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
  • 電子書
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325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電子書)

Exercised: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

  • 定價:600特價:420
  • 特價再9折:378
  • 優惠期限:2025年04月09日止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OKAPI 推薦

  • 你不愛運動可能不是懶散,而是「天性使然」──《天生不愛動》

    文/黃曉鈴,|,#OKAPI 選書推薦2023年09月01日

    改編自《實驗吧!我要瘋狂養生子》原著的電視劇《養生狂女子》描述一名事業有成的記者因糟糕的生活習慣暈倒送醫,必須在短時間內改善健康的她,即便眾人苦勸運動才是正道,她也寧願花大錢去排毒中心,讓陌生人把管子放到體內清腸,死也不想上街跑步或上健身房……究竟我們為什麼這麼排斥 more
 

內容簡介

人類並未演化成愛運動,懶惰才符合人類的天性!
當運動變得商品化和醫療化,我們對運動也變得更焦慮、更加愛恨交加,
破解12個身體迷思,讓你徹底解除關於不運動的罪惡感。

要活就要動,動與不動之間
――哈佛大學人類演化學教授李柏曼最新鉅作

  《天生就會跑》一書作者克里斯多福.麥杜格(Christopher McDougall):
  「沒有人比李伯曼還要瞭解人類的身體!」

  當我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四體不動,導致肥胖率大幅攀升,帶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各種現代疾病,活動量不足在全世界每年造成約五百三十萬人死亡,與死於吸菸的人相仿,卻仍有70%的成人表示自己閒暇時從不運動。

  如果運動真的對我們的健康有益,為什麼那麼多人不愛運動、無法堅持運動計畫、甚至逃避運動?

  本書作者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是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透過自然史和演化,帶領我們探討現代人久坐、睡眠不足、走路蔚為風潮、運動量不夠、以及越來越多慢性疾病背後的種種健康危機,徹底改變我們看待身體運動和不活動的方式,並破解我們從媒體上得到對於自己身體知識的種種迷思。

  這些迷思包括:如果人類天生就走路和奔跑,為什麼大多數人只要能休息就不動?跑步傷膝蓋嗎?該做重量訓練、心肺訓練還是高強度訓練?久坐真的是吸菸的接班人嗎?走路無法減重嗎?以及年紀大活動量減少是正常的?等等。

  藉由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研究和經驗,他深入淺出地說明人類如何及為何因為演化而走路、奔跑和從事其他種種必要且有實際回饋的身體活動,但不喜愛不必要的勞累,其餘時間能不動就不動。因此,現代人在跑步機上花上幾小時跑步,但哪裡也去不了,在原始部落的人眼睛是難以想像的行為。又或者現代人透過鐵人三項運動來鍛鍊自己,在原始部落人的眼中也是愚蠢不堪的自虐行為!
 
  藉助演化生物學的深入理解,李伯曼羅列出各種現代疾病與運動之間的關係,告訴我們現代人不能動,但要提高身體活動量,把運動醫療化、商品化和工業化,是遠遠不夠的。明知道運動並非健康的萬靈丹,但不動絕對不行,在深知醫生、教練、健身房經常嘮叨要我們運動,但我們還是不想動,甚至對於別人指定我們做什麼運動以及運動量該多少感到厭煩,他還是提出預防各項疾病的可能運動選項。

  他特別這本書想讓所有人瞭解:我們為什麼很難規律運動,以及我們為什麼應該運動。李柏曼同時建議現代人應該要讓運動變得更有樂趣,不管你幾歲才開始運動,對於身體修復和延年益壽來說,開始運動永不嫌遲。

  這是一本寫給運動愛好者,同時也寫給對運動感到焦慮又困難的一般大眾,為了自己健康必備關於運動和健康的好書。

各界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家
  ◎李家維/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匡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邱鴻霖/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吳韋廷/汐止國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林則彬╱台灣大學傑出教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  
  ◎屈慧麗/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
  ◎張嘉哲/真男人文創商行、跑步專家
  ◎黃彥鈞/兒童職能治療師
  ◎鄭國威/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暨知識長

