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緣起,三十九歲那年,認識了曾老師,展開了人生修行路,見證了許多神蹟。坊間常說,帶天命者,如果不修行就會有考關回應在周邊的親人,目的就是要該天命者執行天命,這個說法一直令人難以釋懷,卻也是許多人走入修行的目的。
曾經,試圖透過神通,改善個人的業力,最後發覺,人生最大業力,還是家庭環境。家庭,是最難以解脫的戰場,過多的壓力,造成每個人都有身心障礙的一面。人總是期待透過修行解除人生障礙,但是常在不明白事理的狀況下,修行,變成了只是心靈的慰藉,或是逃避的藉口。
所謂的天命考關,激起解開人生真相的想法,曾經試過民俗經絡療法,搭配神通灌氣,期待解決人身病痛,後來覺知,就算治的了肌肉組織,卻治不了人的心靈苦楚。於是開始轉換思考角度,往人間尋道方向努力。
說也神奇,此念一出,就獲得《王鳳儀言行錄》,初次閱讀,被書中的事跡所感動,如獲至寶,後來知悉,台中有若水善書流通處,相關的文獻資料齊全,感恩張伯份、張林秀霞賢伉儷善人。
恭讀之後,有了更多的認知與希望,人生的智慧,聖賢們早已備妥,那就是中華傳統文化。誰有志誰獲得,所以邊學習邊講課,快速吸收書中的理念,半年後即前往廣州,希望分享更多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
第一趟的廣州行中,自然開性,印證了語錄中所言「得天道者,就算和天接碴,道就源源而來。」開竅後,又學會了化性技巧,更是加深了信心。
「達天時就是功德」格物學習致知,常這樣想,清末民初時期,講道的環境,與現在科技化的環境,是不同的。交通發達,一日旅程實現了,車程往返時間縮短了;工商發達,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寶貴了。以前講道化性,可以常常用了數十天,以目前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難以如此負荷;通訊上的發明,人與人之間,已經無距離可言,家庭紛爭的擴大,一通電話傳訊於千里之外;語言上的差異,過去講道所留的資料文獻,與現代的全白話文觀念,又有所差異了,隨著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社會的價值觀改變了,一切的計算方式,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唯獨不變的,就是文化的智慧,所以開始重新思考,在不執著原著的情況之下,將原精華適度保留,新的經驗融入,重新杜撰,符合現代人可接納的文獻,以此為教材。
科學發達,醫藥進步,病患不減反增;教育普及,知識爆炸,家庭幸福指數卻下降,離婚率反而提高升。只注重物質科技,已經難以滿足人生的需求,失去文化內涵,在人間是無法享受幸福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化,家庭倫理與人生智慧,是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驕傲。
一生最難懂的是人,人字好寫卻難為。多數人勤於修道養生,尋找外來加持,藉以改善運勢,有勤於佛法者,勤修道術者,有靈性學者等。但基礎都得以人為本,不管勤修於哪一門,了解透徹人生結構,都是必經的課題。
人生的苦,根源於不知善惡,不知善者難為善,不知惡者常積惡,希望可以透過簡單的論述,協助解析人生的思考邏輯,從人的來踪為起點,剖析人類性心身架構,藉由觀察五行性理,來理解善惡理念。研究正負能量,對身心靈造成的影響,並透過學習善知識,積極化性,從實踐中找到觀念的缺陷,修正、改造家庭氣氛,達到重立人根的目的。
本書,引用了王鳳儀善人及諸位前輩的原始語錄智慧,並加入了個人的實踐心得,用簡單的六法:問性法,化性法,懺悔法,比較法,計算法,內觀法等,引領實踐,並達到親民的效果。期待透過教育,傳遞更多正知正覺的觀念,以達到止於至善的目的。
知善才能為善,知惡才能避免造惡,把事情想通能為善,把事情想成負擔惡自來,善惡面面皆不同,我善未必是彼善,彼惡未必是我惡,善惡一念間,皆是由心所造。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先正心,正心先意誠,意誠先致知,致知得格物。所以說,格物者能致知,致知者能意誠,意誠者能正心,正心方能修身,修身者才能齊家,家齊才能解脫苦海。
本書的精隨,著重闡揚知善的智慧,知善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知病,知病才能解病,解病才能化性,化性才能開性,開性就是開悟,開悟才能達天時,達天時才能識時務,識時務才不會受剋。
三界的苦,還得從三界清;醫學再發達也難以治心,心病還是得要心藥醫,「把事情想通就是善,把事情想成負擔就是惡」。最後,以此句為個人座右銘,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