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除五族共和之外,並將儒、釋、道三家的學說,揉合而成為眾所共識的思想觀念。其影響力貫穿百千年而不移,皆因我中華民族崇尚忠孝節義的道德觀念所致。
忠孝節義者,即古先賢所教說之仁義道德也!
老子講道德,孔孟講仁義。故有四書五經流傳後世,而令今人效法瞻仰。
後人稱孔孟為儒家思想之代表;老莊則為道家思想之代表。即此二者,有密切關連,且是我本有之民族文化思想。釋迦牟尼的佛學思想,是後來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外來思想。
佛學的釋家思想雖是外來的觀念,但其本質及寓義,與儒家、道家思想並不相違,所以立刻能夠融入中華文化的思想體系,令流傳至今。
依歷史記載,中華文化之起源,是炎、黃治理天下之際,距今已有五千年之久。
爾時,為助益眾生故,多有能人出世教導維生之計。例如:
螺祖教人養蠶抽絲,搓繩結網,乃至服飾……。
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燃脂生光,乃至熟食……。
有巢式教人架樹造屋,遠離猛獸,乃至安居……。
神農氏教人耕作漁獵,擇物而食,乃至醫療……。
伏羲氏教人觀天運行,辨測方位,乃至占卜……。
此中以伏羲氏所創陰陽八卦,最為民族文化之根。傳說上天為幫有德之人教化眾生,使龍馬背一圖象現出於黃河之中,後稱「河圖」。又令神龜負一文書現出於洛水之中,後稱「洛書」。易經中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伏羲氏依「河圖」及「洛書」內容而繪制陰陽八卦,並教人民觀察天象,訂定節氣,理制方位、宮數……。
依此從事生活,經營農、漁、牧等業。
伏羲氏的八卦學理傳至周朝時,周文王姬昌依八卦學理,著作《周易》一書,即今《易經》本源。
周文王對於八卦學理作了評述,在他的易經中曾說:「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返終,故知死生之說。」
又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從觀察天地萬物的現象上,去深究原因,終於明白了生死的道理。
進而發覺人應效法天地滋養萬物不求回報的仁厚精神。就此,依「伏羲卦」衍申的《易經》,注入了「仁義」的內涵,教說君子應有道德的觀念。
周文王之子姬旦─周公,依易經道理,作「爻辭」。並身體力行,仁德勤政,並作禮制樂,令孔子佩服不已。
由「八卦」到《易經》,然後傳至春秋戰國時,老子精研其中「作人處事」之道理,並由此「人道」、「天道」互輔的運行中,思惟出一套偉大的哲學觀,並著寫了一部《道德經》問世。
同時,孔子在鑽研《易經》之餘,亦曾請教老子無為而為之道,增益其「天倫」及「人倫」之綱常,並著作《倫語》等書。
孔子受《易經》影響甚深,他喜好《易經》的程度,可從《史記》一書窺見一斑,史記說:「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意思是說「孔子一生到老都喜好《易經》,睡覺時把書放在枕邊,出門時把書放在行囊之中。」
如是「八卦」衍申的傳承,奠定了文化哲學觀念。時間、人物、朝代的變遷,並未影響中華民族對仁義道德的背離。
這是中華文化的本有,佛法的思想是在秦漢時,才由印度傳入中土的。
但大乘般若的佛學思想,應說是在唐代時,藉由玄奘菩薩之西天取經後,始傳入我國並發揚光大的。
般若佛學的中觀思想,是佛教導菩薩尋求真理已,依無為法修行,並不計較自我的幫助眾生脫離苦海, 即此為大乘菩薩所觀行之「道」也!
中華民族本有的中心思想,是聖賢教導國王及人民如何效法天地之「道」,心存仁義而「無為而為」。
天地養育滋長萬物而不求回報,恒時不斷其功德,聖賢以此為「道」,說名「無為而為」。即此「無為而為」與般若經中所說「無住生心」,同乎?異乎?
以上二者觀念相同,思想無異故,自然而然能夠融合在一起,形成中華民族之文化思想。今就《道德經》一書,解說其義,令讀者將之與佛法相較,嘗試能否看出端倪。特此為序。
二○一六年 無知 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