各界讚譽

  .「李伯曼同時身為研究者和不大有恆心的體適能愛好者,探究事物的好奇心讓他對這個主題擁有獨特優勢……藉助他對演化作用的專業知識和瞭解,他破解許多一再出現且經常沒根據的說法……李伯曼除了破除迷思和仔細說明人類擅長哪些運動,以及這些活動為何對身體健康格外重要,還允許我們在不想運動時對自己好一點……最重要的是,李伯曼不批評那些明知自己該運動,但還是覺得運動很困難的人,因為運動畢竟不是那麼有趣。」――紐約時報

  .「《天生不愛動》是李伯曼教授最知名的研究領域(人類奔跑生理學)的一大進展…我最喜歡這本書中探討跳舞的部分。在許多社會中,跳舞是與儀式連結的身體活動,對參與者而言,這個活動十分社會化,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徵性意義。此外,它也讓我們瞭解,美、喜悅和通過儀式對人生非常重要,身體活動往往充滿生氣和令人入迷…我認為在赤足跑步和舊石器飲食蔚為時尚的世界中,李伯曼教授中庸的看法值得肯定……我們不該訴諸被神格化的人類演化過往,而應該多瞭解周圍形形色色的真實人類。這些人都生氣蓬勃地(而且快樂地)過著自己的生活。讀讀《天生不愛動》是好的開始。」――華爾街日報

  .「令人著迷……極富吸引力……李伯曼啟動了破解運動迷思的過程。《天生不愛動》最吸引人的一點是李伯曼堅定地指出,很難堅持運動計畫的人不需為此感到羞愧或可恥……這本書另一個格外具教育意義的部分在於探討運動引發的損傷與修復循環。李伯曼詳細地解說運動對人體的影響,以及人體在運動後如何開始自我修復……李伯曼絕妙地帶領讀者瞭解我們為什麼往往很難規律運動,以及我們為什麼應該運動。」――美國國家公共電台

  .「說理有力……讓人耳目一新……李伯曼的作品具啟發性又處處可見幽默,不僅會受健身愛好者喜愛,也讓其他人更加喜歡辛苦的健身課程。」――出版商周刊

  .「人類天生就會跑、走路或是坐在沙發上?世界首屈一指的人類生物學家帶領我們穿越數百萬年的演化過程和全球各地的文化,發掘令人驚訝又十分簡單的答案。《天生不愛動》可以說是人體使用手冊,也可以說是探索人類演化的推理小說,它將改變我們對運動、飲食和自身福祉的想法。」—芝加哥大學有機體生物學與解剖學教授及暢銷書《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Your Inner Fish)作者尼爾‧蘇賓(Neil Shubin)

  .「非常棒的書。文筆生動、有趣、深入每個人的生活。我很少讀到一本書讓人這麼喜歡,這本書適合每個讀者,無論喜歡運動或不喜歡運動都應該讀一讀。」—《Origins Reconsidered: In Search of What Makes Us Human》共同作者理查‧李基(Richard Leakey)

  .「這本書非常棒。它以令人驚奇、博學又具啟發性的內容,帶領我們了解身體活動的自然史,以及運動為何對我們如此重要,但又如此不符自然。它拓展並改變了我們對運動、健康、動機的了解,並且了解我們為什麼對跑步機有現在這些想法。身體和心理健全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紐約時報》暢銷書《運動黃金20分鐘》作者葛瑞真‧雷諾茲(Gretchen Reynolds)

  .「李伯曼在早先的作品中解釋人類如何「天生就會跑」,而在《天生不愛動》中,他解釋人類其實也天生就愛坐著,因此經常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這些早期人類不知道的慢性病。幸運的是《天生不愛動》也解釋了身體活動如何讓我們避免罹患這些疾病。這本書讀來相當有趣,而且會在不知不覺間帶我們走向更健康(也更長)的人生。」—《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特約編輯安比‧貝富特(Amby Burfoot),1968年波士頓馬拉松冠軍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


