結構調整
(一)中國經濟存在一定下行風險
(二)開發性金融助力經濟平穩成長
五、開發性金融助推國家策略
(一)助力國家對外策略目標的實現
(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構建需要開發性金融的支撐
六、中國重點領域經濟轉型升級的空間
(一)城鎮化發展升級空間
(二)基礎設施升級空間
1.交通基礎設施品質仍待提高
2.通信基礎設施仍有加大發展空間
(三)教育與科學研究發展空間
(四)服務業升級空間
(五)農業現代化發展空間
(六)環保產業發展空間
(七)工業現代化升級空間
(八)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空間
第三節 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釋放經濟活力
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
二、擴大市場開放程度,消除市場壁壘
(一)行政壟斷抑制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和經營活力
(二)需持續擴大市場開放,打破阻礙市場的壁壘
三、推進城鄉二元改革,均衡配置資源
(一)城鄉二元結構扭曲了資源均衡配置,阻礙城鎮化發展
(二)推進城鄉二元結構改革的重點工作
(三)走城鎮集約化道路,提高城鎮化率
(四)「十三五」規劃:推進新型城鎮化
四、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市場活力
(一)國企改革要點
(二)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
1.中國企業「走出去」策略布局
2.中國企業「走出去」應注意的問題
五、全面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準,融入和引領全球化
(一)努力轉變對外貿易成長的方式
(二)努力提高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水準
(三)努力實施中國企業「走出去」策略
第四節 推動創新驅動,激發更大活力
一、創新制度建設,保護知識產權
二、優化制度環境,服務創新創業
三、鼓勵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
四、推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五、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及對外投資
(一)創新提升外延型經濟成長
(二)創新促進內涵型產業升級
(三)創新推動合作共贏式投資
第五節 防範債務危機,把控融資風險
一、從國際比較和資產負債比對視角看中國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一)政府負債率水準相對安全
(二)主權資產負債表較為穩健
二、政府債務積累和化解的國際經驗:英國、美國和日本
(一)英國的經驗
(二)美國的經驗
(三)日本的經驗
三、中美債務問題比較與啟示
(一)中美全社會槓桿率大致相當
(二)中美債務結構存在較大差異
(三)中美債務本質有著顯著不同
1.中國的債務主要是內債問題,美國等西方國家外債占較大比重
2.中國的債務主要是短期流動性問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債務主要是信用問題
3.中國的債務主要是投資性、建設性債務,對應有優良的資產,西方國家主要是消費性、保障性債務,以服務民生為主
(四)在發展、創新、市場、開放中化解中國債務
1.解決債務問題本質上是要實現經濟的企穩成長
2.創新體制機制提升中國企業的去槓桿能力
3.以市場化方式化解中國政府債務
4.加強中國債務問題的對外溝通協調與宣介
第六節 提高中國經濟治理能力
一、提高經濟治理能力
(一)提高政府與市場協調治理能力
1.新型城鎮化中政府有限主導的行為方式與職能定位
2.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主導作用,開創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活力源泉
(二)提高財政與貨幣協調治理能力
(三)提高債務管理能力
(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任務
1.有效擴大中國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促進最終消費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導力量
2.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策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3.加快培育以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增強創新對經濟成長的驅動作用
4.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和排放強度,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五)優化金融結構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金融結構升級的要求
(七)打造經濟體制升級版迫切需要發展開發性金融
二、提高金融治理能力
(一)提高對全球金融治理的認識和能力
1.金融治理規則的危機推動
2.中國金融結構發展不足制約總體政策選擇
3.中國的金融結構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4.提高對全球金融治理的認識
(二)提高國際金融治理能力
1.金融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2.中國金融城鄉二元結構有待縮小
3.迎接SDR挑戰,增強人民幣地位
(三)國際貨幣體系和金融結構演進的發展特點
1.國際貨幣體系結構變化和改革分析
2.各國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演變的基本特點
(四)中國金融結構面臨歷史性轉型升級的機遇
1.中國金融規模和金融結構的整體狀況
2.中國金融體系的組織功能結構面臨升級
3.中國金融體系的組織規模結構需要優化
4.中國微觀金融企業的股權結構需要優化
5.中國金融市場結構面臨策略調整要求
6.中國金融體系空間布局迫切需要優化
7.中國金融的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迫切需要優化
三、開發性金融的獨特性及其優勢
(一)開發性金融在中國金融布局中的獨特性
1.經營目標的政策性
2.業務領域的針對性
3.經營行為的市場化
4.經營理念的誘導性
(二)開發性金融促進中國經濟平衡成長的獨特優勢
1.緩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瓶頸」制約,促進社會資本形成
2.促進市場和制度建設
3.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4.穩定經濟週期
5.助力國家對外策略目標的實現
(三)加快推進開發性金融中長期融資體系建設
(四)開發性金融促進中國經濟平衡成長的作用和優勢
四、推進金融改革,做好風險防範
(一)鼓勵金融多元化發展,服務實體經濟
(二)完善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
1.金融風險的特點
2.中國面臨的金融風險
3.中國的金融監管
4.加強金融監管的建議
(三)推進「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
1.以規劃為先導,搭建人民幣國際化政策協調機制
2.全面拓寬人民幣信貸合作領域,創新人民幣國際化合作模式
3.金融市場合作有序暢通
4.中國資本市場也在與沿線國家加快融合
5.區域金融合作機制不斷充實和完善
第七節 小結
第五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第一節 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與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關係
(一)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內在要求
(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保障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亟須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一)中國社會轉型面臨挑戰
(二)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存在侷限性
(三)推動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轉型
三、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一)推進社會治理規範化,健全社會治理機制
(二)推進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激發多元共治活力
(三)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第二節 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社會治理方式
一、轉變政府治理理念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二)樹立有限政府的理念
(三)樹立服務政府的理念
(四)樹立法治政府的理念
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一)政府在社會多元主體治理體制中的主導作用
(二)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的路徑
三、釐清政府職能邊界
(一)減政放權,把政府「越位」的手收回來
(二)適度讓位,將政府「包辦」的手縮回來
(三)做好服務,使政府「缺位」的手補回來
四、創新社會治理手段
(一)加強對市場手段的運用
(二)綜合運用思想情感疏導、輿論引導手段
五、激發社會多元主體活力
(一)推動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二)加強「積極公民」培養
第三節 縮小貧富差距,優化社會結構
一、擴大中產階層規模,構建穩定社會結構
(一)調結構轉方式,夯實經濟基礎
(二)加強收入調控,完善財富分配
(三)協調利益訴求,助推成果共享
二、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更加注重分配公平
(一)初次分配應以市場調節為基礎兼顧公平
1.完善最低薪資保障制度
2.提高勞動報酬占比
3.確保正常的薪資成長速度
4.應注重規範政府行為,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二)二次分配改革應更加注重公平
1.建立公平合理的稅負機制,利用稅收政策調節社會財富結構
