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讓生活更幸福的個人儀式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 達契爾.克特納
我們生活在碎片化的時代裡。許多學者們不斷研究我們的社群,如家庭、宗教集會、鄰里、工作團隊以及興趣團體正如何轉變。這些社群曾經很穩定且持續,如今卻因為經濟與社會的轉變,人們對單一工作、地點、友誼及婚姻的堅持時間越來越短暫。
基於更深層與歷史上的原因,無論是好是壞,我們的認同感如今更加碎片化了。比起過去,如今我們擁有更複雜、更豐富的靈性認同、性別認同以及種族身份認同。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
即使如此,這時代也有許多值得讚許之處:主權自由的興起、不斷增加的女性領導者人數、藝術和資訊的泛民主化,以及緩慢但開始有所進展的平權運動(如恐同、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等),定義了我們近代的歷史。
但也有很多值得擔心的地方──人們開始感受到歸屬感的缺席。研究發現,美國乃至全世界的一般公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獨。人們的朋友越來越少。他們花費過多的時間在上下班通勤,或是滑手機瀏覽資訊。人們對其他人的信任度降低,並且比以往在工作上投入更多。許多人在十年前熱切迎來的先進科技,如今證明並不是烏托邦式、連接和共享的數位新世界,而是一個由焦慮、孤獨、無止境地拿自己跟他人比較,也許還包括監視的新世界。我們的碎片化生活儼然為焦慮的時代鋪平了道路。
碎片化的現象讓身心都付出了明顯的代價。做為心理學教授,我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幸福科學,並透過線上課程、數位內容和我的Podcast「幸福的科學」觸及了成千上萬的人們。超過二十年投入這個主題的過程裡,不斷有人問我一個關鍵問題:該如何找到更深刻的幸福?
科學提供了我們一個抽象的答案:尋找更多社群,加深你與其他人的連結。透過有意義的方式與其他人相處,找到能整理你的生活的儀式。研究表示,這會增加你的幸福感,為你帶來更大的快樂,甚至能讓你的壽命延長十年。深刻的連結以及融入社群的感覺,能夠降低與壓力相關的皮質醇指數。連結感能活化大腦中有關獎勵和安全的迴路;它們能活化神經系統中某個稱為迷走神經的區域,該區域會減慢我們的心血管系統、並讓我們向他人敞開心扉;它們還能導致催產素的釋放,催產素是一種促進合作、信任和慷慨的神經化學物質……等。好處是如此之多,但我一直很難指出一套深刻、實用、有原則的方法,來建立連結、社群和儀式感。
但現在我可以了。在卡士柏.特奎勒富有啟發性的著作《個人儀式的力量》中,我們能找到透過社群獲得更多意義的地圖。第一步是透過創建日常的個人儀式。在我看來,儀式是透過模式化、重複的方式,讓我們能培養正向的情感(包括同情、感恩、敬畏、幸福、同理、狂喜),這些情感都是在原始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形塑而成,並在文明進化的過程中,逐步融入到我們的文化結構中。
我是從卡士柏學到這個概念的。二○一八年夏天,他邀我一起造訪我最喜歡的巴黎大教堂──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Saint-Germain-des-Prés),進入一種儀式化的體驗。在進入教堂內部的明亮空間之前,我們繞著整棟建物順時針轉了一圈,感受正念走路帶來的聲音和圖像流。然後我們施捨一位在入口處乞討的人,以表達對仁慈的深切認同。坐在長椅上之前,我們屈膝跪地、為我們關心的人提出請求,並做了安靜的反思——禱告。我們欣賞了彩色玻璃窗的圖案和顏色,反映了大自然的圖樣和美麗——葉子的脈絡、樹木的顏色、湖泊的倒影。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大教堂的後殿,就像在仰望天上的雲彩。我們以一種安靜的方式與自己連結。雖然我沒有宗教信仰,但這些簡單的儀式行為(就像貫穿這本書的各種個人儀式),帶給我一種平靜、崇敬,甚至優雅的感覺。
儀式創造了一些我認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被贈予,並在文明中不斷精進的偉大能力:分享、歌唱、吟唱、崇敬、發現美、跳舞、想像、靜思,並擁有感受超出所見事物的能力。卡士柏的書指向更高的原則,透過這些原則,你可以在自己碎片化的生活中創造更多儀式:閱讀「神聖文本」(六月時我重讀了詩人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那是我家的神聖文本,且一如既往地被感動);在生活中安排「暫離日」,讓你可以遠離工作、科技、社交,以及經常安排太多事項的每日待辦清單;安排一段有意識的靜默時間,反思愛、感恩與懺悔(或某些人可能會稱之為「禱告」);與他人一起吃飯;走入自然,找尋超越自我的宇宙源頭,還能修復愛默生(Emerson)所說的那些「生活的災難」。從碎片化的基礎出發,卡士柏提供一種他對精神生活廣泛而綜合的觀點,鼓勵讀者將一系列儀式結合在一起,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意義和連結。
卡士柏或許還提供了更具挑戰性的前景:喚醒你已經本能創造的儀式和社群。科學家已經證實,我們有一種生理上的歸屬需求。如果沒有社群,就像長期單獨監禁在牢房中的囚犯,會讓我們失去理智。人類天生會尋求並創造充滿活力和力量的儀式。我打了街頭籃球二十年,從加州的聖塔莫尼卡到麻州的布羅克頓,再到法國的城市,我幾乎在去過的每個城市都打過籃球,我跟任何人都能打球,直到我的膝蓋軟骨再也受不了。我甚至不是打的很好的籃球員。當我不得不將高筒球鞋束之高閣,我最想念的並不是得分或勝利,而是在籃球比賽中將人們凝聚在一起的儀式:拳頭的碰撞、抗議和懺悔的手勢、慶祝的舞蹈、五個人在籃球場上一起進攻回防的模式等。這是一種很崇高的體驗。
卡士柏的絕妙好書引導我們去看見和感受已經成為生活一部分的儀式,將我們的思想轉變為社群思維。這些儀式可能正發生在你的飛輪課、登山旅行、音樂會、購物、與家人共進晚餐,以及在運動場上玩耍、交談、慶祝和安慰時——甚至在你使用智慧型手機時,讓你在分享照片、食譜、報價、笑話、GIF動圖、迷因和新聞時,也能夠加深連結。讀完《個人儀式的力量》之後,我逐漸明白有多少儀式早已進入我的日常生活。我感到精神境界明顯的提升了。
當代社會、經濟和建築的發展,例如獨棟住宅的興起,更加促成了這個碎片化的時代。這之中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我們也能感受到比過往更多的疏離和孤獨的痛苦,但在這個時代裡,也有很多自由度和承諾,我們可以用更豐富、更複雜的方式創造社群和儀式,尊重並頌揚人類的多面性。本書將幫助我們達成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