  哈佛大學的赤腳教授,為哈佛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主持哈佛骨骼生物學實驗室。曾在《科學》《自然》等熱門科學雜誌發表發表多篇關於跑步的學術文章,《天生就會跑》一書作家克里斯多福.麥杜格(Christopher McDougall)盛讚「沒有人比李伯曼還要瞭解人類的身體」。李伯曼也是暢銷書《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的作者,住在麻州劍橋。

譯者簡介

甘錫安


  由科學界進入譯界,在譯界持續關注科學界的「譯人」。曾任Discovery頻道、旅遊生活頻道、PC Magazine與Tom’s硬體指南網站特約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雜誌翻譯。書籍譯作有《愛因斯坦一九○五》、《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 人類如何破解地質學上的重大謎團》等。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基隆,正朝全方位譯人的目標邁進。
 
 

目錄



第一章  人類天生就會跑還是天生不愛動?
#迷思1:人類演化出運動的天性

第一部 四體不動
第二章 不活動:懶惰的重要性
#迷思2:懶惰不符合自然
第三章 坐:吸菸的接班人?
#迷思3:久坐本質上就不健康
第四章 睡眠:壓力為什麼妨礙休息?
#迷思4:人類每天需要八小時睡眠

第二部 速度、肌力和爆發力
第五章 速度:不是烏龜也不是兔子
#迷思5:正常人無法兼具速度和耐力
第六章 肌力:從肌肉發達到骨瘦如柴
#迷思6:我們在演化影響下變得極強壯
第七章 打鬥與運動競技:從利牙到美式足球
#迷思7:運動競技等於運動

第三部 耐力
第八章 步行:一定要走的路
#迷思8:走路沒辦法減重
第九章 跑步與跳舞:從一條腿跳到另一條腿
#迷思9:跑步傷膝蓋
第十章 耐力與老化:高活動量祖父母和高耗能修復假說
#迷思10:年紀大時活動量減少是正常的

第四部 現代世界的運動
第十一章  要動還是不動:該怎麼運動
#迷思11:「做就對了」一定有用
第十二章 做什麼運動?做多少運動?
#迷思12:世界上有最佳的運動劑量和種類
第十三章 運動和疾病

尾聲
致謝

 
 

推薦序

  ● 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是我國的教育國策。其中「德、智、體」來自英國哲學家斯賓塞一八六一年出版的小冊子,由嚴復在甲午戰敗之後介紹到中國,化為「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救國口號。時隔兩甲子,亡國滅種的焦慮煙消霧散,運動成了追求健康的時髦話題。在現代都市裡生活,缺乏運動是自然的結果。於是我們想像古時候的生活——人人會自然而然地運動;我們甚至煞有介事地懷念那種生活。只因為我們周遭出現的老人越來越多,也就是病痛纏身的人。他們展示了健康的價值,以及運動的價值。本書的主題是運動的自然史:原來演化不會驅使人——或任何動物——運動,追求健康也不是天擇塑造的價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好在我們有能力自求多福。運動?還是不運動?真是個問題呢!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如果給予這本書高水平養生書的評價,一點也不誇張。更值得推薦做為大專院校運動保健學類的教科書。讀者可別誤會,作者的用意並非提供養身運動的操作方式或任何保健食品,而是極具科學性地藉由生物演化和人類學參與觀察,以及比較研究分析所累積的資料,說明人類自七百萬年前朝「人」的生物和生理結構發展後,從原本每天必須依賴勞動才能獲取維生的食物資源,隨著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文化演化,變得不是所有人都必須以勞動來覓食而存活。正因為如此,走到二十一世紀,人類因為缺乏運動而導致的身體疾病相繼發生。作者相當有心地在十三個章節裡,舉出現代人類對身體活動與缺乏活動的後果的迷思,鉅細靡遺地提供各項深入分析的論點來解套。讀了每一章節就能清楚理解造成目前人類的各種病症都其來有自。作者的筆調相當通俗,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確實能傳遞給我們許多忽略和忽視的不運動的觀念。值得推薦!
 
