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人生不過是有機體變為無機體的一個過程,畏縮不前,注定一無所獲。
不斷向前走,敢輸才會贏。贏的不一定是金錢與地位,贏的是自在與滿足。承傳,開啟,不負人生!
人生在世,許多人窮一生精力的目標就是追求成為人生中的贏家。從幼稚園開始要爭,要成功爭好學區房上好的小學,考上重點的學校,考入重點高中,考入重點大學,大學的學科最好是能有最佳就業的專業。畢業後要找到體面及穩定的工作,然後成家立室,然後下一代再次複製一次這樣的安穩軌跡,然後就像童話故事那樣能永遠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可是現實的世界跟童話故事或編程世界的固定軌跡總是存在巨大差異,正如沒有人能事前預想到某一年全球大部分的國家都會封閉和關停。人類社會總是在各種苦難與挫折中成長。那些沒有打倒我們的,會使我們變得更強大。不被輕易打倒的前提是,你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去應對真實世界的壓力與挑戰。這種心理的建構並不是天生而來,而是需要後天建構的。最堅固可以經得起考驗的建構,必須從認識真實的世界與人生開始,而這就是本書要帶你一起去思考的主題。
有些時候即使你再努力,比任何人也付出更多,但當外部環境的變化速度過快,你的努力還是不一定能有所收穫,甚至換來的只是失敗的教訓。用盡全力的投入卻仍然結不出甜美的果實,這不是你的問題,也沒什麼好後悔。人生,不能確保結果,只能考慮自己的投入,有些時候也要學會放過自己,把結果放輕一點去看。清楚認識到未能達到預期的結果不一定是自己的錯,不要陷於自責循環與後悔之中。那些不能把我們打倒的,終將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我們必先要有不被結果擊倒的心理彈性,才能化失敗為不懼前行的勇氣與智慧。
學業會失敗,事業會失敗,情感會失敗,而且有可能一再失敗。失敗與跌倒乃人生必經的一課。失敗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在環境與不可抗力的因素。失敗並不可怕,失敗是一種歷練,而由不斷的歷練可以建立起承載的能力,去承載未來人生中更大的果實與成果。學習應對失敗,是大多數人也繞不開的課題。許多成就不凡的人也經歷過失敗,也可能試過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你從他們當年不堪的狀態很難看得出他們將來成就的影響。另一些一直在混日子的人,除了喝醉後的豪言壯語,終其一生也沒有重大的成就與改變。這中間的關鍵在於,有一些人在失敗以後,漸漸開始反思並有所改變,把失敗的經歷化為承載自己未來人生的能量。有一些人失敗多次後仍只是自怨自艾,把失敗全部歸咎於外因,卻難以在失敗中獲得成長。
古老智慧說少年得志往往不是什麼好事,關鍵不在於年齡,而是在缺乏人生歷練下,因機會而得以超越自身承載的財富與能量,太易的成功很易會演變成自我膨脹,繼而失去平衡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也不能判斷客觀因素變化,埋下更大失敗的伏筆。挫敗,對一些人而言是純粹的痛苦,對一些人而言是祝福。即使你喜愛的是簡單平凡的日子,也難逃人生中各種不由我們投入與付出就可以控制的挫敗考驗。我們不一定要追求什麼卓越成就,但我們不應該放過完善自己的機會,當你不懼怕失敗,你就可以無所畏懼的應對人生中的風浪,變得從容自在。若然真的遇上極大困難的時刻,可以學習像樹木一樣會在秋冬先行落葉,只保留核心軀幹,挺過了冬天,當下一個春天到來時再次伸出枝葉去把握機會。
