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權威重磅之作
對戰爭、人類與社會提供最完整的解答
有人類,即有戰爭
戰爭能摧毀一切,卻也推動文明進程
跨越數世紀歷史縱深,從戰爭的根源,
體認它如何左右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週日泰晤士報》、《衛報》、《華爾街日報》推薦和選書;亞馬遜歷史類編輯選書
▋15張真實戰爭照片、畫作和雕像,記錄人類衝突與光榮的撞擊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伍碧雯 審訂、專文推薦
本書深入淺出、多角度及全方位探究戰爭的本質,從理由、手段、尚武的文明,到工業革命和民族主義對現代戰爭形態的發展與社會的演變。
書中集結從古典時代至今戰役的實例,闡述戰爭如何影響人類、社會、技術發展、國家、政治組織,以及意識形態如何影響戰鬥的原因和方式。本書帶你理解戰爭與人類是否密不可分、無法切割?人類為何而戰、如何而戰?從中會發現,戰爭在人性的貪婪、自我防衛和各種理念之下,所產生的影響無人能作壁上觀。
閱讀本書能了解到:
⋄何謂戰爭?
⋄人類從何時開始使用暴力?
⋄暴力是人類的基因?
⋄人類的發展為何需要戰爭?
⋄國家的崛起如何引發更大的爭端?
⋄軍事如何潛入人民的日常?
⋄戰爭如何推動文明的路徑?
⋄女性如何因戰爭而獲得權利?
⋄殘酷、破壞又浪費資源的戰爭能帶來益處?
⋄奧運、運動賽事等活動不是戰爭,卻顯露出許多戰爭特徵?
⋄戰爭如何創造更強壯、公平的社會?
素來享有「長期和平」(Long Peace)的我們,很容易就認為戰爭是別人才會做的事,人類看似已經遠離戰爭,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包括中南半島、阿富汗、非洲大湖地區及中東在內,依然衝突不斷。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研究估計,在1989年到2017年間,超過200萬人因戰爭而死亡。而自1945年以來,有5,200萬人因衝突而被迫逃難。
人類的言語、生活處處皆是戰爭留下的印記,我們活在一個戰爭所塑造的世界裡。戰爭使人民遷移、逃難;有如此多的邊界是被戰爭所界定,如此多的政權與國家通過戰爭而崛起與殞落。戰爭是最具組織性的人類活動,反過來促使社會變得更組織化。
當政府權力擴大時,戰爭也帶來有益的進步與改變:私有武力的終結、更好的法律與秩序、民主、社會福利、教育的改進、女性或勞工地位的改變,及醫藥、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但製造戰爭的因素——貪婪、恐懼、理念,持續在人類間發揮作用。氣候變遷的衝擊、爭奪稀有資源、大規模的人民運動、社會內與不同社會間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偏執民族分子的民粹主義崛起和擺出救世主姿態的魅力領導人,依舊為衝突的助燃劑。
戰爭是屬於人類身上的一部分?是國家有必要時可以正當使用的工具?甚至是某種我們引以為傲的東西?
「麥克米蘭的《戰爭》以『人』為全書的主軸:人的感受、人的反應、人的荒謬、人的矛盾……書中的主題不是國家、民族、戰術或勝負,甚至不是歷史時間序列,因為作者認為,『人』才應該是我們思考戰爭這個謎團唯一的關懷所在……」──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故,欲真切理解人類,必當傾力去認識、思考戰爭。
【國際書評】
「克勞塞維茨寫出《戰爭論》來指導軍事從業人員;瑪格蕾特.麥克米蘭寫了這本書,把戰爭這『令人憂擾不安的謎』解釋給我們其他人聽。她研究這個主題的恐怖與魅力,還有它的範疇與韌性,直言不諱,充滿人道關懷。唯有像麥克米蘭這樣的歷史學家,擁有廣博的知識、掌握資料來源的能力、清晰的思路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才能如此出色地以一本書的篇幅駕馭這麼廣泛的課題。」──羅伯.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世界銀行前任總裁、美國貿易代表暨美國副國務卿
「瑪格蕾特.麥克米蘭又寫了一本開創性的作品。這本書充實深化了我們對戰爭與戰事的知識,也藉此深化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沒有其他作者能夠綜論古今歷史而不過度簡化,或從無數的觀點中將這個題材如此連貫地呈現給讀者。她說得對,我們必須比以往更常去思考戰爭,她在這本傑出、書寫優雅的著作裡,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去做。」──麥馬斯特(H.R. McMaster),美國前國安顧問
「極為兼容並蓄地探討整個歷史上的戰爭如何鑄造出文化與社會,有如色彩斑斕、緊密交織的波斯地毯,不只呈現男男女女製造戰爭的諸多手法,也讓我們看到戰爭如何塑造出男人與女人……麥克米蘭寫來易如反掌,本書每一頁都很有趣,甚至娛樂性十足,讀這本書最大的樂趣是麥克米蘭在幾乎每一頁都整理出一些歷史軼事、歷史時刻和引述,用來闡釋她的觀點。它們大膽、醒目、而且五花八門,使這本書精彩絕倫。」──戴斯特.費爾金斯(Dexter Filkins),《紐約時報書評》(NYTBR)