李匡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對一個從國中到大學期間沒上過常規體育課程的人來說,本書標題:《天生不愛動》(Exercised: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的確引人好奇。
  
  在拜讀全文之後,透過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教授特有的人類學和演化生物學視角,可以理解運動在狩獵採集及農業種植時代作為生活必需,逐步轉變成現代工業社會追求健康及休閒的活動的演進過程。同時,李伯曼教授在本書中引用了許多醫學的研究:包括能量代謝的分配、姿勢與人體動力學、睡眠週期分析、肌肉代謝生化學以及人體最大耗氧量等,提出對運動觀念的分析及說明。透過這些數據及解說,讀者對於作者提出的十二個運動迷思包括:久坐不健康,每天充足八小時睡眠,運動競技等於運動等等,有進一步的瞭解。
  
  透過此一著作,李伯曼教授除了闡明人類運動的演化之外,也提出運動在現代工業社會的角色。同時,運動與疾病的關聯和過度運動的潛在風險也在本書中有深入的探討。這是一本值得現代人閱讀的書籍。
 
林則彬(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台灣大學電機系/生物醫學電子資訊研究所教授、天主教聖保祿醫院醫教部顧問、台大傑出教師)

  ●從猴子在樹林間盪來盪去尋找食物與結交朋友,到史前人的狩獵採集都是在運動狀態,「動」讓人通體舒暢、充滿靈感,也難怪原住民傳說體內有「會動的靈」,打獵前要占卜,不動感覺快要生病了。

  人們為健康而運動是近代的概念,不只跑步機還有健康食品,因為買不起健康食品和無法去健身房而焦慮,這本書預設的前提是演化和人類學觀點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運動的矛盾,也就是人類未在演化中形成的某種行為如何以及為何對健康有益?作者認為這些觀點能幫助對運動焦慮、困惑或是又愛又恨的讀者開始運動。

  台灣學者近年也針對運動人類學有專刊討論,因此我推薦這本書給運動愛好者,也給對運動感到焦慮的社會多數人看。
 
屈慧麗(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

  ● 古代文明史中,源自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技比賽,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脈絡,運動競技的過程展現了藝術審美、宗教神話、城邦關係聯繫等要素,可說是古希臘文明拓展與維繫的其中一種手段,因此透過運動的「競技」顯然不只是展現強大的身體機能而已。現代的奧運,承繼古代的基本精神之外還加上了和平、友誼、團結與公平等運動精神,正因為本質上還是競技,有史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背後恐怕無法避免有專利技術、作弊操弄、金錢商業、種族主義與政治宣傳上的成分。運動競技不論是對自己或是對社會言,從來就不是一件單純的事情,具有超越促進生理上身體健康之外的多重目的。

  從「演化人類學」的觀點看來,人類在演化過程中絕不是靠著運動、肌肉耐力與爆發力在大自然中與其他動物一決勝負,進而邁向食物鏈的頂端與文明的開創;人類身體形態的演變也不全然是運動方式適應下的天擇結果。但是,人類即使身子骨完全兩足直立行走、腦容量與現在差不多大以來,還是要為了維持基本生存而勞動,直到農業技術的發展與階級社會的形成,才有較多人可以不靠勞動身體來維持生活。人類從「不得已」的勞動到「刻意」進行運動的轉變其實相當矛盾,數千年來人類靠著兩足步行的直立身軀、大腦袋與靈巧的雙手,積極地朝向以最少力氣獲得最大的生存效益的目標而努力,不知道付出了多少代價才獲致今日成果,但卻反過來要多花一些力氣在運動上,豈不矛盾?因此,運動這件事顯然與現代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相違背,雖有益於健康卻又違反數千年以來追求的目標。