2.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頂層設計,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普惠性
3.加強福利措施保障,重點解決外來人口的同等待遇
(三)三次分配應注重慈善和公益事業的制度保障
三、加強農民產權保護,統籌城鄉發展水準
(一)擴大農村土地確權的範圍
(二)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
(三)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
(四)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
四、完善轉移支付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一)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與支出責任
(二)適當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
(三)分類規範專項轉移支付
第四節 加強民生保障,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織密民生保障網,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一)把握新時期民生保障的新要求
(二)堅持底線公平和適度普惠理念
(三)建立內外均衡的全方位民生保障體系
二、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創新基本公共服務多元化提供機制
(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機制
(三)推進城鄉、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有效銜接
(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法治基礎
三、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夯實社會公平的基礎保障
(一)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
(二)深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三)推動精準、深度扶貧和棚戶區改造,增進城鄉居民福祉
第五節 加強法治建設,提高社會治理水準
一、法治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良法善治」是衡量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準
(二)法治是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根本保障
二、以法治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
(一)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二)完善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的立法體制
(三)加強轉型期重點領域立法
(四)實現轉型期立法與改革決策的有效銜接
三、以法治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依法行政,加強權力監督,保證法律實施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
2.健全依法決策機制
3.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4.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5.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6.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二)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1.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
2.優化司法職權配置
3.推進嚴格司法
4.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
5.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6.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
(三)培育全民守法意識,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1.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2.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4.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四、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統一關係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1.社會主義政治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
2.社會主義經濟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
3.社會主義文化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
4.生態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
(三)營造以德治國促進依法治國的法治環境
第六節 教育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一、教育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過程中的關鍵性作用
二、加大教育投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教育投入與經濟發展水準的關係
(二)公共投入占GDP的比例
(三)「政府投入為主,多元投入相結合」的教育投入新體制
(四)以新理念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環境
三、深化教育改革,促進人才培養
四、完善人才培養平臺
(一)促進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
(二)短期人才培養目標要與中長期人才策略相協調
(三)人才培養基地依託於學校教育和現有勞動力平臺
(四)積極引進人才與防止人才流失並重
(五)構建國內人才建設平臺
(六)制定中國人才競爭力規劃,要強調人才培養從小抓起
五、創新教育模式,加強職位教育
(一)試行分散化的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
(二)充分重視加強職位和實踐教育
第七節 小結
一、頂層設計
二、法治先導
三、政府推動
四、民眾參與
第六章 參與全球化,探索中國發展道路
第一節 參與全球治理
一、全球經濟成長的趨勢
二、國際分工的趨勢
三、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
(一)區域貿易協定數量持續快速成長
(二)經濟一體化將呈現更多的新特徵
五、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趨勢
(一)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變化
(二)中國仍將是貿易保護的主要目標
六、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的趨勢
(一)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的方向
(二)全球經濟治理變革將會逐步推進
七、結語
第二節 全球價值鏈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一、變化世界中全球價值鏈的新發展
二、全球價值鏈的結構重構和發展路徑
三、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第三節 探索新時代的中國發展道路
一、中國發展道路的基本經驗
二、新時代中國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三、新時代如何完善中國發展道路
(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
(二)縮小收入、城鄉、地區三大差距
(三)鼓勵科技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四)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五)全面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準
第四節 政府角色轉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一、中國的發展模式和政府的作用
二、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遇到的問題和挑戰
1.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受到嚴峻挑戰,製造業成長的衰落導致投資型成長面臨困境
2.從政府與企業的關係來看,企業升級和轉型的成本很高
3.從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來看,地方政府的轉型能力不足
4.收入差距過大使得政府轉型的空間變小,「固化」的社會結構使得各種政策難以落實
5.政府開始重新遭遇信任危機,這使得轉型的空間和餘地迅速變小
三、轉變發展模式的關鍵在於政府角色轉型
1.政府的發展策略轉型
2.調整中央和地方關係,改變過度依賴GDP和財政收入為指標的考核方式
3.調整收入結構,加大全社會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開支
4.大力加強教育投入,重點扶持技術創新和文化產業
5.加強法治建設,促進政府行為的轉型
第五節 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 塑造人類文明共同體:中國的努力
一、提出並踐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二、「一帶一路」倡議引領全球化發展
三、亞投行重塑國際金融秩序,共享發展
四、精準扶貧,共享小康,增進改革獲得感
五、環保戰營造綠水青山實現綠色發展
六、小結:中國發展為世界提供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