天助自助者,沒有人可以助你去把握機會,也沒有人可以把一個放棄走路的人,扶起來再次奔跑。遇上困難,抱怨是正常,沮喪也是正常,只要你沒有放棄前行,總會在未來的路上有所收穫。如果不幸遇上重大困難卻無力解決的時候,你很可能會陷入沮喪繼而感到憤怒,憤怒的能量卻可能令你陷入情緒的低谷。你可能會嘗試求肋,卻很大機會發現沒有什麼人能提供實質性的幫忙,當你認定某些人應該幫助自己時,卻很可能只會引起進一步的失落。古人有樹倒猢猻散的說法,雖然這不一定會發生,事實上卻是個人與事業陷入失敗困境後最常見的狀態。陷入困難時自然很想有人拉一把,有時痛苦地瑟縮一角,心底也存有被拯救的想法。可是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但多數情況下,尋求身邊親朋好友的援助,獲得更多的只是語言上的打打氣,什麼希望在明天之類的空洞鼓勵,也許可以請你吃一餐飯,如能給予你一些完全不用償還金額的小額金錢幫助已是仁至義盡,這些幫助並不足以助你解決眼下的困難。即使親如父母,只要兄弟妹妹眾多又或資源能力所限,也可能愛莫能助。你可能整晚睡不著,看著天花板透著窗外月亮的倒影,甚至眼中的淚水在左邊及右邊滑下臉龐,感到好像花光了所有力氣,卻仍然想不出解決辦法,也許還會感到自己被世界遺棄了。你會發現自己再沒有依靠,你的唯一依靠只有自己,你只有憑自己站起來,有時甚至需要有破產清算再重來的精神,捨棄一切曾經擁有的東西的執著,才能重新開始。這種心態轉變的時間越快,越快重整個人生命力。放下了背上無力再支持的沉重負擔後,既然沒有什麼可以再輸了,就算不會變得更好,也不會變得更壞的時候,你就會開始變得無所畏懼,繼而重拾生命力。活著的真諦,不在於成功,不礙於失敗,只在於你有沒有向前走,一步又一步的向前走。
想當贏家,不願當輸家,是人之常情。社會總喜歡把事物作簡單的黑白二元分化,讀書時以成績劃分,有高分的,低分的。出來工作後,以收入劃分,有高收入的,低收入的。社會地位,自然也有高與低。贏在起跑線的故事永遠充滿市場,因為許多人在缺乏思考下,只知道其人生的目標就是要當贏家,卻沒有人解釋給他們聽,當了贏家以後是否就等於人生功德完滿。有一些人,比如孔子,即使被身處的時代判定的失落者,人生落難時還要被路人隨意譏笑,卻在後世產生巨大的影響及成就。孔子認為即使天下無道,自己仍會明知不可行而行之。
他在當時的社會不被普遍地視為贏家。如果用今天世俗的尺,純粹按物質生活水準與收入去看,晚年落魄的孔子有可能被視為敗者。他的學說到了漢朝社會昇平之時卻大放異彩。他對後世的影響力,卻完勝春秋時代同期的其他擁有更多財富與更高社會地位的贏家。那麼,孔子是人生的真正贏家還是輸家?這視乎你用一把什麼樣的尺去量度,而這一把心中的尺將會影響你一生中的取捨與選擇。
沒有人的生命軌跡是完全相同的,每一個人都是各自走自己的路,有自己不同的際遇與經歷。有一些人走得好,是偶然。有一些人走得爛,是必然。敢輸才會贏。如果連向前走一步的勇氣都沒有,如果連小小的失敗都不能承受。你就會被困於自我設定的安全空間,而你的世界就會縮小甚至崩塌。如果你勇敢的向前走,你很可能要經歷跌跌碰碰的損傷,但你的世界將會大斷擴大,你必然會有更多收穫。收穫的不一定是金錢,物質,收穫的是經歷,而經歷就是人生的全部。人生不過是由有機物變回無機物的必然過程,一時的輸跟贏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在人生過程中你的真實經歷是如何,不是純然建立在客觀條件之上,而是在於你的一念之間,敢與不敢,選擇努力向前還是得過且過,跌倒後選擇爬起來還是自暴自棄。改變人生,不可以想,必須加以行動。敢輸而努力奮鬥的人,將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