  從「文化人類學」的面向來觀察現代社會中「運動」這個議題,恐怕能衍生出數不盡的切入視角,現代人的行為模式受到來自身體體質、生態環境與社會文化因素的交錯影響,運動這件事已超越單純身體健康的目的。我們如何化解許多迷思與矛盾而使運動對身與心都能健康呢?本書內容除了舉出許多運動醫學的實驗、生物演化理論、基因遺傳學等觀點供我們參考,用科學角度來說明運動這件事情對身體的損益;另一方面也分析了與運動相關的文化面向(教育養成、價值觀、職業、收入、行銷手段、審美觀等),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開始運動?運動到什麼程度才足夠?要當一個面面俱到的合格「人類」越來越困難,生理上要維持良好體態、肌耐力、爆發力等等運動員及的要求,實際上大部分人做不到,但又希望能順從社會文化面的標籤符號。不論是為了健康、潮流或愧疚感而運動,運動有時雖是愉悅和健康的來源,但也常帶來情緒上的負擔與壓力,當本質上是免費的運動行為,更進一步轉變成商品,運動成為展現資本實力、品味與社交的工具,就免不了要產生更多層次的問題了。

  現實生活中,運動對每個人的意義與價值,是不是絕對攸關身體健康?似乎不會有標準答案。而本書透過對各種刻板印象與迷思的剖析,希望能讓各位讀者從生物演化科學、運動醫學、遺傳學與古今的文化脈絡的角度來更清楚觀察運動的本質,讓讀者自我評估,思考自己從運動的過程中想要獲得的那個部分,是不是必要與值得?也正是這個原因,讓「勞動」多於「運動」與「曾經」很愛運動的筆者,誠心推薦這本書給各位。因為,不論你現在愛不愛運動,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屬於你個人在運動這件事情上的追求目標或藉口。
 
邱鴻霖(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682151
  • EISBN:978986068217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1MB

會員評鑑

4.5
8人評分
|
8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0
|
2024/12/01
人不愛運動是天性,運動是因應現代生活模式的產物?

簡介———

本書以演化角度切入,討論人類活動和休息的重要性與演變,運動的效果和破解身體迷思,解除我們不運動的焦慮。

心得———

這本書從人類演化觀點看運動蠻有趣的。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不會像看其他運動類書籍那樣有心理壓力。

除了討論身體活動的重要性外,作者也從歷史演變提出,現代人們的運動和睡眠習慣可能是受商業考量影響。這讓我思考,未來購買的運動品和寢具是否真的「需要」,還是只是被餵食而覺得「想要」。

▎出於天性,人不愛動是自然現象,狩獵採集者並不是「運動蠻人」

- 人類和其他物種出於本能不愛動,因為要保存能量以繁衍後代。而進入工業化社會後,人類的身體活動減少。
- 狩獵採集者的活動量與每天運動約一小時的美國人或歐洲人大致相同,他們每天大多坐五到十小時。

▎坐著並非不健康,而是長時間連續坐著不動

- 長時間連續坐著有三個重大且互有關聯的健康隱憂:缺少運動或活動、血液中的糖和脂肪增多、身體發炎。
- 建議透過定時活動,降低餐後血中脂肪和糖的濃度,預防慢性發炎。

▎運動能維持善身體機能,健身房是現代生活的產物

從演化角度看,持久狩獵者日常生活中就會鍛鍊身體,使他們能維持身體機能。然而進入工業化社會後,生活變得便利。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活動時間減少,從而提高患病和機能退化的風險。因此,「運動」的角色變得重要,幫助我們維持身體機能和健康,而健身房是提供專門的場所,讓人們有系統地進行身體訓練。

作者建議利用社交因素和娛樂自己的方式讓運動變得有趣。重量訓練、中等強度心肺運動和高強度間歇運動對身體的效果不同,有互相搭配的效果。

如果對運動與演化的觀點有興趣,不妨一讀這本書。

《#天生不愛動: 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甘錫安
類型:自然科普
出版:鷹出版
喜愛程度:3/5
展開
user-img
3.5
|
2024/08/01
很新穎但是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運動社會學或人類學相關研究在過去一直都不多(尤其在中文世界),因此這本書的出現給予我們很重要的知識入口,可以更了解體育科學與史學研究,希望未來有更多相關研究與國人投入相關領域的發展。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7/27
■ 提要

