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脫下討好的假面,勇敢做真實的自己
討好的人有許多反的呈現,像是:
1. 不停地順應別人,努力滿足別人。
2. 卑躬屈膝的討好,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3. 想要討別人喜歡,非常害怕被別人討厭和拒絕。
4. 不敢展現自己,覺得被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會受人嘲笑和羞辱攻擊。
5. 很害怕關係的衝突和斷裂,深怕被別人遺棄和遺忘。
努力討好別人的人,太害怕自己是不好的,不自覺把自己矮化,認定別人都是強大的存在,自己是渺小脆弱的人。
即使,習慣討好別人的個體,有很強的能力也有很多天賦,卻仍傾向看低自己,總是把別人的需求當成自己的責任,不自覺就以服務別人、讓別人滿足當做最重要的事。日常中,再怎麼盡心盡力,也還是懷疑自己沒價值、地位卑微、不受人喜愛,內心時常恐懼,覺得自己隨時都會被排擠、遺忘。
這種內心深處的存在焦慮(怕被傷害、怕被遺棄、怕被討厭、怕被忽視),讓人誤以為若要確保安全無虞,就是要竭盡所能地討別人歡心、讓別人喜歡和滿意,自動化地落入「有求必應」、「事事說好」、「要做到讓人沒話講」的關係陷阱裡,失去了自我的界限,也習慣疏忽自己,無窮無盡給出自己。
一個稍微有自我的人,保有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想法的人,是無法處處壓抑自己,強迫自己要不顧一切地付出,畢竟人都是血肉之軀,都有自己的需求和限制,也有能量疲乏的時候,但慣性以用力拚命姿態付出的人,是體察不到自己的,只要「感應」、「嗅到」到別人的需要及意圖,就會奮不顧身地衝向別人,幫別人解決問題,把別人的需求視為己任,在那一刻的反應中,是無法停下來做充分的思考、辨識、資源盤點的,當然也往往不是在自己有意識下所做的選擇。
如果,要深入這種討好成性的人內在深層的結構,就會發現他們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尊重度,都是在危險邊緣,屬於無法給予自己認同、肯定和尊重的人。
這來自長期累積和塑造下的呈現,討好要形成性格,需要從小到大不斷被制約、被要求,在平常生活的人際關係中,習慣以這樣辛苦的生存姿態活著,漸漸地這樣的性格也就成了這個人的一部分。
在人際關係中,人與人的交往和互動,會有偶爾的討好,像是想討喜歡的人開心和歡心,或是想要建立第一印象的好感時,我們都可能會做些討好行為。但只要出於我們自我的動機和選擇,這時的討好,可能最開心的是自己,因為自己正在做自己想做也樂於做的事。又因為不是占很大的生活比例,我們的討好付出狀態,還是會找到方式調節,回到自我關照上,不致於完全淪陷於討好人的情況。
然而,我們的家庭和社會文化,可能沒有給我們足夠充分的自我覺察和自我選擇的權利,還有可能剝奪真實自我的發展,要求孩子從小開始,就要為他人而活、為環境的需要承擔,在一個人尚未真正地認識他自己、體驗他自己的成長之前,就開始被塑造及期待,應該成為他人生命的供應者和照顧者,必須為他人的歡喜和快樂負責。
於是,為了要在那樣的環境下生存,我們被剝奪自我發展的空間和權益,被迫必須依隨著環境中大人的臉色和標準過日子,沒有說「不」的權利,也不能有自我主張和任何的呈現。這時的討好,既卑微又辛酸,是要在極度壓抑自我的情況下,把靈魂扼殺,才能以討好的表面,討取一點可以存活的縫隙。
我們都知道有一種人際現象是:「兩面不討好」,這句話正說明了想要兩面都討好的人,常常適得其反,越是想處處討好、面面俱到的人,往往會落入兩邊不是人,兩邊都產生埋怨或排斥的處境。那麼,我們也可以從這種人際現象中看出,以討好來維繫關係的人,其內心是想要事事求和、害怕興戰,更害怕得罪人的後果。
在互動中,容易表現出「沒原則」和「沒立場」,事事說好。對他來說,唯一重要的只要能活著、存在著就好,不要讓任何一個人、一段關係對他產生攻擊和敵意,或表現出不滿意的埋怨。
所以說,討好的人,根本的議題是:存在議題。也就是對自己的存在,感到不安而焦慮,不論是覺得自己弱小弱勢,或是自己很想成為別人口中、眼中認可的人,亦或是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卑微到可有可無,都牽涉到討好性格的人,對於自己的存在是無法認同的,時常懷疑自己生命的重要感和價值感。這種覺得自己夾縫中求生存的人,可能都會以討好作為換取人際關係和生活資源的互動方式。
之所以寫下這一本書,是我試著要和「常覺得吃力不討好」的人對話的書。我認為,慣性討好活著是很辛苦也很卑微的生命經驗,像是一個人總無法挺直腰站著或行走,眼神總是要看著地上,唯恐注視別人的眼睛會造成對方的不悅及怒視。那種好怕自己得罪人、好怕被人不喜歡、好怕自己被排擠和拒絕的反應裡是滿滿的懼怕,其深層的焦慮,是來自早年生長環境裡,人際關係情感上諸多的失落和創傷。
一本書,雖然無法達成完全療傷痊癒的期待,但透過書本的閱讀和內在的對話,我仍希望能陪伴活在「強迫討好」中受苦很久的人,用一點時間、一點空間為自己停留,重新回看自己的存在,以及關注你心中真正渴望的關係,我相信那是可以彼此尊重,可以看見你和認同你存在的一份善待的關係。
你要相信,若你能對別人好、對別人友善、照顧好別人,總是盡心盡力地想要關係中的對方感受到快樂和幸福,那麼,你也值得這樣被善待,也值得這樣被關懷和照顧。
你過去可能誤以為只要別人感受到、接收到你所有的付出,而你從不顧慮和掛念自己的需求,那麼在關係裡的那些人,就沒有理由嫌棄你、指責你及否定你,你就可以稍微安心的在關係裡存在。
但經過那麼長的歲月,一路撐過來的你,什麼都要求自己給予和付出的你,從來不了解如何關心自己,在這樣的關係裡,你真正經驗和體會到的又是什麼呢?我相信,只要你對自己還願意關懷和連結,也願意坦承和誠實,你會知道生命內在的感受究竟是什麼,也會知道自己的日子是否真心滿足和快樂?
如果,這是你已經覺察到的感受和體會,也聽見自己渴求內在療癒和轉變的呼喚,那我希望這一本書有緣和你相遇,成為你這一段修復自我、整合自我、重新連結健康關係的嚮導,陪伴你往內關照、探索、發現,和你一起看見和聽見真實的自己。
在這一生,我們都不需要因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抱歉,任何生命的存在,皆非從虧欠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