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代謝問題併發症,從源頭一次通通OUT!
癌症、腦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三大慢性病,分別佔據最高死亡率的前幾名,而且這三項重大慢性病通通都屬於「肥胖併發症」!
為何過重或肥胖者容易出現這樣的健康問題?因為這些慢性病,正是「胰島素風暴」一路不停傷害的結果!
▲小心,你只是看起來健康!
現今的飲食型態導致每個人的血中胰島素都太高,幾乎每個人都患有「食癮現象」,代謝面臨全面性失調,只是大家都只是「看起來似乎很健康」!
因此,我採用了一項測試方法來加以驗證,制定正常值是取樣一千個「正常人」的數據,取出百分之九十五的分布率來定為正常值,問題是取樣的對象,每個人普遍胰島素都太高的情況下,正常值才會標定為三.○至二十五.○ mU/L。
依照觀察結果,空腹胰島素二十五.○已經屬於代謝症候群患者(或超級肥胖者)的標準了。(現在四十歲以上,可說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代謝症候群患者,但這些人都是真的健康嗎?)
依照數據結果顯示:只要血中胰島素調降到三.○至五.○之間,根就本不會有食癮,更不會與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大腸癌、乳癌等扯上關係!
這也是我持續倡導「矯正代謝5.0」Update計劃的原因,呼籲民眾努力追求這項目標,進而保障自己的健康。同時透過自己現身說法,長期的空腹胰島素都控制在五.○上下,每次檢查無論血糖、糖化血色素、血脂肪(包含:CHO、TG、HDL、LDL)、肝功能、腎功能等,都維持在正常值以內。(我常說:全部都是一片海藍藍!)
▲治本之道,從「病因端」源頭切入
現代醫學是從「疾病端」來看問題,我傾向從「病因端」著手研究。
如今的醫學相關研究已經證實:無論過度飲食、肥胖、血管硬化、血糖失調、甚至大腸癌、乳癌等問題,都是源於「胰島素血症」的長期影響。
在此之前,無論任何的診斷或治療,其實都只是在「治標」,如同感冒治療咳嗽、流鼻水一般,皆非「治本之道」,這也是現代醫學對於代謝疾病(慢性病)的醫療有很大無力感的主因。
如今,若是能夠找出代謝疾病的真正病因,也許可以對於現今醫療體系做出一點貢獻,同時讓大眾找回真正的健康,以下提供一些建議:
◎空腹胰島素檢查,全面開放
空腹胰島素的數據,有助於瞭解代謝疾病的控制情況。
此項檢查結果可以協助診斷第一型糖尿病,或是延遲型自體免疫糖尿病,有助於胰島注射治療的監控(動物實驗顯示:注射胰島素會馬上引發胰島素阻抗,注射胰島素實在有必要更嚴密監控),進而預測代謝疾病的危險性,例如: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的發病危險性,或是疾病再發的危險性等。
這麼重要的檢查項目,應該全面列入醫院檢驗項目當中。
◎空腹胰島素,最佳的健康指標
由於現代人胰島素都過高,每個人都不曾體會何謂「健康的感覺」,根據個人親身經驗,只要空腹胰島素降到五.○,就會瞭解何謂「健康的感覺」!
胰島素平衡之後,不僅飲食自然變得清淡許多,享受七分飽的輕盈感,也不容易飢餓,而且開始喜歡運動,正是因為身體脂肪可以順利燃燒利用,身體的能量庫存(ATP Pool)很充分,體力和狀態都顯得十分良好,更棒的是,所有的抽血檢查結果都是一片「藍色」。
根據研究結果推論,空腹胰島素可以作為一種最佳的健康指標,幾乎等同於一個人的健康狀態,越低(但不能低於三.○以下),越健康;越高,則越不健康。
胰島素低,無論飲食型態或生活型態都會轉往健康的方向發展,離代謝疾病會越來越遠。相反地,胰島素越高,飲食與生活型態會越來越差,越容易罹患代謝疾病。期待將來有一天能看到醫學界教育民眾「胰島素五.○才健康」!
▲預防醫學,健康的超前部署
現代醫學是「治病醫學」,現在的檢查項目都是「疾病指標」,透過空腹胰島素的檢查,是否可以逐步把醫學導向「健康醫學」的方向?也許可以作為一種期待。
除了空腹胰島素的指標外,或許將來還可以加入更多的健康指標,來協助民眾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態,如果有一天,醫師除了「看病」以外,還可以「看健康」,豈非民眾最大的福氣!
在漫長的研究歲月裡,沒有龐大的經費,也沒有機構支持,所研究的又是一個全新的議題,當時能夠參考的資料非常有限,過程實在艱辛。猶記得當時只為了「胰島素過高」的議題,還曾經跟好幾位醫師爭辯過,他們當時都堅持:「胰島素只會過低(第一型糖尿病),怎麼會過高?」
其中一位好友(榮總新陳代謝科的李天行醫師,目前於淡水竹圍執業),也曾就相同議題與我爭辯過,後來有一天他跟我說:「我終於瞭解你在講什麼了!」也非常感謝他,後來出版的幾本新書都由他擔任義務編審。
如今陸續讀到許多國內外專家也提出相同看法,尤其看到以「高胰島素血症」為題的相關研究論文如此之多,這些論文的結論幾乎與我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也算是得到一份認同,衷心感激。
透過這本新書《矯正代謝力:遠離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作為一份日常飲食與健康管理的提醒,更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看到胰島素被列入醫學檢驗的常規檢查項目,更希望國內能夠進行更大規模的胰島素的研究,並把研究成果應用到代謝疾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防治工作上,或能更加積極地,朝向「預防醫學」健康促進的方向應用,造福群眾,找回幸福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