因為演化的關係,人類頃向保留自己的寶貴能量,以利生存和傳宗接代。
不易瘦或快速吸收能量可說是優勢基因,畢竟不論是歷史上的生活或者傳統部落,即便除去狩獵/覓食,每天光為了滿足生活機能就有需多粗活(運動)要做。

現代的我們拜科技所賜,才免除這些勞務,但也缺乏運動。因此以在辦公室裡的上班族,需要在下班後慢跑或進健身房一個小時,才能達到獵人的活動量,讓自己維持著跟祖先般健康的身體。

此外,久坐也是造成身體負擔的來源,主要在於每坐著一分鐘,我們就少運動一分鐘。此外,久坐也使我們變得不健康、慢性發炎,並導致慢性病的發生。

■ 心得

看到這邊,我忍不住放下書先休息伸展五分鐘。
雖然現在有許多研究都說明,運動對於減肥並沒有太大的幫助。但這本書卻提出一個過於肥胖者需要運動的有利觀點,即脂肪細胞會持續製造及分泌促進發炎的脂肪激素,包括IL-6、IL-8、TNF-α,造成胰島素阻抗增加,而過多胰島素也會促進發炎,發炎又導致肥胖,這時脂肪組織當然又增加了,此時我們需要透過運動消炎、打破這樣的正回饋循環。
當然我們也能透過精緻澱粉控制、不吃燒烤煙薰類和多攝取Omega-3脂肪酸等抑制慢性發炎,但沒有一項能比上運動來的有效。

既然運動如此關乎我們的健康,或許下次當我們在對抗「保護熱量的天性」時,能更果斷些。
此外,工業化後人們睡眠的質量與時間都有明顯縮短,或許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我們更好的跌入夢鄉,使身心充分休息。
展開
user-img
Lv.6
4.0
|
2023/07/14
劇透警告

「養身在動」,以往對4個字不太理解。 以現今醫學的進步,人類要達到百歲人生不再是遙不可及。 所以為什麼需要動才能養身體? 本書作者使用一種意料不到的角度來分析人類身體的運作方式。 最有趣的是指出,人本來就不應該愛運動。 這確實讓我大開腦洞。 終於有專家可以告訴我們,人不愛運動是很正常的。 也正因為如此,透過思想的調節,每一次前往運動的行爲,正是滋潤我們身心最好的方式!
展開
user-img
Lv.7
4.5
|
2022/12/28

將古老部族的日常活動對比於現代社會的刻意運動,是一個有趣的切入點,有的對比讀來非常鮮明,例如在肯亞,跑步是一種集體活動,跑姿是後天學習而成,因此看一列肯亞人跑步就像看鳥類結隊飛行,對比於美國人跑步,十個美國人一起跑就有十種跑姿。

動物之間的對比也蠻有趣的,為什麼豬不會跑步,但是人、馬、狗會跑步?作者提到他把豬放到跑步機時無意中發現的答案。

配上許多有趣的例子,書中主要要闡述的是,刻意運動是現代社會才有的產物,為了運動而運動,雖然有其必要性,但卻不是人的本能。對比那些處在自然狀態下的人們,現代社會的刻意運動甚至顯得有些「反自然」,有時候還反映出少數個體過頭的偏執性(作者似乎時不時想調侃一下這些人)。

但為了因應現代社會活動量過少的問題,我們仍需適度的運動,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適度運動、建立長久的運動習慣,是作者想傳達的重點。他提到面對人生,大家都想活得淋漓盡致,同理之於身體的使用,如果活了一輩子卻沒能充分探索自己的身體,那是遺憾的,而運動就是探索身體如何最大的發揮。

不過我覺得書中對於運動領域的探討有些侷限,或許因為作者主要研究的是跑步,所以跑步的篇幅佔大多數。有些運動現象,可惜書中沒提到,例如Youtube上不少網紅運動教練、瑜伽教練,甚至有破百萬的點閱率,不管是詮釋運動本身或是運動的影響力,都彷彿是另一個層次了。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遠流暢銷電子書展|單本79折、兩本75折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